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時善心救下未來皇帝的命,賜文臣最高等級謚號——唐代名相張說

2023-12-30歷史

前言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輝,深深鐫刻在人們的記憶中。而今,我們追溯時光的脈絡,折射出一段不可思議的傳奇——一時的善心竟救下了未來皇帝的命運,而這位救主,卻是唐代名相張說。

在那個紛繁復雜的時代,政治權謀交織,王朝更叠不息。然而,正是一位文臣,以他無私的仁愛之心,不僅援救了一個孩童的生命,更是為自己贏得了歷史長河中最高等級的謚號。

本文將引領您踏足唐代的禦朝之局,探尋張說如何在千鈞一發之際展現出驚人的智慧和膽識,以及他為何值得被封賜如此崇高的謚號。這是一段扣人心弦的歷史傳奇,一個關乎命運的奇跡,將在接下來的篇章中徐徐展開。

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波,竟成就了他人生轉折點

670年,洛陽城中一戶名門望族中,誕生了張說。張家世代書香門第,張說從小便聰慧過人,8歲能背誦【春秋】,10歲就能寫文章,很快在洛陽士子中小有名氣。20歲那年,正值武則天執政,朝野動蕩。這個與生俱來的意氣風發的青年,也被卷入了政治風波的漩渦中。

那一年,武則天重用的心腹張昌宗與宰相魏元忠不和。張昌宗趁機設計陷害,誣告魏元忠謀反。武則天大怒,將魏元忠投入獄中,並在朝堂上讓二人當面對質。當時,張說擔任朝中的小官,張昌宗私下找上他,用金錢美色引誘他,要他在對質時指證魏元忠謀反的「證據」。張說義正辭嚴地拒絕了:「大人誣陷忠良,天理難容!我絕不幫兇!」

第二天在朝堂上,眾官員一字排開,魏元忠和張昌宗站在殿中。武則天盤問證據,張昌宗假意慷慨道:「微臣昨晚請教過張說公子此事,請他上殿明確指證。」 說到這裏,他惡狠狠地看了張說一眼。

眾人的目光齊刷刷投向年僅二十出頭的張說。張說不卑不亢地上殿,直接對武則天叩頭道:「魏宰相忠心報國,絕無謀逆之心!臣願以性命擔保!」在座的文武百官中,響起一片倒吸涼氣的聲音。張昌宗臉色大變,憤怒地打斷道:「這小子明明就是魏元忠收買的幫兇!」

武則天勃然大怒,當場下令將張說關入死牢。數日後,武則天親自再次審問張說,問他魏元忠謀反的證據。張說幹脆利落地回答:「微臣實在不知魏宰相有任何謀反證據。臣只知張昌宗意圖陷害忠良,請陛下明察。」武則天惱羞成怒,又追問了數次,張說的回答一個字不差。

最終,武則天將魏元忠貶官,而張說則因「忤旨」,被流放邊遠的欽州當小官。一個堅持真理的決定,讓張說付出了沈重代價。他不確定自己還能否翻身。

獄中數日,張說備受折磨,瘦了十斤,滿頭青絲之間開始夾雜白發。死裏逃生後,他在路上躺了整整三天,才勉強趕到欽州就任。

智慧和正義終獲昭雪,他重返朝堂擔任要職

705年,張昌宗被殺,武則天被廢,唐中宗李顯復辟。中宗認可張說的為人品格,再三說他是「忠義之士」,將他調回朝中,擔任工部侍郎,不久又升任吏部侍郎。張說終於昭雪冤情,重返朝堂。

710年,中宗駕崩,李隆基繼位,是為唐睿宗。新君主李隆基對張說青睞有加,多次召見說他「德才兼富」,先後提拔他擔任中書侍郎、學士承旨、參知政事,成為帝王近臣。張說才思敏捷,每每可以妥善處理錯綜復雜的政務,深得帝王賞識。

加之二人興趣愛好相投,更成知己。李隆基需要幫助或傾訴的時候,張說總是言無不盡、盡心盡力。李隆基也很信任張說的才能和品格,有時遇到難題,也會征詢張說的意見。

有一次,李隆基的妃子楊良媛懷孕,李隆基擔心太平公主的勢力太盛,生下這個孩子自己會更加被掣肘,想讓楊良媛服藥墮胎。這個念頭讓他十分痛苦,猶豫再三還是告知了張說。「你意下如何?」李隆基問。

張說聽後,沈吟良久。他知皇上是好意,但忍不住想起自己的母親。如果當年母親也這樣服藥墮胎,自己就不會來到人世,也不會有機會做太多有意義的事。

「臣懇請陛下三思!」張說斟詞酌句勸道:「上天造人,定有天意。墮胎之事,臣不忍提議。」李隆基聽後猶豫不決,這天夜裏居然做了一個神奇的夢——一個神人將藥爐打翻,為孩子解了危難......

第二天一早,張說照常進宮參政。才坐下喝了一口茶,李隆基便匆匆走進來,興奮地將夢境細說一遍。「如何解釋此夢?」他問道。

張說立刻抓住機會,恭敬地說:「這正是天意!陛下夢見神明相助,說明上天要這位小皇子平安降生。臣懇請陛下聽從天命,放棄服藥的念頭。」李隆基這才放下心頭大石,同意讓楊良媛保住胎兒。

最終,楊良媛平安生下了李亨,就是後來的肅宗。張說見機快而直接的勸諫,成就了這個故事最戲劇性的轉折。

張說言簡意賅,成為李隆基最得力的幫手

712年春,李隆基登基為帝,是為唐玄宗。太平公主勢力依然巨大,與皇帝的矛盾日益激化。張說立場堅定,勤勉為政,不肯迎合公主。公主見他德才兼備,更加忌憚,遂從中作梗,使他失去皇帝寵信。

一年多後,張說在皇帝身邊僅剩旁聼之位。他暗中策劃,幫助玄宗除掉心腹大患。當玄宗商議誅殺太平公主一事時,張說義正詞嚴地表示贊同,並提出處死公主全家,以絕後患。玄宗當即采納,成功解除公主勢力的威脅。

事後,玄宗深感張說忠心耿耿、洞察先機,特意提拔他入朝,擔任中書令,加封燕國公,再次成為宰相之一。張說與同僚姚崇不和,後在政治鬥爭中失利,遭貶為地方官。

三年後,北方突厥降族造反,沿邊地區戰事吃緊。文官出身的張說主動請纓,被任命為檢校幽州都督,以文臣之身披掛上陣。北方酷寒,張說冒著風雪來到幽州赴任。他對手下說,生死由命,只求盡忠職守。

此次北伐,張說只帶二十精兵做前鋒,出其不意突襲叛軍大營。接著主力部隊趕到,張說整軍待命,親內建頭沖殺,大敗叛軍。官兵將領無不刮目相看——一個五十多歲的文官,如此英勇果決,令人欽佩!

戰後,玄宗更加倚重張說,不僅將他提拔為尚書右仆射,重新掌握朝政大權,更多次在公開場合盛贊張說:「卿言簡意賅,正所謂國之良才也!」

晚年屢休屢起,最終以宰相之尊告別人世

步入60歲後的張說,原本風度翩翩的身板微微佝僂,頭頂金光閃爍,臉上皺紋深刻。功成名就的他,性情卻變得暴躁,且好財添了毛病,這與他年輕時的正直形象大不相同。

有次張說上朝遲到,玄宗責問緣由。張說想要開脫,玄宗卻一眼看穿,他是因忙著檢視自己新置的田產。玄宗心中不快,將他的相位撤了,改任他修書史館。

此時已是天寶九載(750年),安祿山已經在河西集結軍馬,窺視關中的形勢。張說上書指出此事危急,應當提防。奈何玄宗此時只想著建造宮苑焚香,已然顧不上邊疆危機。張說嘆息不已,覺得大限將至。

730年冬,64歲的張說病倒在家。得知老友病危的訊息,唐玄宗親自前來看望。見到張說消瘦蒼老的樣子,玄宗不禁潸然淚下。臨行時,他為張說開了藥方,叮囑醫官日夜相侍。

12月的一天,張說終究沒能熬過病魔,閉上了雙眼。臨終前他神誌清醒,對家人說起自己一生經歷,語調中沒有絲毫遺憾。

張說的喪事按照宰相最高規格舉行。為這位功臣,唐玄宗既懷念,也深懷愧疚。他為張說在皇宮舉行隆重的告別儀式,親自撰寫墓誌銘並讀祭文。這是君主對老臣的最高敬意。追贈太師,謚號文貞,這是唐代文臣最高謚號,足見張說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無可替代。

結語

一生跌宕起伏,張說以他犀利的筆墨與睿智的頭腦,參與了盛世的點點滴滴。正如他的墓誌所雲:「自古忠良多浮沈,唯有識時務者稱賢」。老相國一生跌官撤職數次,但最終作為宰相之尊璀璨謝場。這就是張說,一位典型的唐代風雲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