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何應欽調85軍到黃維兵團,吳紹周心裏很不情願:我能不能不去?

2023-12-22歷史
1948年8月,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軍事會議,商量接下來的軍事部署。

經過差不多兩年的作戰,蔣介石滿心期待的「三個月解決解放區」並沒有實作,取而代之的卻是處處掣肘,蔣介石的戰略也從全面進攻轉向重點進攻,然後再向重點防禦變化。

仗打到這個份上,就連蔣介石也無之奈何,還批評麾下的將領,怎麽就不能像解放軍的將帥那樣發揮主觀能動性。

會上除了蔣介石大罵,眾人悶聲不吭氣外,還決定了一件事,就是把現有的部隊進行重新調整編配,一部兵力固守綏靖區,將所有機動的兵力編為若幹兵團,使我軍「啃不動」、「吃不下」。

會議結束以後,各個「剿總」司令部均按照命令,將原來的「小型兵團」(即整編軍,多數下轄一個整編師以上到兩個整編師之間的兵力),組建成下轄十萬兵馬的大型兵團。

原來隸屬於華中「剿總」的整編十八軍,也擴編為十二兵團。

國民黨內派系鬥爭從來都沒斷過,圍繞著十二兵團的編配以及兵團司令的人選,各方起了不小的爭執。

原隸屬於華中「剿總」的整編十八軍,本身就是以陳誠「土木系」的整編十一師(就是原來的十八軍)為核心組建起來的。

原整編十八軍的軍長就是整編十一師的師長胡璉。

本來胡璉當十二兵團司令時板上釘釘的事兒,可因為時任華中「剿總」司令的白崇禧不同意,胡璉的兵團司令一下成了副司令,氣得胡璉直接就告假回了老家。

蔣介石派林蔚到上海問養病的陳誠有關兵團司令的人選問題,陳誠從犄角旮旯裏,找出來已經8年不在一線任職的黃維出任了兵團司令。

這也基本上奠定了十二兵團後來的命運。

黃維雖然書呆子氣,卻因為黃埔一期出身,加上在土木系中是元老,很能吃得開,胡璉也不能不給面子,後來淮海戰役,胡璉還被空投到戰場上,負責協助黃維指揮。

有了黃維,十二兵團下轄各軍(或者整編師)迅速歸建。

原來就屬於整編十八軍的整編第三師(第十軍)、整編第十師(第十四軍)迅速歸建,這兩個軍本來就和土木系關系非同一般。

到了此時,黃維兵團尚缺一個軍。

這時有人突然自告奮勇要求加入。

此人就是整編二十三軍軍長兼第九綏靖區司令的李良榮。

李良榮是黃埔一期的,和黃維的關系很不錯,當時他自告奮勇加入十二兵團,出任兵團副司令,讓黃維好一陣高興。

當然,李良榮本身也有私心,他本身所培養出來的核心部隊是整編二十八師(李曾任二十八軍軍長,整編二十八師師長),後來被調到了華中「剿總」司令部,被白崇禧扣下了。

李良榮想奪回整編二十八師的指揮權,因此提出加入黃維的十二兵團,順帶就能要求把整編二十八師帶出來。

黃維與李良榮兩個人嘰嘰咕咕商量了一個大概,彼此都感覺很興奮,不料編組和人事方案都報上去以後,又變生肘腋。

蔣介石雖然同意了,可白崇禧卻跳出來反對,他的理由也很充分。

「「華中剿總」還要組建宋希濂第十四兵團,該兵團擬以第20軍和第28軍為基幹,因為兩個軍都是川軍的底子,編在一起非常合適,第28軍去「土木系」的兵團扯什麽淡?」

白崇禧一掣肘,蔣介石也毫無辦法。

李良榮也沒辦法,本來他已經準備好調十二兵團任副司令,但他在十二兵團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去了也說不上話。

1948年冬,李良榮調任福建省主席。

十二兵團組建速度不慢,就在黃維和各方扯皮的時候,兵團部已經於9月在漢口組成,

不過,白崇禧大概是厭惡這支中央軍嫡系,所以也沒等十二兵團各軍歸建,就強行下令要求十二兵團部於9月26日開赴河南確山。

黃維人在豫南,嘴上的官司並沒有結束,畢竟原本一開始就決定好的四個軍,到現在都還沒歸建。

當時的國民政府,何應欽是國防部長。

這裏有必要解釋一下。

抗戰結束以後,國民政府決定效仿,取消了軍事委員會,另外成立了國防部,在國民政府行政院之下,並裁撤了原來隸屬於軍委會的一切軍事機構。

黃維的報告自然就源源不斷的送到了何應欽手上。

在國民黨軍派系中,何應欽算是獨樹一幟,他本來是老蔣的心腹,老蔣卻並不怎麽對他信任,因為何應欽有過兩次站隊錯誤的經歷。

也正因為如此,何應欽的晉升經歷頗為坎坷,陳誠對他也不十分敬重。

抗戰時期,何應欽本來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可在1944年,陳誠奪取了何軍政部長的職務。

1946年5月,軍事委員會改組國防部,何應欽受排擠莫名出局,僅出任了重慶行營主任,陳誠則是接替他出任了參謀總長,白崇禧出任了國防部部長。

何應欽心裏一直很不痛快。

一直到陳誠在東北戰場失利,因病去職,何應欽才有了回歸中樞的機會,當時顧祝同接替陳誠出任了參謀總長,何應欽則是接替白崇禧出任了國防部長(白因掌握實權出任華中「剿總」司令)。

何應欽和桂系的關系一直不錯,1927年蔣介石失勢,他還夥同桂系逼宮過,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的原則,何應欽、白崇禧再十二兵團的配置一事上一再掣肘。

不過,黃維兵團的缺額最終還是要補齊,何應欽本著「摻沙子」的原則,調湯恩伯系統的第85軍,納入第十二兵團戰鬥序列,以軍長吳紹周兼兵團副司令。

本來何應欽以為,此舉必然被各方所支持,不料除了他自己,白崇禧、吳紹周都不同意。

白崇禧不同意,自然是因為85軍(整編85師)也是一支不弱的力量,

吳紹周的整編85師也是中央軍嫡系的一支,解放戰爭時期就劃歸王敬久的第二兵團,還在大別山地區圍追堵截劉鄧大軍。

不過,王敬久指揮第二兵團作戰不利,接連失利,第二兵團也被裁撤(當時國民黨軍兵團尚屬於臨時建制),吳紹周率整編85師劃歸第五綏靖區下轄。第五綏靖區後來隸屬於華中「剿總」下轄。

從圍剿大別山劉鄧大軍作戰後,吳紹周的整編85師基本沒有參加過什麽大戰,只在綏靖區擔負地方守備,兵員以及武器裝備都很充足。

對於這樣一支齊裝滿員的精銳大軍,白崇禧早就盯上了,他明確告訴何應欽:

「我早就準備把85軍編入張淦的第三兵團。」

當時,85軍的駐地離張淦兵團駐地不遠,況且張淦第三兵團當時只有桂系的第七軍以及48軍,劃歸張淦指揮也屬合情合理。

更為關鍵的是,吳紹周自己不願意到十二兵團去。

吳紹周是非嫡系出身,一生都過得小心謹慎,後來成功傍上何應欽這條大腿,才算是有了一點立足之地,至1943年5月,升任第31集團軍第85軍軍長。

因為陳誠最擅長吞並其他派系的部隊,所以對於劃歸黃維的十二兵團,吳紹周是一百個不樂意。

無論是留在第五綏靖區,還是劃歸張淦兵團,都要比到黃維兵團好。

何應欽接到白崇禧、吳紹周的報告,一個頭比兩個還大,顯然這個情況有點超出他預料,更為關鍵的是,由於他們這邊扯皮,黃維那邊第四個軍遲遲無法歸建,一紙訴狀直接告到了蔣介石那裏,蔣介石聽說訊息,勃然大怒,把何應欽、白崇禧都痛罵了一遍。

這麽一來,也就沒有人考慮吳紹周的意見。

1948年10月初,白崇禧給吳紹周打電話,電話裏正式通知:

「第85軍正式納入黃維兵團序列,吳紹周任第十二兵團副司令仍兼軍長,原防區與第三兵團完成交接,準備東開。」

吳紹周一聽也急了,直接在電話裏表示:

「第85軍仍願擔任護路任務,歸張軫指揮或者劃入張淦第三兵團都成。」

白崇禧在電話那頭一陣沈默,但他也不好意思說是自己挨了蔣介石的批,只是在電話裏婉轉地說了一句:

「這是總統的命令,不易收回,我不能當家,也不能幫忙。」

吳紹周很無奈,但也不願意就這麽任命,從駐地出發一路向東開拔後,吳紹周仍然不斷的找關系疏通,企圖改變這一結果。

這邊黃維也著了急,他在蒙城已經同中野交了火,可85軍還是一路磨磨蹭蹭不肯上來,給吳紹周發了道嚴令:

「迅速到蒙城歸建,不得有誤。」

也許是疏通起了奇效。

1948年11月15日,85軍駐紮蒙城時,國民黨第五綏靖區司令張軫暗戳戳的發來電文稱:

「有調85軍回廣水原防的訊息。」

吳紹周大喜過望,回電詢問,結果被告知只是「小道訊息」,讓老吳好一陣失望。

有意思的是,吳紹周率85軍剛抵迪蒙城第二天,何應欽發來訊息:

「著吳紹周升任第四兵團司令官,第85軍軍長以110師師長廖運周升充,所遺師長缺由副師長楊柳營升充。」

周圍的人都祝賀,只有吳紹周苦著臉,這道命令著實來的有些晚。

毫無疑問,這是一張戰後才能兌現的任命。

國民黨當局在淮海戰役前一系列的人事更叠,也為他們的失敗奠定了伏筆。

無論是黃維還是吳紹周,他們都沒有想到,85軍下屬110師師長廖運周就是潛伏的地下黨,後來在雙堆集戰場上,110師在關鍵時刻起義,給了黃維致命一擊。

另外,何應欽給吳紹周的那道任命也很耐人尋味。

如果85軍沒有調到黃維兵團,而是改隸第四兵團,廖運周升任第85軍軍長,那麽在之後的作戰中,廖運周是不是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呢。

當然,對吳紹周而言,只是早做俘虜,晚做俘虜的區別,僅此而已。

黃維、吳紹周後來因為坦克拋錨,被我軍俘虜,與黃維的頑固不同,吳紹周的思想提升很快,抗美援朝時期,吳紹周寫了【關於美軍之戰術研究】,給誌願軍作戰提供了兩條重要意見。

1952年10月,吳紹周被人民政府資遣到湖南長沙定居,等於說是提前獲得了特赦,並先後擔任過湖南省文史館館員、湖南省政府參事室參事。

1966年,吳紹周在長沙病逝,享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