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成長的心法】:怎樣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2024-02-25育兒

【成長的心法】,朱永新 著,湛廬文化丨浙江教育出版社2024年1月版。

近年來,教育界、心理學界都特別關註「關系」的問題。過去,教育界更多地關註課程、課堂、教學環節等,這些都是和教育緊密相關的內容。但是,我們逐漸發現,如果沒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建立的「關系」,一切都沒有意義。沒有「關系」,就沒有教育,只有好的「關系」才能成就好的教育。這是學者們透過很多科學研究得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也讓我們更好、更深刻地思考了「關系」和教育的內在聯系。為什麽呢?三年疫情讓許多父母和孩子在一個空間裏相處的時間比以往更長。我們本以為在這段時間裏,如此親密的陪伴會使親子關系得到更好的發展,家庭教育也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事實上,的確有一部份家庭在這兩個方面做得很好,父母抓住了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機會,陪著孩子一起閱讀、一起討論、一起探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建立了更加和諧的家庭關系、親子關系,也取得了更好的教育成效。

但是我們也註意到,在相當多的家庭裏,親子關系反而變得緊張了,這是為什麽呢?過去,很多父母是「影子父母」,平日裏跟孩子見不上幾面。但在新冠疫情期間,孩子們每時每刻都處於父母的監控之下,父母像警察一樣緊緊地盯著孩子,對孩子的批評和訓斥變多了,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於是就變得緊張了。很多地方的統計數據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間,孩子的問題行為變多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註的問題。

我們知道,教育是人與人的互動,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成長的過程,如果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關系,教育往往就很難收獲成效。因此,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就認為:「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這句話是說,如果沒有從情感上接受,孩子們就難以吸收道理和知識,就算起初理解了,以後也會丟掉。因此,教育的第一步,其實就是建立良好的關系,這也是教育的基石。仔細想一想,我們在學校的成長歷程不也是如此嗎?你喜歡上什麽課?如果喜歡上語文課,那你多半是先喜歡語文老師,然後再喜歡上他(她)的課;如果喜歡上數學課,那你多半是先喜歡數學老師,然後才會喜歡上他(她)的課。其實教育裏最重要的是建立關系,那些高明的老師和父母會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有了關系,教育才能真正地開始。

電影【如父如子】(2013)劇照。

那麽,怎樣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呢?在這裏,我想提5個關鍵詞:尊重、信任、規則、愛、陪伴。我認為,只有重視這5點,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有平等關系才能更好地互相尊重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尊重」這一點很容易做到。孩子尊重父母容易,父母尊重孩子不容易;員工尊重領導容易,領導尊重員工不容易;地位低的人尊重地位高的人比較容易,地位高的人尊重地位低的人不容易。尊重的最重要前提就是關系平等。我相信,大多數人的父母都說過類似的話:「你是我生的,你不聽我的怎麽行啊!」父母很少會想到,孩子跟他們一樣平等。

我曾經看過一個讓我非常感動的故事。蘇聯有一位著名作家,有一天晚上他出去散步,一個乞丐向他乞討:「先生行行好,給我點吃的吧。」這位作家在包裏掏了很久,但什麽東西都沒掏出來,因為他晚上出來散步時既沒帶錢,也沒帶吃的東西。於是他說:「對不起啊兄弟,我什麽都沒帶,真的很抱歉。」沒想到這個乞丐緊緊地握住他的手說:「謝謝你,先生。」作家就更內疚了,他什麽都沒給乞丐,乞丐還這麽真誠地感謝他。乞丐繼續說:「先生,你給了我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你把我當人。這麽多年來,我已經不把自己當人了,那些孩子追我、用磚頭砸我,那些狗追著咬我。本來今天我想乞討到一頓飯就離開這個世界的,但是你稱我一聲‘兄弟’。為了這聲‘兄弟’,為了感謝你把我當人看,我也得活下去。」一聲「兄弟」、一次尊重,救了一條人命。

同樣,孩子也會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當父母把孩子看作比自己低一級的人時,父母並沒有做到尊重孩子。如果父母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一個和自己平等的人,跟孩子一起協商,一起討論,孩子自然願意和父母交流。因為,父母這樣做讓孩子更有尊嚴感。有了尊嚴感,孩子就有了信心和能量,就能更好地成長。因此,我覺得父母和孩子學會互相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電影【第一次的離別】(2018)劇照。

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要五層次理論中,人類五大需求層次呈金字塔結構,最下面一層是生理需要,最上面一層是自我實作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僅次於自我實作的需要,位於第二層。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要以為孩子什麽都不懂,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應該什麽都聽自己的。在家庭中,家庭成員應該是平等的。我認為,父母建立這樣一種平等的意識是非常關鍵的。

孩子沒有得到信任就不可能有自信

信任在教育中同樣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信任往往基於我們對孩子的基本假設:每個孩子都是最棒的,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目前,我們的教育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我們不信任孩子,我們以一個很高的標準衡量孩子,要求所有的孩子都達標,忽視了很多孩子離這個標準還很遠,這些孩子也就漸漸地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其實,教育應該是幫助一個人建立自信的過程,而孩子沒有我們的信任就很難有自信。我曾經講過,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身上都配置了一個成功的密碼。只要找到這個密碼,就能成功,即成為最好的自己。但遺憾的是,現在我們還在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最好的自己,信任孩子就是實作這個目標的關鍵。

電影【海蒂和爺爺】(2015)劇照。

前不久,一個故事讓我很感動。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對年輕的夫婦,他們都是「985工程」大學畢業的高才生,後來又去了美國的一所常春藤大學做博士後。這兩個「學霸」以為自己完全有能力培養出新一代的「學霸」。但是,他們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孩子學習很糟糕。他們想不通為什麽孩子的學習成績這麽差,進而對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任。後來,這對夫婦慢慢發現,他們的孩子除了成績差一點,其他方面都很出色,比如,他的身體素質很好,人際關系也處理得很好,對爸爸媽媽也特別好。他們的孩子還非常喜歡烹飪,並且無師自通,能做一桌子好菜。這對夫婦吃著孩子做的菜,品味著幸福,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他們開始學著信任孩子,不再用學習成績來要求他。漸漸地,他們認為,這樣的孩子也很好,有這樣的孩子也很幸福,不一定非要讓孩子上好的大學。上好的大學的目的不也是追求幸福嗎?

其實,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讓他做一個烹飪大師,讓他做一個受別人歡迎和尊敬的人,也非常好。總之,信任是教育的一大前提。信任孩子,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孩子就能開心地成為他自己。父母只有信任孩子,孩子才會信任父母,這是一個相互的行為。

讓規則來管理,而不是人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是整個家庭教育的前提。為什麽我會把規則放在愛的前面呢?因為讓孩子感受到愛容易,而正確認識規則不容易。很多家庭的規則都是由父母說了算,比如,父母會規定孩子今天不能做這件事,明天一定要做那件事,只能玩一個小時電腦,或者幹脆就不能出去玩。憑什麽就應該是父母說了算?就因為父母這個身份嗎?好的規則一定是雙方共同制定的,父母如果想得到孩子的尊重,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信用的人,就要從制定家庭規則做起。孩子跟父母一起制定規則,雙方平等地坐下來討論,規則才能真正地體現成效,否則再好的規則都是擺設。

電影【美麗人生】(1997)劇照。

甘肅省平涼市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地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這個孩子也有一對非常優秀的父母,父親是一位電腦工程師。在新冠疫情期間,孩子要上網課,但父母不能時刻盯著孩子。這位父親就在孩子的電腦上安裝了一個軟件,用來監督孩子是否在學習。父親發現孩子在6堂課上,有3堂課都是打了卡之後就偷偷地玩遊戲了。於是,父母把孩子狠狠罵了一頓,任孩子怎麽辯解也沒用。這個孩子最後跳樓了。如果這對父母能事先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規則,規定好玩遊戲的時間以及獎罰細則,就可以讓孩子更有意識地管理自己,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規則,也就是契約,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裏,好的管理就靠兩大法寶:一是法律和規則,二是道德。

自古以來,中國主要靠教化和刑罰兩種方式進行管理:教化的作用主要是讓人擁有良好的品格,讓人能夠更好地成長;刑罰的背後則是規則。我認為,一開始就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對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非常重要。事實上,親子關系在很多時候是不平等的,因為規則往往是大人強加給孩子的,當孩子做不到時,他就會想要違反規則。如果規則是孩子與父母一起協商制定的,孩子就會覺得「這個規則是我自己定的,我要說話算數」。這樣一來,孩子就能比較好地遵守規則,父母就能透過規則來管理孩子。如果父母今天高興了,就讓孩子隨便玩,明天不開心了,就不讓孩子玩,那就沒有規則了。父母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變化無常,不能讓孩子覺得家裏無規則可循,也不能讓孩子覺得規則都是由父母制定的,那樣的教育是沒有意義的。

有分寸、有節制地愛,而不是溺愛

「愛」對父母來說似乎很容易,但只有「智慧愛」才是真正的愛。愛是一種本能,是人類天然會產生的一種情感。我們看過各種動物的愛,但是只有人類才有可能有真正的「智慧愛「,因為只有人類才懂得如何真正科學地去愛孩子,愛得有分寸、有節制,而不是溺愛。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這樣一份愛,一份無法比擬的愛,一份只有父母才能給予的血濃於水的愛。當孩子真正信任父母,相信父母無私地愛著他的時候,他一定會用更多的愛來回報父母。

電影【尋夢環遊記】(2017)劇照。

為什麽很多孩子會誤入歧途?為什麽他們跟父母的關系會那麽緊張?因為他們不相信愛,我認為這是目前教育的一個很大問題。怎樣才能做到「智慧愛」?這是父母需要認真考慮並研究的問題。孩子需要的是一份有分寸、有節制,但又無時無刻都能使他們感到幸福的愛。

陪伴並不意味著全時空地在一起

陪伴是我想特別提出的一點。很多父母的確沒有好好地陪伴孩子,因為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基本上也是正值青壯年的父母在工作上打拼的關鍵時期,工作上的瑣事往往讓他們無暇照顧孩子。很多二三十歲的父母工作繁忙,他們到處奔波、忙碌,根本無暇好好陪伴孩子。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影子父親」「影子母親」,很多人為了省事,就把孩子送去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那裏。其實,對孩子來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無法代替父母的。此外,父母們一定要清楚,你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是有限的,等到孩子長大了,再想跟他們待在一起,他們還不一定願意呢!父母要好好地珍惜孩子的成長關鍵時期,盡量多和孩子待在一起,這樣做不僅能讓孩子有幸福的童年回憶,也能讓父母擁有一段非常幸福的親子時光。

在我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我每個暑假都帶他到一個地方去看看。現在回頭想一想,我覺得我這一生最幸福的時光,就是跟孩子一起到全國各地遊玩的時光,而這些時光是無法再來一遍的。如果我現在再和我的兒子說「今年我們一起出去玩吧」,他就不一定願意了,他可能有自己的安排,畢竟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電影【尋夢環遊記】(2017)劇照。

很多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父親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其中就講到了陪伴的問題。陪伴當然不只是父親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包括父母在內的所有家庭成員的事情。三年疫情期間,許多父母有很多的時間與孩子朝夕相處,時刻陪伴著孩子,但是為什麽還是沒有陪伴好孩子?因為那是低品質的陪伴,而低品質的陪伴還不如不陪伴。陪伴並不意味著隨時隨地都待在一起。很多父母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跟孩子相處。

那麽,怎樣才能做到有效陪伴呢?我前面講到的親子旅行是一種非常好的陪伴方式,當然這種旅行不只是簡單的看風景。如果你把旅行視為簡單的看風景,那麽陪伴的質素也就降低了。其實,旅行有著非常好的教育作用。你到一個地方旅行時會發現,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都可以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旅行的時候,你和孩子可以運動,也可以與他人交流,旅行的過程完全可以變得非常豐富多彩。為什麽研學旅行現在那麽「火」?我覺得原因就在於研學旅行非常有意思,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

跟孩子一起運動也是一種很好的陪伴方式。運動具有互動性、競技性,無論是玩遊戲還是參加運動比賽,孩子都會非常投入,覺得非常有趣。

親子共讀以後,父母和孩子會有共同的語言

當然,還有一種重要的陪伴方式,就是親子共讀。

20多年前,我發起了新教育實驗。新教育實驗有十大行動,第一個行動就是營造書香校園。其實,「營造書香校園」不限於校園,也可以在家中進行。一個書香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關鍵的。我曾經講過:「最好的學區房就是你家裏的書房。」父母花很多錢去擇校,還不如好好地陪伴孩子讀書。如果父母能幫助孩子培養讀書的興趣,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孩子今後一定會有較好的發展。

蘇州大學的唐曉玲教授寫過一本書,叫【父母的書架決定孩子的未來】。唐教授本來想在書中寫我的讀書故事,後來我建議她寫我們新教育人的讀書故事。因此唐教授搜集了大量的新教育實驗案例,這些案例充分地表明,書香充盈的家庭往往都是非常和諧的家庭,都是擁有良好關系的家庭。這是因為,親子共讀以後,父母和孩子會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密碼」、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願景。父母和孩子有了共同語言以後,教育就能真正開始了。

我曾經講過一位山東父親的故事。這位父親是一個知名的企業家,經常在外面喝醉酒回家。後來,開展新教育實驗的老師要求這位父親跟孩子一起讀書,他「被逼無奈」地跟女兒一起讀書。讀了一個月以後,他就發現,讀書比喝酒有意思多了。有一天,幾家人聚在一起,女兒就在飯桌上問爸爸:「誰是你的夏洛?」其他人都不知道夏洛是誰。原來,父女倆剛剛讀了【夏洛的網】,這本書講的是小豬威爾伯和蜘蛛夏洛的故事。當小豬威爾伯就要被送進屠宰場時,蜘蛛夏洛為了救它,就在門上織了三個字——「王牌豬」,一下子就讓小豬威爾伯的主人和村裏的其他人驚呆了,他們都覺得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小豬威爾伯因此活了下來。後來,每到關鍵時刻,蜘蛛夏洛就會織出一段精彩的文字來幫助小豬威爾伯。這本書講的其實是友誼,是真誠,是愛。對於「誰是你的夏洛」這個問題,只有讀過這本書的父女倆才懂。所以,共同的閱讀生活能帶來高質素的陪伴,如果只是簡單地和孩子待在一起,孩子和父母有可能會變成同處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

電影【夏洛的網】(2006)劇照。

即使父母與孩子不在同一個空間,也可以在精神上透過親子共讀、相互交流的方式走到一起。現在有很多留守兒童和父母不常年住在一起,如果可以經常透過影片交流、分享彼此的所見所聞,其實也能拉近彼此的「距離」。陪伴不一定就是指在同一個時空裏的陪伴,精神上的陪伴也很重要。

父母不要總想著怎麽教育孩子,怎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而要思考一下怎樣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一旦父母跟孩子的關系建立好了,親子關系和諧了,教育就開始了,孩子就可以在良好的關系中陽光地成長了。建立平等、和諧、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整個家庭教育的基石。關系好了,教育才會好;關系好了,孩子才會好。

在這裏,我想與大家一起重讀【園丁與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這本書的作者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教授與哲學教授,也是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領袖,在兒童的大腦、心智和學習方式這些方面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和獨到的見解。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中強調了父母與孩子關系的重要性,這也是本書的主要觀點之一。

對於父母來說,最重要的獎勵不是孩子的優秀成績,或者考上了名牌學校,找到了高薪體面的工作,不是孩子們的這些「高光」時刻,而是你與孩子們在一起時身心上的愉悅,你真正享受的那些與孩子在一起的點滴時光。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是最美麗的教育風景。

本文選自【成長的心法】,較原文略有刪節修改。已獲得出版方授權刊發。

原文作者/朱永新

摘編/何也

編輯/張進

導語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