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大家發現沒有,為什麽之前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運動,擺爛了?

2024-06-27生活

大家還記得不,2019年那場熱熱鬧鬧的「垃圾分類」風潮, 哪哪都是在宣傳,電視、媒體、報紙也是鋪天蓋地的報道。

感覺那時候人人都成了環保小能手,朋友圈、微博上到處都是「你是什麽垃圾」的靈魂拷問。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 近段時間關於垃圾分類的討論好像少了很多,甚至有些地方的分類垃圾桶都成了擺設,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一、宣傳持續性不足

垃圾分類剛火起來那會兒, 宣傳工作做得那是相當到位,感覺走到哪兒都能看到、聽到相關的訊息。

街道上、小區裏,彩色的海報貼得到處都是,電視、手機上的宣傳片捲動播放,還有社區時不時組織講座,講解垃圾分類的好處和方法。

那段時間,垃圾分類幾乎成了街頭巷尾人們聊天的話題, 大家夥兒都知道了這事兒不簡單,關乎著咱的生活質素和環境保護。

但好景不長,時間長了,垃圾分類的熱度慢慢降下來了。為啥呢? 因為新鮮事物一個接一個,社會熱點換得快,垃圾分類的宣傳沒能一直保持那個高強度和高頻率。

以前開啟手機,可能第一條推播就是教你如何分類,現在可能得翻半天才能看到相關的資訊。

小區裏也是,一開始那些醒目的宣傳標語、指示牌,時間一長風吹日曬的, 有的褪色了,有的幹脆不見了,沒及時補上,大家自然而然就不太註意了。

這樣一來,垃圾分類這事在很多人心裏的地位就悄悄發生了變化。 一開始大家還挺上心的,出門倒垃圾前都要琢磨琢磨,這個該放哪個桶。

但現在沒了提醒,很多人就松懈了,覺得「哎呀,分不分好像也沒啥大不了」。

特別是對於一些本來就不那麽積極的人, 沒了外部的持續推動,他們很快就恢復了原來的生活習慣,垃圾又開始混著扔了。

宣傳和教育的持續性不足確實是個大問題, 垃圾分類是個長期工程,需要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

如果只是開頭一陣風,後續悄無聲息,那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環保意識很容易就被日常瑣事給沖淡了。

要想真正讓垃圾分類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還得靠不間斷的宣傳教育, 讓大家時刻記得這件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讓環保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時的潮流。

二、執行難度比較大

垃圾分類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可真不輕松。 咱們平日裏已經夠忙的了,上班下班,照顧家人,生活瑣事一大堆。

現在還要在這些繁忙之中抽出時間和精力,把家裏的垃圾按照不同的類別分開。

像什麽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有的地方分得更細,得有四五種甚至更多。

這不僅僅是分一份那麽簡單,還得按規定的時間段,送到小區裏指定的收集點,真的是挺考驗人的耐心和細心的。

就說這廚余垃圾吧,你得先把它從袋子裏倒出來,還得盡量瀝幹水,防止滋生細菌和臭味,然後廚余垃圾扔進綠色的桶,裝垃圾的塑膠袋卻得另外放到灰色或其他顏色的垃圾桶裏。

這一套流程下來,對年輕人來說可能還好,頂多就是費點時間,但對於那些工作忙碌到不行的上班族,或是手腳不太方便的老年人來說,就顯得格外繁瑣了。

有時候累了一天回到家,只想趕緊休息,哪還有心思和精力去做這麽精細的分類工作呢?所以一不小心,可能就圖省事,一股腦兒全扔一塊兒了。

更讓人頭疼的是,這垃圾分類的標準和規定,在不同的城市,甚至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都可能有所不同。

比如說有的地方把廢舊電池歸為有害垃圾,有的地方則要求投放到專門的回收箱裏。

這讓不少人在實際操作時摸不著頭腦,這種不確定性讓垃圾分類變得更加復雜,也增加了人們的心理負擔。

所以垃圾分類執行難這個問題,確實是影響其推廣的一大障礙。

要想讓更多人願意並且能夠堅持做好垃圾分類,可能還需要從簡化分類流程、統一分類標準、提供便利的分類設施。

教育引導等多方面下功夫,讓大家覺得這事兒不那麽麻煩,而是生活裏自然而然的一部份。

三、懲罰機制不完善

垃圾分類要真正落實到位,除了大家的自覺行動,監督和懲罰機制也得跟上。

現在的情況是,雖然政策上明確規定了垃圾分類的要求,也提到了違規就要受罰,但實際上這樣的處罰案例並不多見。

這就像是立了個規矩,但是執行的時候彈性很大, 導致不少人心裏頭就松懈了:「反正不一定被抓到,分不分的也沒太大所謂。」

這種心態一蔓延,問題就來了。有的人開始陽奉陰違,表面上答應得好好的,背地裏還是怎麽方便怎麽來。

有的小區為了能把垃圾分類給搞好,專門安排了監督員,想著能在現場給大家指導指導,也監督監督。

可這監督員又不是超人,不可能一天到晚不歇著,一直盯著每個垃圾桶。

這不就有人抓住機會了,像是大晚上或者監督員換班的空當,悄悄地把沒分好類的垃圾一股腦兒給扔了。

這麽一搞垃圾分類的效果可就差了好多,之前大家做的那些努力也容易白搭了。

而且這種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還容易造成「破窗效應」。

一開始可能只是個別人偷懶不分類, 但時間一長,其他人看著也沒人管,漸漸地就覺得「大家都這樣,我幹嘛要費勁」。

於是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松要求,垃圾分類的標準和意義在無形中就被削弱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督和懲罰機制。

得確保監督的有效性,比如利用現代科技,安裝監控網絡攝影機,配合智能辨識技術, 對亂扔垃圾的行為進行自動抓拍,提高監管效率。

對於違規行為,要有明確且有力的懲罰措施, 比如罰款、公開通報等,讓違反垃圾分類規定的人付出實實在在的代價。

也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讓大家都明白,垃圾分類不只是道德倡導,更是法律義務,不遵守是要承擔後果的。

只有讓監督的眼睛無處不在, 讓違規的成本高到足以讓人三思而後行,垃圾分類才能從紙上談兵真正走向全民行動, 我們的生活環境才能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四、配套設施的不完善

垃圾分類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是配套設施跟不上,那也是讓人頭疼。

拎著分好類的垃圾準備去扔,結果發現小區裏的垃圾桶不是數量不夠,就是位置擺得不合理,得走老遠,或者幹脆找不到。

還有垃圾桶上的標識也很關鍵,要是標識模糊不清,或者根本就沒有,那真是讓人一頭霧水。

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桶放一塊兒,顏色又差不多,扔的時候難免會猶豫:「這個到底是扔左邊還是右邊?」

這樣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因為分錯類而影響了垃圾分類的效果。

更讓人沮喪的是,有時候居民辛辛苦苦分好了垃圾,結果垃圾車一來,嘩啦一下全倒進同一個車廂拉走了。

這種情況下,大家心裏肯定不是滋味:「我費那麽大勁兒分類,結果還不是一樣處理,那我還分類幹嘛?」

這種「前端分類,後端混合」的情況, 極大地挫傷了大家的積極性,讓人覺得自己的努力白費了,垃圾分類仿佛成了一場空。

一些地方的垃圾資源回收桶點建設也不夠完善,尤其是對於有害垃圾和電子廢棄物這類特殊垃圾,如果沒有專門的回收點或者回收箱,居民即使想正確處理也無處可送。

這不僅影響了垃圾分類的整體效果,還可能造成安全隱患。 要想讓垃圾分類真正深入人心,順利推進,就必須在配套設施上下足功夫。

增加垃圾桶的數量,最佳化擺放位置,確保標識清晰明了。建立健全的垃圾清運體系,保證分類後的垃圾能夠被分別收集和處理。同時增設特殊垃圾的資源回收桶點,方便居民處理。

只有這樣才能讓垃圾分類這項工作順暢起來,讓居民的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負,共同為保護弓境出力。

結語

「垃圾分類」並沒有真的「擺爛」,只是在推進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

比如說上海在垃圾分類方面就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透過嚴格的執法和持續的宣傳教育,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逐漸養成,垃圾分類工作也越來越規範。

這就說明只要我們下定決心,采取有效的措施,垃圾分類是能夠做好的。 我們每個人更要從自身做起,增強環保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垃圾分類不再是一句口號, 而是真正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為保護弓境、建設美麗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資訊:

大家發現沒有,為什麽之前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運動,擺爛了?--2024-01-22 20:21·青梅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