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四氣五味,是中醫食療養生的基礎,也是中醫飲食之道

2024-10-18養生

日常生活中,提到某種食材,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它好不好吃。

而古人則不同,古人更多關心的是食材和藥物的「性和味」。因為只有了解了食材和藥物的性和味後,經過調配,才能使整體得到最佳化組合,產生一種比它們各自為營更大的作用。

研究食物的性味(四氣、五味等),是中醫食療養生的基礎。按照中醫藥理論,應根據不同的病、證對食物進行選擇。因此把握好食物的性味極為重要,這樣才能熟練地駕馭食療養生,做到有的放矢。


食物的「四氣」

中醫理論認為,食物和藥物均有「四氣」,即寒、熱、溫、涼。 「四氣」又稱「四性」,是依據其被人服用後引起的反應而定。通常分為寒涼和溫熱兩大類,以及介於四氣之間而無明顯偏頗的平性。

寒涼食物 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滋陰、生津之功,可以減輕或消除熱性病證,養護人體的陰液,適於體質偏熱者或暑天食用。如甘蔗、荸薺、梨、西瓜、苦瓜、黃瓜、絲瓜、蘿蔔、豬肉、鴨肉、綠豆、甲魚、銀耳、番茄等。

溫熱食物 大多具有溫中、散寒、助陽、活血、通絡之功,可以減輕或消除寒性病證或瘀血,扶助人體陽氣,適於體質虛寒者或冬令季節食用。如羊肉、牛肉、狗肉、雞肉、荔枝、龍眼、紅糖、酒、蔥、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平性食物 的作用緩和,無明顯副作用,套用範圍較廣。如黃豆、薯仔、南瓜、蓮子、芡實、薏苡仁、白扁豆、山藥、豇豆、黑豆、木耳、胡蘿蔔、香菇、白糖、雞蛋、鯉魚等。


食物的「五味」

中醫認為,中藥和食物皆有「五味」:酸(澀)苦、甘(淡)、辛、鹹。 「五味」主要是根據其本來滋味而劃分的。不同味的食物具有不同的作用。

五味對臟腑的影響

辛味

辛味能補肝膽

辛味補肝膽,讓郁怒變成憤怒,把它發泄出來,使它得到舒展、生發。

辛味會損瀉脾胃

辛味補肝帶來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瀉脾胃,因此,總吃辛辣的人是胖不起來的。如果總是不節制的吃辛辣東西、喝酒,容易破壞胃黏膜,在一定程度上損傷脾胃。 但是如果你的脾胃有太多陰寒的東西,吃辛味的東西就剛好合適。

辛味能宣肺

如果肺裏面有很多的黏痰、黏液,怎麽排出去呢?有些人是不會吐痰的,還有些人是排不上來,那這時他就需要食用點辛味的食物去宣一下肺。

鹹味

鹹味的藥,補益的是我們的心,包括心包經。鹹味過多過少,都會傷心。

人的血是鹹的,汗也是鹹的。當人的血和汗鹹度低的時候,這個人的心氣就變虛了,就會沒有心情、沒有心思做任何事情。 如果食用太多鹽的話,又會心火過亢、血壓太高,甲狀腺功能亢進,讓三焦有火。

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如果我們流汗或者失血過多的話,心就會受損。

鹹味過重,傷肺和大腸

補心的結果,瀉的是肺和大腸,鹽吃多了的人就會一直咳。

鹹能潤腎,軟堅散結

腎主水,水(腎)是克火(心)的。當腎的力量被加強後,為了防止對心造成傷害,加點兒鹹味兒藥,補益一下心氣。

鹹味兒的食物不是補腎,而是潤腎。比如我們吃堅果,堅果是實,是補腎的、補腦子的。我們在吃核桃仁的時候千萬別放糖,而應該放點兒鹽。

甘味

甘味能補脾胃

甘味又包括甘、淡、甜,它首先是補脾胃的。脾胃虛弱的人(通常指那些肌肉消瘦,嘴唇薄,胃壁薄,吃東西不消化、不吸收的人),就需要補脾胃。

現在的情況可就不一樣了,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飲食質素也變好了,這個時候可就不能再大補脾胃、多吃甜的東西了。

甘味過多會削弱腎和膀胱的功能(瀉腎)

有補就有瀉,大補脾胃的後果是會瀉腎和膀胱,削弱腎和膀胱的功能。

經常聽到有人勸我們多喝水,很多醫生也會這樣囑咐我們。但是水喝多了會傷腎。

甘味能緩肝急

什麽叫緩肝急呢?肝是克脾的(木克土), 有的人一吃辣或者生氣、發火就拉肚子,這都是因為「土」不厚,緩不了肝急,所以應該吃點兒甘的東西。

吃甘的東西並不是要瀉肝,不是要削弱肝,而是要找到一個相對的支撐和平衡,讓肝火在你的身體裏面不會折騰得太厲害。

因此,當我們吃辣的東西拉肚子,拉得很嚴重了,就要吃點甜食,把辛辣對肝的刺激平糊一下。

對於一些肝火特別旺、脾氣特別急的人,適當吃點兒甜食也能緩解他們的狀況。

酸味

酸味能補益肺、大腸

酸味,補益肺、大腸,比如梨、烏梅、生山藥、山茱 萸、五味子(五味子其實有五種味道,但是它最主要的味兒還是酸味兒)。

酸味能瀉肝膽、降肝火

酸味溫,瀉肝膽,它能讓我們的肝火,往下收一收、降一降。

酸味能收斂心氣、心神

酸味的第三個作用就是收斂心氣、心神。因此,總出汗的人,走神的人,都應該吃點兒酸的東西。

收斂心神最好的食材是去芯的蓮子,蓮子芯是苦的,是瀉心火的,去芯的蓮子是收澀的。適合給陰血不足、心神外越的人喝,可以起到收斂心神的作用。

苦味

苦味首先補腎和膀胱

我們喝水要加茶葉就是為了避免總去排尿。因為總喝淡水是利尿、瀉腎的,放點兒苦的東西進去,就會起到補腎和膀胱,以及瀉心火的作用。

苦味能瀉心火,排痰濁

如果一個人心火太旺,就應該給他用點兒苦寒的藥;;而如果這個人痰濁、陰寒太重,那就應該給他用點兒苦溫的藥。

苦味能燥濕入脾

苦味第三個作用是可以燥濕入脾,給腎一個後坐力,防止補脾太過克伐腎水。因此,對於濕疹滲出、身上總起濕疹等濕氣太重的患者,就要用點兒苦藥來燥濕。


常見五味食物舉例

酸味食物 如烏梅、檸檬、蘋果、葡萄等,富含有機酸,具有收斂固澀、生津止渴、澀精止遺之功,多用於肝氣升發太過、虛汗、久瀉久痢、遺精遺尿等病證,但過食易致痙攣。

甘味食物 如白糖、大棗、甘蔗等,富含醣類,具有補虛和中、健脾養胃、滋陰潤燥、緩急止痛之效,多用於防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陰液虧耗等病證,但過食則壅塞氣機。

苦味食物 如苦瓜、杏仁、蓮子心等,多含生物堿、苷類、苦味質等,具有清熱燥濕、瀉下降逆之力,多用於熱性體質或熱性病證、腫瘤、便秘等,但過食則可能傷陽。

辛味食物 如生姜、辣椒、花椒、桂皮、大蒜、洋蔥、韭菜、芫荽等,大多含有揮發油,具有散寒、行氣、活血之功,多用於感冒、氣滯、血瘀、濕滯、痰阻等病證,但過食則有氣散和上火之弊。

鹹味食物 如食鹽、紫菜、海帶、蝦等,含鈉鹽較多,具有軟堅、散結、潤下之效,多用於治療腫瘤、便秘等,但多食可致血凝。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澀味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澀味。一般將淡味與甘味並列,即「淡附於甘",而將澀味與酸味並列,即「澀附於酸」。淡味食物具有滲濕、利尿的功效,澀味食物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

【來源:中國中醫(作者:雲南中醫藥大學 秦竹)、北京厚樸中醫(作者:徐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