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害怕長大」②需要有人為他們鋪路

2024-04-08育兒

大象新聞記者 張靜 李玉波 王浩峰 劉智妍

想讓苯丙酮尿癥患者像個普通人一樣生活,困擾家長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多來自精神上的壓力。

從哪裏買到足夠的特食?怎麽既保證孩子的營養又符合治療要求?如何讓孩子接受自己「不食人間煙火」的現實,比較坦然地與人交往,融入社會?……每個家長都倍受折磨,選擇放棄治療或者離開孩子的不是個例。但更多的家長一直陪伴孩子,用心為孩子鋪路,用愛照亮孩子的未來。

第一道坎:讓疼愛取代痛苦

鄭州的荊女士兒子14歲了,正上初中。3月9日,記者電話聯系采訪時,荊女士很爽快,並說正要給孩子包餃子。

「你看都是蔬菜,含蛋白的都不太行,有時候我說偶爾給他包個肉餡啊,還說不行,雞蛋也是光弄個雞蛋黃。」來到荊女士的家裏,她母親一邊包餃子一邊埋怨她要求太嚴格,餃子餡都是純菜餡。平時老兩口照顧孩子,那麽多食物不能吃,他們很心疼。

荊女士的兒子一出生就查出患有苯丙酮尿癥,一直堅持用特食。她家裏房間和客廳裏放著許多特食的包裝箱,每一種她隨口都能說出廠家、重量、食用方法。「這一盆菜餡調好了,裏面有多少蛋白質,有多少苯丙胺酸,然後全部記下來。」荊女士說,時間久了,自己都成了個小算盤了。

「開始是很艱難的。」荊女士31歲生的兒子,確診時,她不敢相信自己孩子會得這個病,「醫生當時給了一個說明書,說的是容易癡呆,回去了以後真的是痛哭。」

經受幾年的精神折磨,荊女士和父母只能接受現實,「痛苦解決不了問題,有困難一起面對,自己得先過了這一關」。

第二道坎:讓陽光照亮生活

「為什麽我不能吃這個?為什麽我必須吃這些難吃的東西?」自己的心理過關了,兒子也慢慢長大,這些問題必須給出答案。

為了生活有更多的陽光,荊女士一點點地給兒子說明他的病情,告訴他大家都要吃飯,只不過他吃的特殊一些,「你不能吃的東西我們控制好了,其實和其他的同學是一樣的」。

一些家長選擇對外人隱瞞孩子生病的事,怕別人知道看不起孩子,或者影響其長大以後的生活,荊女士覺得,既然想讓他們當個「普通人」,就不要「把這種病當成一個魔鬼化的東西」。孩子長大必然是要走向社會的,隱瞞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特殊」,產生不好的後果。

「他這個年齡正處於叛逆期,不能讓他心裏不舒服。」這幾年,荊女士也會帶兒子外出吃飯,和朋友聚餐,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兒子的病情,「無非是吃飯時,給他點些可以吃的」。

嚴格控制飲食,養成自律習慣,「他自己能接受,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讓荊女士高興的是現在兒子比較坦然接受事實,而且能夠和同學正常交往。

有一次在電梯裏,荊女士聽到兒子和同學聊天,同學拿著零食問兒子,哪個能吃,能吃多少,「他很自然地說出來自己可以吃半塊」。這讓荊女士很高興,「說明他已經坦然地面對現實了。」這等於他們都過了心理關。

說起這些,荊女士一邊包餃子一邊開心地笑,上午的陽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讓人感覺到春的溫暖。

第三道坎:不讓「罕見」成負擔

之前,荊女士找了一份工作,但是一個月後,發現兒子的飲食控制不理想,果斷選擇在家利用互聯網做點小生意。照顧孩子、請教醫生、與其他患者家長交流,原本就熱心公益的荊女士也漸漸成了眾多家長的知心人,大家都稱她為「花姐」。

「我們屬於同病相憐吧,在一起交流的時候,有一些問題就及時地幫他們解答。」荊女士說,雖然苯丙酮尿癥患者群體比較小,但是具體到每個家庭,困難都比較大,能有過來人說說話,幫助還是挺大的。「我們都是從那時候走過來的,特別理解這些家長的心情。」荊女士還記得,有新確診患者的家長連續一個月天天哭,她經常去電話開導,「現在有個家長還經常跟我說,那時候幸虧有你。」

荊女士說,這個群體不大,但全國各地都有,每家至少一個家長沒有辦法出去工作,多些交流,也能起到互相安慰的作用。

「比如說,我今天做出來一個餃子,煮熟看起來跟普通的一樣,趕緊秀一下,大家就覺得做的真好,都可以學一下,孩子又多了一樣好吃的食品。」

這些孩子們吃的特食,生產廠家少、品種少,但家長都想著盡量給孩子找到一些不一樣的食物。「我們就是想讓孩子吃口感稍微好一點的,各自去尋找去摸索使用的方法,大家會互相推薦。」

除了交流照顧孩子飲食等方面的心得,這些家長們還經常討論怎麽爭取政策和社會力量的支持。因為對多數家庭來說,僅僅是特食就是一筆很大的開支。「真的說放棄治療,回頭其實全都是社會的負擔。」

按照河南省醫保目前的政策,0-18歲的苯丙酮尿癥患者,每年的特食或者藥物的報銷限額是20000元,報銷比例是80%。也就是說,患者18歲以後的治療費用全部需要個人承擔。荊女士希望能夠按不同年齡段實行不同的報銷政策。

「一兩歲孩子吃的量,和十八九歲孩子吃的量肯定是不一樣的。荊女士希望這些孩子能夠終身報銷,「根據年齡段,報銷比例增加、額度增加,我覺得這樣是非常合理的。」

在她們的家長群裏,壓力最大的還是接近18歲的患者家長,她們對各地的政策和一些公益活動都很關心。「比如說,額外的醫保政策、額外的基金之類,或者能得到一些公益組織幫助的話,那樣也很好啊。因為其他省已經有先例了。」

患者和家長都不想以後成為社會的負擔,正如荊女士所說,現在,他們「需要社會的幫助」。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

都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一鍵求助

你的「急難愁盼」

河南廣電全媒體記者和相關部門一起為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