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成功的家庭教育,從培養孩子5個好習慣開始

2024-06-06育兒

本期專家

曾軍良

魅力教育創始人,北京實驗學校魅力教育集團總校長。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實驗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等職。著有【曾軍良與魅力教育】【自「覺」成就卓越】。

3~6歲是性格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但很多家長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幼稚園老師身上,沒有認識到真正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地方是家庭。

隨著孩子進入小學、初中,一些不好的習慣就開始凸顯出來。這時候補救還來得及嗎?當然來得及。

好好吃飯。 現在孩子都在學校吃午飯,大多數孩子會好好吃,不挑食,不浪費。但有些孩子挑三揀四,還有的孩子幹脆不吃,整個下午都餓著肚子上課。

以前的孩子都乖乖吃飯,原因是什麽?物質條件差,飯菜不多。孩子知道如果不乖乖吃飯就得餓肚子,餓極了也沒有零食,家長更沒時間哄。

現在的孩子不愛吃飯,因為父母準備了很多零食,實在不行還可以點外賣。要改變這個壞習慣,家長要「狠心」。他不肯吃,就餓一頓,一頓不行就餓兩頓。

按時寫作業。 有些孩子不肯寫作業,不好好寫作業,家長拼命催反而給孩子一種錯覺:「作業是家長的,不是我的。」

正確的做法是,孩子放學後,家長不要馬上催他寫作業,而是先讓他休息半小時,到了時間,再提醒他該寫作業了。

記住, 家長的任務只是提醒,不是催促。 如果孩子就是不寫,不要軟硬兼施,讓他體驗不寫作業的自然後果——第二天去學校被老師批評。當然,有的孩子不寫作業,是因為不會,這時家長就應該輔導。

自理生活。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父母是孩子兩三歲就知道的道理。但有家長要說了,孩子學習任務重,回到家只管寫作業。

其實,孩子在學校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飯、刷碗、值日,勞動課上也都表現得很優秀。為什麽回到家,襪子不會穿了?吃完飯,碗筷一推就完事兒了?

「你的任務就是學習,家裏的活兒不用你做。」這是很多家長經常說的一句話。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覺得他幹不好;孩子大了,家長又擔心他幹家務影響學習。

讓孩子做自己的事情並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務活,能培養他的個人自理能力和責任感,也讓他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

規律作息。 很多孩子一到節假日就晨昏顛倒,一日三餐隨意吃。家長無可奈何之余,說:「好不容易放假,就隨他去吧,上學就好了。」

實際上,在家生活不規律的孩子,上學後會出現各種問題:上課睡覺,作業潦草,不好好吃飯……所以,家長一定要幫孩子養成規律生活的習慣,包括幾點起床、一日三餐什麽時候吃、幾點做作業、睡覺。

家長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有榜樣可學。 我發現,在家裏生活規律的孩子都會自發制訂學習計劃,學習上遇到困難也比較有韌性。

傾聽空間。 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看似容易,做起來難。學校讓孩子回家後主動跟父母說說學校的生活、自己的想法,但常常有學生反映,父母根本沒有耐心聽他們說話。

「我一天到晚忙死了,讓我安靜一會兒。」孩子只好閉嘴,久而久之便什麽也不願意說了。在學校,老師都習慣傾聽學生說話,即便犯錯了,也會耐心聽他解釋,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讓學生服氣的最好辦法。

老師願意花時間聽學生說話,同時也會告訴他要耐心傾聽別人說話,理解別人。所以, 如果孩子願意跟你說話,一定要耐心聽。

如果說孩子是船,父母就是擺渡人。孩子最終停泊在哪個港口,與父母的駕駛技術息息相關。

來源: 【婚姻與家庭】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