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免疫力下降、致癌!你炒菜時的這個動作,正在威脅全家健康

2024-03-28養生

炒菜是家家戶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錯誤的烹飪方式

竟可能致癌、傷心臟、毀大腦!

如何選對烹飪方式與食用油?

哪些油不推薦你吃?

快和小圈一探究竟吧~

徐海泉

農業農村部

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 研究員

01

烹飪中的隱藏「殺手」——油溫太高

很多人炒菜的時候,喜歡等到油熱了、冒煙了再放菜,覺得這樣炒出來的菜味道好,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對人體產生很多危害。

1.產生致癌物質:

● 澱粉類食物遇到高溫,容易產生丙烯醯胺,屬於2A類可致癌物。

●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遇到高溫,容易產生雜環胺類化合物,屬於強致癌物,可以在體內積累,逐漸降低免疫功能,有機率誘發身體各部位腫瘤。

● 脂肪類食物遇到高溫,容易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

2.產生反式脂肪酸:

不少人都知道反式脂肪酸對人體有害,但往往只盯著精加工食品,忽視了烹飪過程中也會產生反式脂肪酸。

在烹飪時,食用油加熱的溫度越高、時間越長,越容易產生反式脂肪酸。一般情況下,油冒煙時,油溫多在200℃以上,在這樣的高溫下,即使只是短時加熱,也可能會產生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 心臟病風險增加

反式脂肪酸能提高「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增加動脈硬化和血栓風險。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增加2%的反式脂肪酸攝入,患心臟病風險增加25%。

● 對大腦功能不利

反式脂肪酸,還可能會增加大腦動脈硬化和大腦功能衰退的風險。攝入反式脂肪酸量大的老人,更容易患阿爾茨海默病,兒童則可能增加學習障礙 。

● 對嬰幼兒發育不利

母體透過胎盤或母乳將反式脂肪酸傳輸給嬰兒,可能對嬰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除了要控制炒菜時的油溫

我們還需要關註烹飪方式的選擇

那麽,如何才能選對烹飪方式呢?

一起來看~

02

選對烹飪方式很重要

烹飪食物時,最好選擇蒸、煮、拌的方式進行烹飪,但炒、炸的烹飪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式,也可以減少部份危害:

● 炒菜

熱鍋冷油、大火快炒,不要等到油冒煙再放菜,家中最好有一個能測油溫的金屬溫度計;炒之前還可以先將食物焯水到半熟,減少高溫烹飪時間。

● 煎炸食物:

可以先將食物煮熟,縮短炸的時間,並且每次都應該用新鮮的油。

03

挑油有道,營養加分

食用油裏99%以上的成分都是脂肪,脂肪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脂肪酸上。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後者又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從營養學上講,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多的油相對更健康。

不同種類的食用油適用於不同的烹飪方法,比如涼拌、煎炸或避免高溫爆炒。當油溫控制在140℃以下時,基本上各種油都是安全的,更高的溫度則因油而異。

04

這3種油真的要少吃

1.開封時間過長的油:

開封時間過長的食用油會與空氣發生氧化,加速食用油變質,所以每次用完油都要蓋好。並且食用油開封後,最好在3個月內吃完。

2.反復煎炸的油:

反復煎炸的油容易產生致癌物,如苯並芘、丙烯醯胺、雜環胺等,對健康不利。

3.一些小作坊的「自榨油」:

自榨油有黃曲黴毒素含量超標的風險。一方面,這些自榨油的原材料有可能是已經發黴、變質的;另一方面,小作坊生產環境較差,機器也比較臟,生產出來的自榨油沒有經過精煉,無法徹底除掉雜質和有害物質。

健康小貼士

1. 炒菜時不要等到油冒煙再放菜,此時的油溫過高,會產生各類致癌物及反式脂肪酸。

2. 烹飪食物時,最好選擇蒸、煮、拌的方式進行烹飪,炒、炸時也要掌握正確的方式。

3. 根據不同的烹飪需求,選擇適合的食用油。

4. 這3種油真的要少吃:開封時間過長的油、反復煎炸的油、一些小作坊的「自榨油」。

部份內容轉自|健康時報

來源: 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