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追蛇效應」告訴我們:養孩子就需要少較勁、多定心

2024-08-28育兒

文/蘭媽談育兒

從前,有一個農夫頂著 烈日炎炎 的高溫在地裏割草

大概是割草的動靜太大,草叢裏突然冒出一條蛇,然後把農夫的手給咬傷了

農夫被咬後, 氣憤不已 ,不管 三七二十一 ,就要拿起鐮刀打算一刀砍去

可受了驚的蛇也迅速跑開了,農夫帶著傷口在後面追著,還勢必要 以牙還牙 ,非要把蛇剁成肉醬才能解氣

結果呢,農夫追著蛇跑過了田埂,還跨過了小溪,蛇也 一溜煙 的功夫鉆進草叢不見了

看著徹底消失的蛇,農夫也因為體力透支、毒素加速蔓延而 倒地不起

這就是有名的 「追蛇效應」

所表達的意思也是:不管遇到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事,都不要去過度纏結、更不要過度報復,否則就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也極有可能會無端制造更多麻煩

而追蛇效應雖然是個生活哲理故事,但也是緊貼我們的現實生活,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的成長教育,都是一樣的

舉個例子:

如果我們討厭一個人、討厭一件事,就立馬翻臉去故意針對、打壓

那首先,這個過程本身就不愉快,不斷纏結下去,還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

再說說深層問題,如果兩個互相傷害的人,還是彼此最重要的親人,那最後失去的何止是和諧的關系呢

因為傷害一旦造成了,再繼續纏結,只會讓傷疤越來越深、痛苦也越來越多

所以,站在育兒角度去看待「追蛇定律」,蘭媽得出的經驗是:「不想和孩子關系破裂、爭鋒相對,那養孩子的過程中就要少較勁、多定心

其中,定心的過程大致就分為理解、包容、傾聽、共情四個方面:

01

理解方面:

管住嘴巴,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溝通

「砰—」

這是表姐那17歲女兒的叛逆行為

並且,也已經快記不清,這丫頭是多少次這樣 摔門離去

每每發生這樣的情況,表姐都會 氣得冒煙 ,眼淚也掛在眼眶裏不停打轉

有時候頂嘴起來,還恨不得把孩子拎起來一腳踹出門外

其中,最讓表姐無法理解的,還是她女兒前後的轉變了

要知道,這孩子以前和表姐的關系特別好,表姐說什麽就做什麽,每次有什麽好吃的還都省著帶回家和她媽媽分享

而這些,很多親戚朋友見了也都誇表姐 育兒有方 ,把孩子教育得 服服帖帖

可這種乖巧聽話並沒有維持多久,自從進入初中階段之後,表姐和孩子的關系就一度降到冰點

有好幾次,就因為提醒寫作業這件事,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

表姐催促:「趕緊寫作業,都幾點了」

孩子反感:「我知道寫,真煩人」

如果再說些什麽,接下來不是不服氣地各種頂嘴,就是故意捂著耳朵做出「我不聽」的反應

每次到了這裏,表姐就越看越焦慮,越想越生氣,嘴裏更是說不出什麽好話

於是,糟糕的親子關系就因此形成了,兩個人也時常互相傷害:大人覺得孩子不懂事,孩子覺得大人看她不順眼

這是什麽?這就是焦慮後的情緒崩潰,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追蛇效應

想要改變現狀、突破追蛇效應的過度消耗能量,那最直接的有效方法就是穩定情緒:

比如,孩子情緒失控、行為偏激時,不管孩子說什麽、做什麽,都耐心地等著孩子情緒穩定

等到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三十分鐘之後,你會發現,時間越久孩子情緒越穩定

屆時,合適的情緒才能說出合適的話

02

包容方面

別怕犯錯,哪裏的問題就從哪裏解決

成長中的孩子就像是彈簧一樣,你對他用力過猛,他反抗的力度就越大

和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聊天,我說起了教育裏孩子叛逆的焦躁、和無奈

沒想到,她聽完我的滿腹抱怨後,直接一針見血地指出說:

「你這,就是太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了,特別是成長中的孩子,他們慢慢會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當家長的,越較勁、孩子自然就會反抗得厲害」

「不想跟孩子落個見面煩躁、開口遭罵的地步,那就必須先放下家長的權威,還要改掉命令、指責、和要求的講話語氣」

「等到家長的語氣慢慢變好了,那孩子自然而然也會跟著變好

這就是典型的彈簧式教育,想要孩子變好,最先改變的也應該是家長自己

還有個朋友,不經意間就發現了

那個正在跟他頂嘴的兒子,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竟然比她個子還高出很多

兩個人發生沖突、爭執時,她這個老母親,也根本就說不過自己的兒子了

特別是當兒子說出:「你不讓我好過,你也別想好過」的抵觸心理時,她突然感受到了什麽是失敗

也就是那時候開始,朋友就下定決心開始當兒子的小跟班

兒子說:「等會寫作業」

她包容說:「沒關系,相信你會把自己的學習規劃好」,然後又每天讀不同的書、追著兒子問不同的問題,直到兒子養成每天回家就積極寫作業的良好習慣

除此之外,看到兒子寫完作業沒事可幹時,朋友還會喊過來幫幫忙:

「屋裏的地還沒拖,媽媽的力氣不夠,你可以幫幫忙嗎」

「快快,媽媽接個電話,你幫媽媽把鍋裏的菜炒一下」

就這樣,當朋友放下「愛操心」、「嘴嘮叨」之後,她的教育原則就是先改變自己、再改變兒子,對自己兒子的態度也是舍得「使喚」做事,但從來不會「盯著」他做得怎麽樣

這就是父母包容的魅力,也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任何時候,我們也不要只盯著孩子的缺點看,更別害怕孩子犯錯,遵循「哪裏的錯誤就從哪裏解決」原則,相信在理解和包容的宜人環境下,孩子自然而然就慢慢變好了

03

傾聽方面

不管何時,孩子願意分享就認真聽著

家裏有小孩的家長都知道,管教好一個孩子,並沒有唯一的標準、更沒有統一的範本

有的,只不過是剛好適合孩子,又是孩子渴望、需要的東西

有位二胎媽媽,曾跟我分享了一段育兒經歷

因為小妹妹出生後,對大兒子的忽視,導致老大脾氣很差,平時在家裏也幾乎不跟她這個媽媽說話,母子感情更是一度陷入僵局

有那麽一段時間,就因為不同意打籃球,老大就一整個學期不跟她說話

即便是每天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兒子也對她 愛搭不理 ,仿佛就是一個家裏的兩個世界人

沒辦法了,媽媽只好求助兒子的班主任,希望老師平時在學校能多 開導開導

結果,老師了解情況後才知道,原來糟糕的親子關系都出在她這個媽媽身上

因為平時太嚴格,只要覺得不行、不好,就會直接對兒子說: 「NO,不行」

平時要是做錯了事,那更是不給任何解釋,直接翻起舊帳,用曾經的錯誤來驗證孩子糟糕的事實

於是,兒子就慢慢出現了不反抗、也不說話的抑郁情況

記得某知名育兒專家,針對孩子的教育規則問題時,曾提出了不一樣的想法

他說: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規則,並不是針對孩子,而是考驗父母的應對、和解決問題能力」

「當孩子很糟糕的時候,你能用包容、理解和傾聽去帶孩子走出困境,這就是特別了不起的能力,教育也會因此成功一大半」

講真的,包容、理解、還有傾聽,也應該是每一位家長都應該掌握的能力

就像每一個叛逆、不聽話的孩子本身,並不是他們有多麽糟糕,而是心底一直隱藏著一個聲音 :「我想爸爸媽媽多看看我」

這個聲音越強烈、他們就越想刷存在感證明自己

所以,愛孩子就要給孩子安全感,這才是孩子肯開口說話、願意親近你的最基本條件

也就是說,只要孩子還願意分享,那不管什麽時候,家長就要認真聽著

而一個願意分享、另一個願意認真聽,這便是教育裏好的開始~

04

共情方面

不管何事,說話前想想自己能否做到

拼單的順風車上,有這樣一個小男孩,他正在為畫畫獲獎的事情跟媽媽 興高采烈 地分享著

可旁邊的媽媽看起來格外忙碌,她一會兒打電話,一會兒給同事發語音聊工作

對於男孩的分享並沒有聽進去只字片語,也一直沒有回應過男孩

等到好不容易忙完了,看到一旁撅著嘴巴,還滿臉不高興的兒子,才想起來問他:「今天畫畫比賽的結果怎麽樣」

而那時候的男孩,顯然已經沒有了當初的熱情

他看了看媽媽,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還可以,我還得了二等獎」

媽媽一聽,瞬間有些失望,她對著兒子就開始嘮叨說:「怎麽會第二名,我跟你爸每天那麽辛苦,在你身上投資那麽多,怎麽會只拿第二名呢」

再看著男孩低著頭不言語的沈默,我突然想到教育專家盧勤說過的一句話:不會說話的家長,一張嘴就讓孩子失去了表達欲望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也是:「如果你的孩子不願意說話,或者你說話的時候不理人,那基本上就是孩子說話你聽得太少,孩子不說話你又說得太多了」

還有一個女孩,讀高二的時候好不容易搬了新家,還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立房間

這本來是特別高興的事情,可女孩卻 滿臉愁容 ,整個人都顯得格外 疲憊、無奈

怎麽回事呢?原來,女孩媽媽為了可以更好地監督孩子的學習情況,就借著「安全」問題在家賴恩裝了監控

對此,女孩很崩潰,也很不滿

她覺得媽媽根本不尊重她、也不信任她

她想過反抗,可最後卻被媽媽反過來批評說:

「我能害了你嗎?這麽做,還不是為了你好」

「再說了,就你一個十幾歲孩子,能有什麽私密,有什麽是媽媽不能看的,真是搞笑」

更糟糕的是,媽媽還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

久而久之的情況下,女孩變得越來越 郁郁寡歡 ,每每見到媽媽還緊張得手心出汗

而如此 敏感脆弱 的心理又如何能安心學習、積極向上呢

所以,為人父母者,想要大力培養孩子,這是好事,但凡事一定要量力而行

正如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節奏一樣,我們在看待孩子身上的問題時也一定要做到對事不對人

如果還是不能感同身受,那就在對孩子說什麽事、講什麽話之前,先想想這樣的講話方式自己能不能接受得了

如此,在換位思考的過渡階段,大家才能理性看待問題~

那麽,關於養孩子就需要少較勁、多定心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