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所學校。優質的家庭教育可以培養出積極樂觀、擁有健康人格的孩子;反之,錯誤的家庭教育很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夫妻該如何協力給孩子提供成長支持和心理營養?孩子與祖輩同住,究竟是利多還是弊多?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澎湃問吧邀請浦東新區「家庭教育進社區」講師:心理學博士鄭奕飛、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怡、上海三級心理咨詢師朱曉姝一起聊聊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夫妻關系對孩子成長有多重要
@清葉色: 父母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會對孩子有什麽影響?
鄭奕飛: 正常的夫妻生活中爭吵是難免的,有可能你也聽說過書中這樣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想掐死對方的沖動。」
那麽,如何讓夫妻爭吵減少對孩子的影響?首先,父母還是要盡量減少在孩子面前的爭吵,選擇互相尊重、適時溝通。其次,如果不可避免地在孩子面前爭吵了,希望減少對孩子的影響,事後跟孩子澄清幾點。
第一,父母需要承認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當中不是孩子的責任,是父母之間自己的問題,呈現的是他們親密關系中真實的一面,減輕孩子的自責感;第二,父母承諾之後如有爭吵盡量減少並避免在孩子面前,不影響孩子正常學習生活和情緒因素,增強孩子的安全感;第三,孩子對父母爭吵有什麽建設性意見,提出他的想法,為更好地避免爭吵,父母將會做出哪些努力。透過父母爭吵能讓孩子看到親密關系的真實,也在父母的爭吵中有學習和收獲,這是一個家庭在不斷地自我成長。
點選圖片即可提問
@坐樹不言: 父母離異的娃容易有性格缺陷嗎?
鄭奕飛: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單親家庭完全可以培養出身心健康、人格完整、優秀的孩子,在中外很多不同家庭中我們也已經看到範例。父母之間婚姻破裂,希望最大程度上減少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試著做以下幾點。
1、跟孩子澄清,父母之間沒有辦法繼續一起生活,是他們自己的個人問題,與孩子無關(不是孩子的問題),減少孩子的自責感。
2、承諾雖然不能繼續一起生活,但永遠是他的父母,會一直愛他,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3、雙方共同協商以不同的方式繼續關愛孩子,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關註孩子的未來成長。
如果父母能真正用心做到以上幾點,相信孩子可以健康快樂成長,擁有良好的性格品質。
@SELINAA: 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是好的教育方式嗎?
鄭奕飛: 每個家庭都會摸索出自己獨特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一個溫和一個嚴厲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家庭,但這種模式或許對您的孩子可能有效,需要自己有判斷。
家庭教育中夫妻雙方無論采取哪種模式,需要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這很重要!雙方理念的一致讓勁往一處使,達成統一目標,攜手並肩協同推進。如果在雙方矛盾的教育理念下,有可能會讓孩子有機可乘地鉆空子,孩子有可能因被拉扯而被能量消耗等,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tintlittlebit: 如何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
鄭奕飛: 的確,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情緒穩定既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也會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不斷學習、覺察以及成長。
首先,一個人習慣的情緒模式與其成長環境有關,所以調整和控制情緒的前提,可能需要我們先學會覺察,覺察自己的情緒模式和情緒按鈕。其次,情緒也與認知有關,每個人面對同樣一個事件,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從而產生不同的情緒與行為,進而導致不一樣的結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學會合理地調整認知非常重要。
再次,除了自我覺察和學習成長,我們家長也要認識到自己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因此我們不可能完美應對所有的問題,如果出現情緒的不穩定,坦誠面對並真實地告訴孩子,自己需要調整而且正在為此努力,而不必過於自責,陷入情緒泥沼。相信能提出問題的你,就已經走在成長和進步的路上了。
隔代教育有何利弊
@早餐吃的牛肉面: 有人說孩子三歲之前最好父母自己帶,不要甩給老人,有道理嗎?如果白天讓老人帶孩子,晚上不跟他們在一起住,這樣是否有點把老人當工具人?
張怡: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他的特殊性和唯一性,所以任何時期都非常關鍵,如果能得到父母的陪伴與引導,那肯定是最好的選擇。3歲前的孩子和誰一起成長、生活很重要,對孩子的心理、人格以及智力發育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這個時間段父母遠離孩子,很容易讓孩子內心孤獨,感覺不被關愛,內心缺乏安全感,讓親子關系疏離。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就更容易叛逆,不服從父母管教。
因此,如果爸爸媽媽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且願意把大部份時間精力放在寶寶身上,那麽讓爸爸媽媽自己帶寶寶是個比較好的選擇。但如果爸爸媽媽有工作或責任需要承擔,確實無法全天陪伴寶寶,那麽讓有經驗的老人帶寶寶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老人有責任心、身體健康、精力和經驗豐富、情緒穩定,那確實可以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幫助分擔很多爸爸媽媽的負擔。無論是由自己還是由他人帶孩子,核心是要確保寶寶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這都需要爸爸媽媽和老人們共同協作,相互支持。
點選圖片即可提問
祖父母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耐心和時間來照顧或教導孩子,這有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情感的交流,老人在和孫輩的相處中也能收獲快樂,緩解老人的孤獨感,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相互滋養的過程。
當然前提還是要老人願意且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孫輩。我們鼓勵家庭成員之間多進行溝通,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每個人都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明燈,而非工具人。作為孩子的父母,應盡可能多陪伴子女,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以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同時,也鼓勵老人與時俱進、學習現代化的育兒方法,與孫輩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方式。
@KV4EVER: 怎麽樣才能讓老人知道,孩子已經穿得夠多了,再多要捂出病了?面對反駁型人格的老人,要怎麽跟他溝通?
張怡: 關於衣服穿多穿少的問題,它其實背後折射出來的是兩代人對於育兒理念的分歧。在和老人的溝通上很需要年輕爸媽花點心思,比如需要年輕父母能夠換位思考,理解尊重長輩對於孫輩的關心,很多時候,長輩的一些做法也是基於他們成長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經驗,因此他們也深信不疑,如果在言語上直接反對,也就意味著對他們過往經驗的否定,老人可能很難接受。
在與長輩討論這個問題時,可以先表達對他們關心孩子健康的感激之情,這樣可以為後面的溝通創造一個輕松的氛圍。之後,可以為長輩分享科學的育兒知識,解釋過多穿衣的風險,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引入專業醫師的建議增強說服力,最終找到一個合適的折中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多耐心,改變長輩幾十年來形成的觀念和習慣需要時間。同時,年輕父母也需要堅持自己的育兒原則,實際行動和積極育兒的成效可能更具有說服力。
面對比較 「犟」脾氣、固執的老人,建議在溝通的時候,要給予老人充分的尊重與理解,真正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立場和擔憂。尊重老人的生活經驗和智慧非常重要,不要輕易否定他們的觀點,這會讓老人特別挫敗,他也容易立馬懟回來。
同時,還要學會傾聽老人的情感和需求,讓他們感受到子女的關心和感恩。在與「犟」脾氣的老人溝通時,如果遇到老人杠回來的情況,我們也要保持冷靜和耐心,避免因情緒失控導致溝通失敗,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語氣,讓溝通更加順暢和有效。
@華欣的海: 婆婆總是護著老公該咋辦?有時老公是站在我這邊的,但他也不太會跟自己父母溝通……
張怡: 面對您婆婆的區別對待,肯定心裏有很多委屈和憤怒。我想我們當下能做的就是先改變自己,特別是自己的心態。自己的丈夫和婆婆多年的互動方式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確實很難在婚後立馬做出改變成為你想要的狀態,所以不管對於挑剔的婆婆還是敢怒不敢言的丈夫,我們需要試著去接納。
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他們,這其實就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的本能,只是這種表達愛的方式可能把兒子培養成「巨嬰」。多尊重老人的付出,下班回家要盡量多分擔家務、陪伴孩子,讓老人有休息的時間。老人的付出也需要被我們看見、尊重。
@是金子總會花光的: 老人幫忙帶娃,是否應該給他們一些補貼?
張怡: 關於是否給補貼的問題,我想說,金錢有價,老人的付出無價,老人幫忙帶娃,很難用金錢來衡量。是否要貼補老人,這和每個家庭的現實狀況有很大關系,最重要的是與老人進行良好的溝通,確保雙方都滿意。
對於老人來說,日常對孩子的照顧都需要花銷,子女能主動貼補老人,也是幫老人減輕經濟壓力,在情感上也得到了寬慰。很多時候,不管貼補多少,都是一份心意,老人們或許不在乎給的錢多錢少,只是在乎這份心意。除了在物質上的考慮外,在情緒情感上,作為子女也需要給予老人充分的「補給」,尊重、肯定並感恩他們的默默付出,這些對老人來說也同樣重要。
如何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ontheroad9898: 小朋友不理房間、熬夜玩手機、挑食,該怎麽引導他改正這些壞習慣?
朱曉姝: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原因,首先,家長可以觀察分析下孩子有這些習慣背後的原因是什麽,比如環境影響?比如孩子想透過行為引起家長關註?比如緩解壓力?
點選圖片即可提問
在此基礎上,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調整孩子習慣,比如:
以身作則。家長在孩子面前示範正確的行為,比如,家長是不是可以放下手機,看看書?
轉移註意。比如家長是不是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點健康的遊戲?陪孩子一起打打球等?
好榜樣引導。比如可不可以找到孩子的身邊人(好朋友、信任的長輩等),做出正確的示範,日常陪伴、引導?比如和小朋友一起吃有營養的食物,其他小朋友吃得很香,並分享給自己孩子等。
規則制定,並堅持。如果孩子年齡較大,家長可以跟孩子商量改變習慣的方法,並且敦促孩子堅持。但註意一定是孩子接受的方式,並且一定要分步驟,給予孩子一段時間循序漸進地完成。
改變自己。比如孩子挑食,家長是否可以嘗試改變食物口味等?或者家長對孩子的習慣是否有一些其他的誤解?可以從自己身上嘗試尋找原因,嘗試做改變。
習慣的養成,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包括孩子自己、周圍的人、環境等,多溝通,持之以恒,相信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zzZ多喝白開水: 孩子未滿周歲,有必要開始培養她的習慣嗎?
朱曉姝: 習慣是一個終身學習和培養的過程,但是不同的年齡階段,由於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同,習慣的培養方式也會不同。周歲前,孩子主要透過動作來感知這個世界。家長如果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可以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示範或者日常就表現出一些好習慣的行為。或者跟孩子玩一些培養習慣的遊戲,在遊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