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我是為你好」,家庭最大危機:焦慮的媽缺席的爸,養出失控的娃

2024-10-17育兒

前兩天在外面吃飯,看到這樣一幕:

一家三口在吃飯,小女孩看起來5、6歲,板著臉不樂意吃飯。

媽媽一開始耐心地勸導孩子:快來吃,不然不長個。

然而小女孩轉過頭,滿臉的拒絕。

媽媽或許是沒耐心了,聲音大了起來,對著小女孩吼:

「我已經生氣了,快點吃,我都是為了你好……」

小女孩估計被媽媽的吼叫聲嚇到了,哇哇哭出聲來。

現場一片狼藉,怒火中燒的媽媽,哭鬧的小女孩,一直看手機,事不關己的爸爸。

看到這,我突然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句話:

一個焦慮的媽媽,再加上一個缺席的爸爸,最終只會養出一個失控的孩子,這是一個家庭最大危機。

焦慮的媽媽

有不少媽媽覺得,現在的物質條件變好了,可莫名覺得,養孩子卻越來越累了。

我發現焦慮的媽媽,都有一個共性, 太在意孩子了。

時刻擔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被欺負了?是不是沒吃飯……

而對孩子經常說的話是: 我都是為了你好……

以前我也是經常焦慮的媽媽, 導致自己只看到孩子的缺點,還忍不住去數落孩子。

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媽媽眼裏是一個糟糕的人,媽媽不喜歡她,不愛她。

我閨女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把自己的焦慮傳到了孩子身上,有時候情緒也不穩定,影響著孩子沈不下心。

孩子也怕自己出錯 ,不然就會引來我的數落。

但突然有一天我意識到, 孩子一直都是孩子,她有自己的成長路徑, 我不能一直用我的高標準去期許她,那樣她累我也累。

不是孩子不夠聰明、不夠認真,而是我沒有調整自己,深深地影響到她。

之後,我換位思考了一下,在閨女寫作業時,不時時刻刻陪著,我自己拿起一本書學習。閨女在學校表現好的時候,給予她稱贊,不要對她期望太高。

慢慢地,我覺得孩子也比之前進步了不少。

我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成長上,和我孩子之間的關系,反而更密切、更松弛了。

當我們不再焦慮、不再時刻緊張孩子。 恰到好處的空間,也是給孩子自我建設的機會。

焦慮不安的媽媽,永遠也養不出輕松快樂的孩子。

育兒先育己,當父母不斷自我成長,也能釋放給孩子更多的能量,而這樣的光芒也會吸引孩子越來越好。

缺席的爸爸

很多的家庭,爸爸就像一團抓不住的影子,明明存在,卻總也看不清楚他的樣子。

把教育的孩子事,全部丟給媽媽,不參與,也愛搭不理的。

著名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曾指出:

決定孩子未來「夠不夠自信、覺得自己夠不夠好」的人,更多的還是爸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私密的角落】這部電視劇。

朱朝陽就是一個典型的缺乏父母的孩子。

朱朝陽的父母和媽媽離婚後,很快再婚,又生下一個女兒。

在朱朝陽的眼裏,爸爸缺席了他人生中很多的重要時刻: 生日、考中學……

朱朝陽的爸爸除了給兒子錢以外,對兒子的生活根本不過問。兒子考試得了全校第一,他還是從牌友口中無意間聽到的。

正因為爸爸對自己的忽視,讓朱朝陽的信念漸漸崩塌, 把得到爸爸疼愛的妹妹推下高樓,最終誤入歧途。

而朱朝陽的爸爸為保護兒子而死的那一遍,也終於意識到,自己對不起兒子,對兒子的忽視是那麽嚴重。

心理學也認為: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是孩子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的人;而爸爸對孩子影響,而關系到孩子人格的形成、孩子對生命的看法。

如果一個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長期缺席,很容易讓孩子的情感、性格方面有缺陷。

不焦慮、不內耗

我想,很大多數媽媽有些主次不分的,所以才焦慮和內耗。累的實質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人在生活中的既要、都要的想法。

既要、又要,反而2個都沒做好!人生真的沒有那麽多完美。

皮筋緊了還會斷呢,更何況人呢! 我覺得太過焦慮,太過控制,只會強烈逆反,得不償失。

想要改變老公,就得反向操作。不是你說得越多他就聽的,是個人都想要得到別的贊美和鼓勵,雖然他做得並不好。

媽媽們應該關註自己,穩定自己的情緒,不焦慮、不內耗。

其次,不要整天盯著孩子和老公的不良行為,反而應該忽視它。 但是只要看到有稍微好一點的表現,及時給予肯定鼓勵。

這一步要多做、持續做,幾個月後你會發現有改變。

把對老公的要求,化成你認同行為的贊美和鼓勵,他就會不知不覺往那個方向做了。

最好的家庭教育,本就是爸媽齊上陣,心往一處想,步子往一個方向邁, 才能托起孩子的人生,讓孩子走得更穩、更遠。

教育如同一場播種,孩子就是一棵樹,結出的果實好不好,父母起到了舉重若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