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禪投降後寫了3字,司馬昭不敢殺他,群臣不解,司馬昭:倒著讀

2024-01-14歷史

麻煩看官老爺們右上角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a曦曦嚷嚷

編輯|a曦曦嚷嚷

前言

提起劉禪大家對他的評價都是 「扶不起的阿鬥、爛泥扶不上墻」 ,就連他的老爹劉備也不是很看好他。

但是蜀國在劉禪的統治下竟然存活了將近40余年 ,劉禪的大智若愚很少人能夠看透,就在劉禪投降後, 劉禪僅僅用了三個字就澆滅司馬昭的殺心!

劉備白帝城臨終托孤

221年,在攻取益州之戰中,劉備因勞累過度,加上愁思過多,病倒在白帝城,此後他便一病不起。

臨終前,他將兒子劉禪召到跟前, 囑咐他日後一定要虛心聽從諸葛亮的計謀。

這時候劉備的兒子劉禪才17歲,還是個年幼無知的孩子。

劉備辛辛苦苦建立的蜀漢江山, 國力已是強弩之末,內憂外患遍布,一旦劉禪執政必然難以獨撐大局。

劉備焦慮的根源在於,許多曾與他共事的心腹和元勛已不在人世,劉封又因與孟達不和而被迫賜死,兒子劉永、劉理也早夭。

此時能夠分憂解難、輔佐劉禪的,只有諸葛亮一人。

所以臨終前劉備對諸葛亮說出「君可自取」的囑托,意在希望諸葛亮能穩定大局,若劉禪無能 ,便由諸葛亮執掌蜀漢。

這充分體現出劉備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君主,在最後時刻將國家利益置於一切之上。

同時,劉備也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共事,事之如父」,要他服從諸葛亮的建議。

劉禪明白父親的苦心,登基後對諸葛亮也極為尊重。

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的囑托,始終忠心輔佐劉禪。

劉備臨終前的舉動,一方面展現他高瞻遠矚的君主胸懷,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面對國之存亡的時刻,他作為父親的無奈和無力。

兒子尚幼,臣子不齊, 劉備不得不托孤於人,這種無奈正是英明君主的悲哀。

本該繼承大統的是劉備的長子劉封,但他並非劉備的親生兒子,只是義子,根據古代君主制度,只有親生長子才有資格繼承王位。

劉備為了穩固政權合法性,只能舍棄劉封,選擇親生次子劉禪。

劉封勇猛過人,軍事才能出眾,深得人心,一旦劉禪繼位,他的存在將成為巨大威脅。

於是劉備借孟達投敵之機,悲痛地賜死了劉封。

這樣劉備唯一的選擇只剩下年幼的劉禪,作為父親的他無能為力。

劉備一生追求復興漢室,卻在最後時刻意識到,蜀國江山已如風雨飄搖的孤舟,難以為繼。

自己的兒子又無能力掌舵, 所以只能將重任托付給諸葛亮,希望他能為蜀國續命。

劉禪巧妙化解殺身之禍

蜀漢滅亡後,劉禪被押解到魏國都城洛陽,身不由己地成為曹魏政權的階下囚。

此時的劉禪處境十分艱難, 因為司馬昭早已將他視為心腹大患,時刻準備找機會除掉。

劉禪深知司馬昭的用心,也明白自己此時唯有出其不意,才能化險為夷。

於是他想出一個巧妙的主意,在自己住處的門前掛上了「寨中山」三個大字的牌匾。

這三個字乍看平平無奇,讓眾人都摸不清劉禪的用意。

但是司馬昭一看便明白劉禪的良苦用心。

他笑著將牌匾倒置過來,只見「山中寨」的字樣赫然可見。

那為什麽這三個字,能讓司馬昭放下殺心留下劉禪一條小命呢?

劉禪這三個字,不僅表達出他無意謀逆的態度,更暗示自己只想過上與世無爭的生活。

他似乎在告訴司馬昭,自己已經失去心血建立的江山,從此只想隱居深山,無心爭奪榮華富貴。

司馬昭看在眼裏,也就漸漸放下了戒心。

他決定暫時不加害劉禪一族,給予劉禪一個面子,封他為安樂公。

這無疑給了劉禪喘息的機會,讓他得以茍延殘喘。

另一個讓司馬昭稍釋憂慮的,是劉禪「樂不思蜀」的言談舉止。

這表明劉禪已經對失去了對江山的渴望,更沒有太多牽掛,也根本沒有意圖謀復國。

劉禪的這些表現, 打消了司馬昭猜忌他爭權奪利的疑慮,從而化解了危機。

然而聰明的劉禪明白,這些都只是權宜之計,無法真正打動司馬昭。

於是他又設法讓老臣郤正傳話給司馬昭,說自己其實還是掛念祖墳的。

這顯然是劉禪故意為之,目的是讓司馬昭看清自己的小心思。

司馬昭果然識破了劉禪的伎倆, 但他也就這麽放過了劉禪,沒有再為難他。

畢竟,劉禪已經明確表態自己放棄謀逆之心,這已足夠。

劉禪憑著智慧化險為夷,才得以茍延殘喘,最終保住了性命。

他放棄無望的抱負,保全了朝中地位,可謂極其明智之舉。

大家都覺得劉禪就是個庸才,心無大誌更算不上什麽明主,可蜀國在他的統治下竟然穩穩地存活了將近40年,能夠有這樣的成就, 劉禪到底有什麽過人之處呢?

劉禪穩坐「第一把交椅」40年的秘密

劉禪在位40年,是繼劉備之後穩定蜀漢政權,使其延續近半個世紀的關鍵人物。

劉禪並非剛愎自用之人,也未曾有什麽過人之能,但他具備一個君主所應有的眾多優秀品質。

正是這些品質的結合,成就了劉禪穩坐40年的奇跡。

劉禪17歲繼位,盡管當時年輕氣盛,但劉禪明白大義所在,他嚴格遵守劉備遺詔,對輔政大臣諸葛亮尊為「仲父」,一切政事悉聽其決斷。

這樣一位年少聰慧的君主,放下身段傾聽謀士,確實難能可貴。

當然劉備遺詔在先,劉禪的順服亦是情理之中,但真正可貴的是劉禪仁厚寬容的內心。

諸葛亮在世時, 劉禪甘居人後,從未有過一點異心。

即使有奸佞讒言彈劾諸葛亮,劉禪也抱著懷疑心態,查抄諸葛亮家產以證其清白。

事後果然證明,諸葛亮清正無私,劉禪反而加倍敬重。

這樣的君主,遇賢不嫉,使蜀漢政權在諸葛亮等賢臣治理下走上了正軌。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又重用了費祎、蔣琬等人。

他不因皇帝身份而心高氣傲,總是能發現可造之材並提拔賢才,這是劉禪成功的重要原因。

當然,劉禪也不是沒有任何錯誤的,他有時受奸佞蠱惑,做出了錯誤決策。

但劉禪內心善良,及時悔過自新。

這種坦誠面對錯誤的勇氣,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德。

在劉禪晚年,蜀漢國勢日衰,最終不敵魏軍。

劉禪明智地選擇投降,保全了自己和蜀漢舊臣的性命,相傳就連蜀漢百姓都感激涕零,沒錯當戰爭發生時,最受苦的莫過於老百姓。

最重要的是劉禪知進退,順應大勢, 沒有做無謂抵抗,這種政治智慧避免了無用的犧牲,體現了一個明君的胸襟和擔當。

除治國才幹外,劉禪自身亦是典範之君,劉禪還選擇張飛之女為皇後,也顯示出他對叔父的敬重之心。

一個君主若無私貪之心、心存正義,這邊是老百姓最希望看見的 「得民心者的天下」這句話含有一定的道理。

善用人臣、寬厚仁慈、決斷適切、正直無私,這些美德交織出劉禪40年穩定統治的秘密。

劉禪並非英明神武之輩,但他具備一個明君應有的種種品質。

正如【三國誌】評價,劉禪聽從諫言則成為明君,這是他之所以能夠穩坐40年的關鍵所在。

結語

諸葛亮之死,標誌著蜀漢進入衰落期。

然而蜀漢在劉禪的統治下,仍然延續了近30年太平日子。

劉禪的作為,值得我們深思。

蜀漢的最終命運,又當如何評價?歷史的定論,尚待時間檢驗。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絡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