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水滸傳】中八百裏梁山泊,去哪兒了?

2024-01-14歷史

【水滸傳】中梁山泊:方圓八百余裏,山排巨浪,水接遙天。亂蘆攢萬隊刀槍,怪樹列千層劍戟。濠邊鹿角,俱將骸骨攢成;寨內碗瓢,盡使骷髏做就。剝下人皮蒙戰鼓,截來頭發做韁繩。阻擋官軍,有無限斷頭港陌;遮攔盜賊,是許多絕徑林巒。鵝卵石叠叠如山,苦竹槍森森似雨。斷金亭上愁雲起,聚義廳前殺氣生。

梁山泊是個湖泊,有人認為是微山湖、有人覺得是東平湖,梁山泊在哪裏呢?

由於地理環境變化,河流、湖泊容易發生改變,但山脈相對穩定,找到梁山,就找到了梁山泊的大致位置。梁山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處於山東省的泰安、濟寧、菏澤和河南省的濮陽四地市交界處,梁山則是梁山縣最高的地方,主峰虎頭峰海拔197.9米,位於縣城東南,由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梁山雖然只是小山,但在華北平原上已經是比較險要的地形了。虎頭峰上曾建有宋江的大寨,就是梁山108好漢聚義之處。

梁山本來叫「良山」,春秋時期因附近的良邑而得名。西漢景帝同母弟梁王劉武曾獵於此山,死後葬於山北麓,遂更名為「梁山」。梁山四面環水,位於梁山泊中,和外界透過船只往來。梁山地形險要,又有梁山泊作為屏障,易守難攻,讓前來的北宋朝廷大軍討不了好,朝廷只好采用懷柔招安之策,瓦解梁山的宋江義軍。

梁山泊的前身是大野澤(巨野澤),是濟水上的湖泊。範圍大致在今的梁山、東平、鄆城、巨野、汶上、嘉祥、濟寧一帶。

濟水與汶水的結合部,形成了面積廣闊的巨野澤(大野澤)。接著濟水轉而向北再向東,繞過泰山,奔流入海。

秦末天下大亂之時,彭越就曾在巨野澤聚眾為寇,漁夫彭越,聚集了百余人,活躍在大野澤,主業打魚,副業打家劫舍。彭越發展到兩三萬人馬,齊王田榮賜彭越將軍印綬,彭越則大敗項羽麾下的蕭公角,劉邦拜彭越為魏相。劉邦稱天子後,封彭越為梁王。

東漢明帝時,王景治水,確保了黃河與濟水通暢,大野澤極為廣袤,四周河網縱橫。

黃河在滎陽北一分為二,北邊的仍稱黃河,南邊的稱濟水,濟水與黃河一樣,攜帶大量泥沙。南北朝時,黃河下遊與濟水河道淤塞,而亂世也無人關註黃河的治理,黃河開始頻繁決口,災害不斷。

唐朝時濟水逐漸淤塞,大野澤不斷萎縮,晚唐時巨野澤差不多已經消亡,只有北面還有少許遺留。

梁山位於大野澤以北,五代十國時,黃河頻繁決口,戰爭中各方甚至人為決堤,在梁山一帶低窪之地形成湖泊,稱為梁山泊。北宋時洪水肆虐,梁山泊在洪水的沖擊下越來越大,終成煙波浩渺的八百裏水泊,梁山則成為梁山泊中一個島。梁山泊的範圍,與大野澤有所重疊,只是梁山泊偏北,大野澤偏南。

南宋時,為阻止金國南下,多次掘開黃河大堤,使得黃河改道南流,奪泗入淮。

1194年(金明昌五年,南宋紹熙五年),黃河第四次大徙,在河南原陽決口,由封丘東經東明、菏澤,在梁山、東平一帶分為南北兩支,北支經東阿、平陰、長清、濟南、濟陽、利津北上入渤海,南支經嘉祥、魚台到江蘇經淮河入黃海。

梁山泊逐漸沒了水源,水面開始縮小,水退地現,而且土地肥沃,百姓開始在此耕種。

元朝時,梁山泊走向消亡,分割為數個窪地和小湖泊。明朝時,梁山泊已蕩然不存。

東平湖在的梁山北面不遠,原名安山湖,是黃河下遊重要蓄滯洪區、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京杭運河重要樞紐。東平湖北部稱為小清河,建有大壩,如果黃河有洪水,則開壩在東平湖蓄洪。

東平湖水面積約208平方千米,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平均水深2.5米。

東平湖可能是梁山泊的一部份,這個說法存在爭議,東平縣認為東平湖是八百梁山泊僅存水域,梁山縣則認為東平湖不屬梁山泊。

微山湖呈現西北-東南走向,長約120千米,寬約6千米-25千米,面積約1266平方千米,比巢湖還要大,約為太湖的一半大小。微山湖由四個較大的湖泊構成,從北往南依次為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及微山湖,也稱南四湖。南四湖中微山湖面積最大,約660平方千米,人們習慣於將南四湖統稱為微山湖。

微山湖處於古泗水上,在大野澤和梁山泊的東南方向,與二者的位置並不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