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裏藏著母親的情緒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曾說過: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朋友向我吐槽,孩子近幾年的性格變化越來越明顯,原來多活潑能動的一個小姑娘,見人就笑,現在又內向又自卑,渾身上下一點精氣神也沒有。
她嘆了口氣,「這也怪我,這幾年我和她爸經常吵架,每次我情緒失控就忍不住朝她發火,發完了才覺得自己做錯了,可又不好意思去向自己女兒道歉。」
也許不止一個母親像她一樣。
對很多母親來說,孩子是個隱形的「情緒垃圾桶」,婚姻裏的焦躁、職場上的憂慮都在無形之中一點一滴地傳染給孩子,稍有些不順心,就拿著孩子出氣。
而對孩子來說,至少一整個童年都會手足無措地在母親的情緒籠罩下度過。還沒有主動反抗的意識,就只能被動地接受吼叫、怒罵和冷漠。
網上曾看過一則搞笑影片:
當媽媽心情好的時候,孩子跟媽媽說,媽媽媽媽。媽媽說,哎呀,我的大寶貝,你今天想吃什麽呢?
當媽媽心情不好時,孩子說媽媽媽媽。媽媽說,你一天別老媽媽的,煩死了。
很多人看著這個影片,笑著笑著就忍不住哭了,有一則留言說:媽媽,媽媽,你為什麽要把你的情緒傳染給我?
在情緒傳遞過程中,有一個「踢貓效應」。
當一個人對弱於自己的物件發泄不滿時,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它由金字塔頂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最弱小的那一個,會成為無處發泄的受害者。
而在家庭單元裏,孩子就是那個最底層的受害者。
當一個孩子接收了太多太多來自於母親的垃圾情緒,又沒辦法用同樣的方式反饋給母親的時候,心理就已經開始「變異」,性格也隨之而變。
就像童話大王鄭淵潔所說: 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
而最關鍵的,就是母親情緒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一個情緒不穩定的母親,養不出內心強大自信勇敢的孩子,一個負面情緒滿身的母親,也養不出樂觀積極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孩子。
母親情緒帶給孩子的隱痛,是長久的,有些人直至成年已婚,還逃脫不了那種隱形的禁錮,看到伴侶做出了和母親類似的表情,都會忍不住顫抖害怕,稍有矛盾發生爭吵,就極其沒有安全感。
或是,多年之後,成長到母親曾經的年紀,才發現某些時刻,早已成為了母親的另一種翻版。
來源:視覺中國
母親的情緒裏藏著丈夫的教養
抖音上看到一條留言:
以前父母吵架,母親總是咄咄逼人,暴躁易怒,父親不言不語,我總覺得父親特別可憐,後來我才發現,可憐的一直都是母親。
每個人的情緒發泄總是有緣由的。
職場媽媽既要照顧孩子,又要抽時間清掃家務,還要處理好婆媳關系,更要加強自我提升,千頭萬緒,非常辛苦。
全職媽媽更是辛苦,表面看起來好像就只要打理家務事,照顧好孩子,可真正細數起來,全職媽媽才是真正的「白加黑,5加2」,一周7天,一天24小時不停歇,稍有哪裏做得不好還會惹來不知所謂的埋怨。
重重壓力下,如果丈夫不主動分擔,又怎能奢望妻子會有多好的情緒?
很多家庭的爸爸,一回家就打遊戲,一躺下就叫不醒,一帶孩子就喊累,一打掃家務就說不會做,媽媽們無奈又委屈,情緒又該如何穩定?
不是只有賺錢工作才是養家,教育孩子、陪伴妻子、分擔家務、處理好家庭關系也該是「養家」的重要組成部份。
著名的婚姻問題專家愛默生·艾格裏奇博士,在30多年的婚姻咨詢工作中發現:
經營家庭和婚姻的真諦,是愛與尊重。
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丈夫,是不會把本該夫妻兩個人分擔的家事全都壓在妻子一個人身上的。
也不是僅僅在妻子發脾氣、鬧情緒的時候悶不吭聲,夜裏睡得打呼,第二天醒來像個沒事人一樣,獨留妻子一個人煩惱、抑郁。
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丈夫,會懂得尊重、愛護妻子,尊重妻子對家庭的付出,尊重妻子情緒化的表現,也尊重妻子的埋怨。
他會主動承擔家庭的責任,也會主動幫助妻子解決她解決不了的難題,還會主動勻出時間陪伴孩子、教育孩子。
婚戀專家約翰.格雷說:
「夫妻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親子關系的好壞。」
幸福的家庭,必然有個基本的前提: 爸爸愛媽媽。
也只有如此,媽媽的情緒才能穩定,孩子的性格才能不因糟糕的家庭關系而扭曲。
來源:視覺中國
教育家斯賓塞說:
「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印件,好的、壞的、你想教給孩子的、你不想給孩子看到的,他們都會一一留意。
為人父母,我們所能做的,除了竭盡全力給孩子創造較好的教育環境外,也要努力改變我們自身。
①回家時有情緒,先自己處理好情緒,再去接觸孩子。
②如果不小心控制不了情緒,對孩子口不擇言,及時道歉,說明自己發泄情緒的理由,有時候,也可以請孩子幫幫忙,讓他幫助你緩解。
③嘗試找到一個排解情緒的方式,比如讀書、跑步、做瑜伽、喝茶、冥想等等,讓自己的心靜下來。
①下班回家,主動和妻子一起做家務,而不是妻子說做什麽,才動手做些什麽。
②當妻子情緒不穩定時,不要當作沒看見,也不要一味煩躁抱怨,試著了解妻子情緒的源頭,幫助她緩解,多關愛她。丈夫的愛,永遠是最有用的情緒緩解器。
③無論工作再忙,每周都要抽出固定時間陪伴妻子和孩子。絕大多數時候,「太忙」只是借口,只是在有些人的意識裏,「陪伴家人」並沒有多重要。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輕松的家庭氛圍裏快樂長大,活成自己本該擁有的樣子。
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範叔;微信公眾號:讀書有範(ID:dushu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