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國時期,到死都沒出山的兩位頂級謀士,智謀不遜諸葛亮、司馬懿

2024-05-20歷史

三國時期群英薈萃,謀臣輩出,無數智計覆寫戰爭走向。諸如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這些家喻戶曉的大名人,他們施展的那些驚心動魄的計策,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然而在這些名垂青史的謀主身後,還有兩位默默無聞、自甘隱居的頂級謀士,他們的智謀不遜於諸葛亮、司馬懿等人,但最終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致使後世少有人知。他們到底是誰?又為何放棄出山建功立業的良機呢?

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故事

東漢末年,當亂世烽煙四起,英雄輩出之時,有一位隱士卻選擇了與世無爭的道路。他便是號稱"好好先生"的司馬徽。這個甘於隱居的特殊選擇,也成就了他在史書上鮮有記載,默默無聞的命運。

司馬徽自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聰穎才智,加之勤奮好學,頗受世人推崇。及至年長,當年輕的劉備聽聞有人推薦"水鏡先生"為謀士時,司馬徽反而主動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二人,並盛贊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智謀。由此可見,司馬徽並非是無能無謀之輩,其智計定然出眾非凡。

不過,這位"好好先生"卻並未選擇輔佐劉備等人出山建功立業,而是一直隱居鄉裏,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直至曹操南征荊州,占領了劉備的根基地,才不得不將司馬徽收為己用。誰料這位臨危不懼的隱士臨終仍未及為曹操施展拳腳,就因病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徽生前對同門的諸葛亮十分器重,不但親自授徒,更主動推薦給了劉備。諸葛亮的才智和成就,說不定都與司馬徽的教導分不開關系。如此看來,司馬徽推薦出諸葛亮這個人才,不啻已是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傳

劉備三顧茅廬之際,司馬徽並未親自應允出山,反而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二人。這兩位謀士後來更是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由此可見,司馬徽雖自甘隱居,但對人才的辨識力卻是超卓非凡的。

諸葛亮和龐統的才幹,其實早在年輕時就已被司馬徽洞悉。據載,諸葛亮曾是司馬徽的學生,龐統又是諸葛亮的師弟。三人之間,早已存在著師生般的交往。如此看來,司馬徽對諸葛亮等人的才學早已了如指掌,因而能夠如此篤定地向劉備舉薦他們。

若說司馬徽只是一介隱士而已,那實在是有眼不識英雄英豪。作為老師,他對學生的才能自然是最有發言權的,其舉薦之言更是切實可信。只不過司馬徽終究沒有親自投身江湖,選擇繼續隱居罷了。

曹操統一北方後,不放過任何一位名士大儒。司馬徽也難逃此劫,最終還是被曹操所得。不過曹操此番得人,卻也為時已晚。眼見這位足智多謀的老謀士就要大展神通了,誰料人算不如天算,司馬徽竟然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病重而終。

按理說,司馬徽此時正處於事業的巔峰期,身懷絕世謀略,本應大施拳腳,為曹操施展才華。只可惜命運弄人,這位智者老謀深算,最終卻因一場病而未能與曹操相見,真是令人扼腕嘆惜。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司馬徽最終未能為曹操效命,也算是件幸事。否則假若司馬徽真的為曹操出謀劃策,說不定會覆寫三國歷史的走向,令蜀漢、東吳等諸多英雄好中文化為烏有。所以,司馬徽的病逝,或許也是上天有意為之,避免了歷史的更多波折和曲折。

盡管司馬徽一生隱居鄉裏,但並非對功名利祿毫無興趣。相反,他內心深處也曾幻想成為一代謀主,以一生的謀略智慧成就無上功業。只不過最終還是選擇了歸隱山林,抱殘守缺,未能如願以償。

據聞,司馬徽每每望著學生諸葛亮等人搖旗吶喊,立下赫赫戰功,他那顆謀主之心便蠢蠢欲動起來。但每每到了這個時候,他也只能暗自默默嘆息,卻終究沒有真正投身戰火硝煙。

就連在臨終之際被曹操所得,司馬徽心中也曾一閃即逝地想過,是否應該一盡謀主之才,為曹操施展絕學。然而命運無情,他最終未能如願,遺憾只好就這樣帶進了黃泉之下。

孔明胡昭與司馬懿的師生情誼

胡昭,又一號"第二孔明",乃是以智謀著稱於世的三國時期隱士。其中最知名的學生,便是後來成為曹魏名臣的司馬懿。

年輕時的司馬懿,早就識窮救苦胡昭的大名,便前往求學。胡昭見這位學生資質過人,聰穎好學,遂將心力畢註於培養司馬懿的謀略才能。兩人常年夜夜長談,論道天下大勢,互相切磋智計。

就這樣,胡昭一手將司馬懿打造成了智勇雙全的謀主人才。後來司馬懿輔佐曹操,立下赫赫戰功,其根基很大一部份便是源於胡昭的教導。可以說,若無胡昭悉心栽培,司馬懿的一生也將大不相同。

胡昭名聲赫赫,當然不乏有人力邀他出山施展才學。記載中有兩個典型事例,一個是曹操央人力邀,另一個則是袁紹派遣親信四處覓訪。

袁紹作為當朝宰相之後,門客四世三公的聲勢自是不可小覷。但即便如此,胡昭也還是找了一個借口婉言謝絕了前來邀請的門客。看來胡昭對於袁紹野心勃勃、目光短淺的為人早已看穿,因而並不願意為之效力。

至於曹操,則更是出乎意料地得到了胡昭的當面勸阻。當時曹操正妄想推翻漢朝稱帝,胡昭竟然能做到全身而退,躲過了曹操的怒火。由此可見,胡昭不僅智謀非凡,其口才談吐之能更是超群絕倫。

作為一代智者,胡昭對大勢自是看得透徹。他原本是希望自己的得意門生司馬懿能夠前往輔佐漢室天子,扶助漢朝王朝,避免三國時期的戰亂紛擾。

然而命運總是捉弄人,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司馬懿最終還是投靠了曹操,成為了曹魏名將。對此,胡昭雖然心中無奈,但也未曾再多加勸阻。畢竟司馬懿已非小兒,自有人生抉擇。

盡管如此,胡昭對門生並未產生何等懷疑和猜忌。他依舊如常與司馬懿保持著師生般的親密無間。這種寬容態度,正是一代智者對弟子無私的關愛和厚愛有加,令人動容。

二人內心世界及隱士人生

司馬徽自小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性格特征,安貧樂道,對權位富貴向往甚微。即便後來聲名日隆,但他始終保持著內心的淡泊寧靜,毫不為外物所動。

當年司馬徽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給劉備時,劉備曾三顧茅廬,希望能邀請這位謀主親自效力。但司馬徽堅決不為所動,始終隱居不出,直至病終。由此可見,他對名利權貴是何等的漠不關心。

相比起諸如諸葛亮、周瑜等人最終在軍教生涯中樹碑立傳,司馬徽顯然選擇了另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安貧樂道,樂於隱居,對於功名利祿沒有絲毫留戀。這種高尚的人生品格,實在令人敬佩。

與司馬徽一脈相承的,便是另一位晚年過著隱士生活的胡昭老人。這位"第二孔明"初年雖有鷹視狼顧的雄心,但到了晚年,卻已完全擺脫了對名利的渴求。

曹操、袁紹雖然數次力邀胡昭出山施展才能,但胡昭每每以委婉語回絕。從中可見,他對於權力已經徹底看破,絲毫沒有憑吊戀棧的想法。相反,晚年的胡昭顯得無比恬淡知足,待人親和有禮,頗有些老態龍鐘的味道。

盡管過著普通隱士的生活,但胡昭卻從未因此而失去內心的尊嚴。就連曹操勸諫他推翻漢室時,胡昭都能夠以謙遜有禮卻又氣度不凡的態度全身而退,躲過一劫。這種淡定自若的風範,實乃後人難以企及的境界。

司馬徽和胡昭,這兩位三國謀主級別的人物,最終卻都選擇以隱士的身份在鄉裏抱殘守缺,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在當時那個英雄輩出、智者薈萃的時代,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奔走於各路諸侯之間,追逐名利權位。但司馬徽和胡昭卻能夠堅持自我,始終保持淡然之心,寧肯歸隱山林,不為塵世所擾。這種世外高人的品格,著實令人欽佩。

所謂"抱殘守缺",二人的隱士生活正是如此:司馬徽留在家鄉,日夕從事從教授徒的勞作中獲得滿足;胡昭亦是如此,白馬晚節於鄉村,與世無爭。不過正是得益於此,他們才得以保持心無旁騖,專註於道德智慧的積累與修養。

智者淡泊,千古傳唱

在三國時期的謀臣當中,主動選擇隱居退隱的並不多見。大多數人都是在無家可歸、無主可依的情況下,不得已才選擇隱居避世。

但司馬徽和胡昭這兩位謀主級別的人物,卻屬於主動選擇了隱居的少數派。他們本有足夠的機會出山施展才能,卻最終寧肯歸隱鄉裏,遠離塵囂,過著世外高人的生活。

如此選擇,正說明了二人對於功名富貴的獨特看法。對他們而言,名利顯赫並非人生的全部,遠非追逐的終極目標。相比之下,保持高尚品德和淡泊寧靜的內心,顯然更為重要。

盡管司馬徽和胡昭最終選擇了隱居,但他們的作為和影響力,卻遠非"無為"二字所能概括。

司馬徽推薦出諸葛亮、龐統這兩位蜀漢名臣,從這一層面來看,他為蜀漢的興起貢獻了不小的力量。而胡昭更是直接影響了曹魏謀臣司馬懿的成長。沒有胡昭的指點,司馬懿的一生可能將會大為不同。

正是得益於二人的智慧傳承,諸葛亮、司馬懿等一代謀主人才方才得以湧現,為三國時期的歷史行程留下了深刻銘印。所以說,即便司馬徽、胡昭本人選擇歸隱,但他們的智慧和影響,卻已悄然改變了時代洪流的走向。

司馬徽和胡昭雖然一生隱居鄉裏,但其大智大才,卻是根本無法掩藏的。

二人隱逸淡泊的生活方式,只能令他們顯得更加高人一等、與眾不同。正因為擺脫了俗世的紛擾,他們才能保持高尚的人格和心智,從而成就了謀主級別的非凡智慧。

就連當時的諸多權貴人物,對司馬徽、胡昭二人也都敬重有加,無不肅然起敬。這種由內而外的崇敬和景仰,正是二人高尚品格和非凡智慧所換來的。

正因為他們內在的大智,所以即便主動選擇了隱居生活,仍然無法遮掩光芒。反而正是這種出世的風格,更讓他們的形象在世人心中愈發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