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強令廖耀湘收復錦州是個敗招,若是撤回沈陽,這仗還有的打

2024-02-02歷史

「將失一令,而軍破身死」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的,在解放戰爭的遼沈戰役中,就是因為蔣氏的一道亂命,讓廖耀湘所部十余萬人覆滅,進而加速了蔣軍在東北戰場的潰敗。

如果說,在1948年初,蔣氏下令要把東北的幾十萬部隊撤回關內是個高招的話,那麽,在錦州已經失守的情況下,他強令廖耀湘收復錦州就是個敗招。

如果廖耀湘縮回沈陽,遼沈戰役未必會這麽快就取得勝利。這仗,還有的打。

一直以來,對於衛立煌為何要堅持固守沈陽,並且堅信能夠守住沈陽就是個很令人費解的事,但很少有人來關註這個問題。

來百度APP暢享高畫質圖片

很多人會說,早在抗戰時期,衛立煌就和朱老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並且因為與延安走得太近,屢次遭到蔣氏的貶謫。

並且,在衛立煌在歐洲考察期間,曾經有意接觸過中國共產黨的旅歐人員,其秘書趙榮生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潛伏人員。

這些話裏話外的意思就是,衛立煌之所以堅持固守沈陽,不從東北撤兵以及後來不肯派兵救援錦州都是故意的,是在間接的幫助東野。

可這些都是沒有實證的猜測。

既然如此,作為蔣軍東北「剿總」的總司令,他做出不從東北撤兵,要固守沈陽的決策必定是有原因的。

那麽,這個能夠讓衛立煌冒著被蔣氏撤職的風險一定要堅持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

對於蔣氏來說,在東北的戰爭進入到1948年的時候,他就已經意識到東北的戰局已經無力回天了,除非出現奇跡。能夠支撐他繼續在東北打下去的動力只剩下他在國際上和國內的臉面了。

同樣,偉人也認為,蔣氏要想在東北翻盤,也是基本不可能。但他要跑,以東野現有的實力也攔不住。

因此,在跑和不讓跑這個問題上,蔣氏和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錦州。

這兒才引起了蔣氏和衛立煌之爭,偉人和林總之爭。

從大戰略的角度來看,蔣氏想要從東北撤兵,穩固錦州一線,然後抽兵進入關內的戰略構想是個高招,也是偉人非常擔心的一招。

而對於固守在沈陽的衛立煌來說,卻並不這麽認為。原因是:

其一、他剛到東北就撤退,叫他的面子往哪裏擱?

其二、撤退的責任誰來負?

其三,東北的局勢遠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放棄長春,把主要力量用於沈陽和錦州方向,就可以與東野進行長期抗衡。

拋卻1條和2條外,衛立煌采取固守策略的底氣究竟在哪裏呢?

這個底氣主要來源於幾方面:

其一、衛立煌和林總在抗戰初期就相識。那還是在林總被閻錫山的士兵誤傷回延安休養期間,衛立煌到延安存取,二人曾經見過一面。

對於林總這位老相識,新對手,衛立煌也是做過一番研究的。研究的結果是,林總擅長的是伏擊戰和奔襲戰,其作戰風格輕靈飄逸,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可有一點,那就是輕靈有余,凝重不足,不太擅長打陣地戰和攻堅戰。

關於這個問題,在四平保衛戰和四平攻堅戰中就可以看出。

衛立煌的觀點對了一半。林總的指揮確實存在著這方面的問題。可林總在四平兩次戰鬥的失利,不僅僅是戰術的問題,更多的是場外因素造成的。

可衛立煌不考慮這些問題。

他據此認為,只要他在沈陽深溝高壘,建立起一個龐大的防禦體系,就可以力保沈陽不失。

其二、東北的蔣軍主力,牽制著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全部力量。如果放棄東北,不僅會使東北的資源盡落我手,還會讓東北的我軍主力進入關內,直接影響華北、華中的戰局。

關於這一條,衛立煌和蔣氏倒是想到一塊了。

其三、當時,由蔣軍占據的地盤雖然日漸萎縮,但精華部份仍然掌握在他們手中。

如鞍山和本溪的鋼鐵,撫順的煤礦等等。尤其重要的是,位於沈陽的原奉天兵工廠仍然可以以每月生產裝備一個師裝備的速度在開工。

因此,衛立煌認為,固守沈陽他是有把握的。不僅如此,他還有著更大的野心,即利用沈陽以及周邊城市雄厚的工業基礎,拖垮東野。這也是衛立煌有底氣與蔣氏叫板,偏要固守沈陽的原因。

但有一點,那就是沈陽以及周邊城市的駐軍不能隨意出動,否則,定會中了東野的「圍點打援」之策,被殲滅在野外。

不得不說,衛立煌的策略也有其道理。但他和蔣氏的策略又有所不同。

蔣氏是要把東北的部隊撤到錦州一線,封堵住東野入關的通道,而衛立煌是想用沈陽來拖住東野,使東野不能入關。

雖然蔣氏和衛立煌策略都有其合理之處,但要論從戰略角度來分析,還是蔣氏的策略更為高明一些。

因為久守必失,固守沈陽確實會讓東野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但在戰略上是處於一種被動態勢。而撤兵錦州,則處於主動,日後可攻可守,調動自如。

可讓蔣氏氣憤的是,東北的蔣軍將領雖然幾乎都是黃埔生,可這些人卻幾乎無一例外的都站在了衛立煌一邊。

無奈之下,蔣氏也只好妥協,放棄了要從東北撤兵的打算。

遼沈戰役打響後,錦州告急。衛立煌雖然百般不情願,但也只好服從蔣氏的命令,把廖耀湘派到錦州解圍。

圖片來自網絡

廖耀湘的觀點和衛立煌是一樣的,他也不希望救援錦州。或者可以說,他是希望在華北、葫蘆島方向的蔣軍援兵趕到錦州之時再出兵援救。那時候,攻擊錦州的東野部隊勢必撤退,他這時候再以機械化部隊發起攻擊,既可解除東野「圍點打援「的危險,還可以取勝。

這也是廖耀湘為何在錦州危在旦夕的時候,仍然沒有出兵直奔錦州,而是轉道進攻彰武的原因。此舉看似是斷了東野的補給線,但在實際上是廖耀湘仍然在觀望。

錦州被東野攻克後,對於已經離開防禦堅固城池的廖耀湘所部來說,撤回沈陽是上佳的選擇。

可在此時,蔣氏犯了一個錯誤,即,他嚴令廖耀湘南下收復錦州。

此時明眼人都能看出,東野在攻占錦州後,各部已經掉頭向北,目的就是要消滅廖耀湘。在錦州已經失去的情況下,想要再從東野手中把錦州搶回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說,蔣氏在遼沈戰役未打響之前要衛立煌放棄東北是個高招,在錦州之戰打響的時候,嚴令廖耀湘南下救援是應急招數的話,那麽,在錦州已經失守,嚴令廖耀湘南下收復錦州就是個敗招。

此舉不僅毫無意義,還把廖耀湘置於東野幾十萬大軍的重圍之中。

聽聞錦州失守後,蔣氏仍然嚴令廖耀湘兵出遼西,衛立煌頓時怒了。

只要廖耀湘走遼西向錦州進發,就意味著他苦心經營的固守沈陽計劃的破產。

在他看來,要想保住東北,為今之計只有固守沈陽。東野剛剛攻下錦州,已經是人困馬乏,在短時間內無力對沈陽發起攻勢,他完全有能力守住沈陽,並給予東野重創。

即使退一步講,要從東北撤軍,那也不應該走遼西,而應從營口一線撤退。

對於衛立煌的策略,廖耀湘表示支持。

廖耀湘甚至表示,如果選擇從營口撤退,部隊連一口行軍鍋竈都不會丟掉。

可廖耀湘等人隨即就被蔣氏接下來的話給驚呆了,他對廖耀湘表示,當下的問題既不是固守沈陽的問題,也不是從沈陽撤退的問題,而是要在撤退之前,與東北我軍進行一次大戰,給東野一個大的打擊的問題。

見廖耀湘目瞪口呆,蔣氏再次耐心開導,當大將,一定要考慮大局。如果不在東北給東野一個大的打擊,不僅在全國民眾面前不好交代,連關內的軍心也將動搖。

見蔣氏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廖耀湘還能怎麽辦呢?

可廖耀湘也不是過去的廖耀湘了,他雖然答應出戰,但始終搖擺不定。

因此,自廖耀湘率部出戰到錦州失守之後的這幾天內,他始終在向東,撤回沈陽;向西,救援或者收復錦州;向南,從營口撤退這幾個選擇中無所適從,以至於耽誤了任何一條選擇。

就這樣,在蔣氏的一手操作下,東北地區蔣軍僅剩下的一支主力部隊送到了林總的嘴裏。

廖耀湘 圖片來自網絡

1948年10月26日,廖耀湘被東野8個縱隊包圍在黑山、大虎山以東以及遼河以西。經過兩天惡戰,廖耀湘所部的5個軍被消滅殆盡,廖耀湘本人也成為了俘虜。

至此,衛立煌精心策劃的固守沈陽,想要憑借著堅固工事和裝備優勢與東野在東北纏鬥,拖住東野入關腳步的企圖破產。

那麽,如果蔣氏聽取了衛立煌的計劃,在錦州失守後,不強令廖耀湘出遼西走廊收復錦州,而是退守沈陽,遼沈戰役還能取得勝利嗎?

只能這麽說,如果蔣氏聽取了衛立煌的計劃,遼沈戰役這個仗還有的打。

當時,廖耀湘所部的主力是新1軍和新6軍,雖然這兩個軍在東北這幾年消耗的也非常嚴重,但基本實力還是有的。

除此之外,原駐守在鞍山、遼陽一帶的第52軍也是一支精銳部隊,軍長劉玉章也是一位久經戰陣的人物。

其他如第49軍和第71軍雖然不如以上三支部隊,但要論防守,還是能堅持的。

如果讓廖耀湘撤回沈陽,依托堅固的工事群防守,東野要想在短時間內攻下,不僅要消耗大量的兵力,還要耽誤入關作戰的時間。

當時,華北的蔣軍各部同樣也面臨著是撤還是守的問題。如果不是東野在遼沈戰役結束後僅經過簡單休整就快速入關,華北的蔣軍很有可能會選擇放棄平津逃跑。

一旦讓這股敵軍加入到中原戰場,那將對我非常不利。

因此,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蔣軍的覆滅是必然的,但要從戰場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果廖耀湘所部撤回了沈陽,遼沈戰役的行程就不會那麽快,東野也就不能快速入關,這將會直接影響平津戰役的行程。

可在錦州失守之後,蔣氏急昏了頭,強令廖耀湘收復錦州,這無異於加速了蔣軍在東北的潰敗速度。

正所謂「將失一令,三軍盡喪」啊!

廖耀湘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