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對於使用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有什麽發現?

2023-12-07養生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糖尿病較為常見的慢性並行癥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或是致殘最為常見的原因之一。

DPN一般可表現為雙側肢體遠端並呈對稱性上的麻木、感覺減退、發涼、觸電感、疼痛等, 也有部份DPN患者可出現下肢遠端感覺較為嚴重燒灼性的疼痛。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5年、10年和20年後,DPN的發病率分別達到30%、60%和90%,高齡、病程長、血糖控制欠佳等是其發生的危險因素。

DPN發病機制復雜,現認為可能與多元醇代謝途徑異常、糖基化終產物增加、氧化應激、Na+/K+-ATPase功能失調、炎癥反應、神經生長因子缺乏、神經細胞及神經膠質細胞雕亡等多種因素相關, 然而目前臨床尚不能根治,只能減輕患者痛苦。

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周圍神經病變的預防和治療尤為重要。DPN是現代醫學名稱,中醫學並無此相關病名,歷代中醫經典醫書籍中也沒有關於這一病名的記載, 不過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可歸屬於中醫學中所謂的「痹證」、「不仁」、「麻木」等範疇。

大多數醫家認為消渴久病不愈,以致氣血虛弱。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血不行,血脈癖阻不通,通則不痛,不通則痛,而臨床多見肢體疼痛。 血虛則筋脈失於濡養,表現多為肢體麻木不仁,久之則疾廢不用。 此外,脾虛痰盛、痰濕互結,也可以導致絡脈瘀阻、血行不暢。【類證治裁】有雲:「諸氣血凝滯,久而成痹。」

李東垣在【蘭室秘藏】中記載了「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疼,四肢萎弱,前陰如冰」,指出了DPN的主要臨床癥狀多為肢體的疼痛麻木、乏力、局部發冷等。多數醫家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機概括為本虛標實,虛在於氣虛、陰虛,終致陰陽兩虛,此為本; 實則在痰、在瘀,痰瘀互結阻絡為標,血瘀則以其不同程度的發展而貫穿DPN整個病程始末。

臨證治則上應當首辨虛實,虛則當明辨氣虛、陰虛、陽虛之所在;實則應當明辨瘀與痰之所別。在其治療上,則應當辨證施治, 根據其病情的發展酌情選用活血化瘀通絡之品,取其「以通為補」、「以通為助」之意。

透過實驗研究發現氣虛血瘀為其共有病機,隨著病程的進展,兼有陰虛、痰濕的患者也在不斷增加。故而有學者總結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因氣虛、血虛、脾腎虛等而引發,多為虛證。 亦有醫家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亦可由體壯、氣郁、實熱、血瘀等而引發,屬實證。

透過總結經驗,提出DPN在臨床上可透過臟腑辨證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分為脾腎氣虛兼血瘀、肝腎陰虛兼血瘀、脾腎陽虛兼血瘀、肝脾腎虧兼血瘀4種證型。 脾腎氣虛兼血瘀治以健脾益腎、活血化瘀,方用六君子湯加芍藥甘草湯加減;

肝腎陰虛兼血瘀治宜滋補肝腎、活血化瘀,方用一貫煎合二至丸加減; 脾腎陽虛兼血瘀治以補腎壯陽、祛瘀通絡,方用濟生腎氣丸加減; 肝脾腎虧兼血瘀宜補腎填精、通經活絡,方用無比山藥丸加減。將37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分為陽虛血瘀、陰虛血瘀、痰瘀互阻3型配合西藥辨證治療。

將3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分為氣虛血瘀、肝腎虧虛、痰瘀互結3型配合西藥進行辨證治療。將DPN分為5型,分別給予補氣活血、化瘀通痹的補陽還五湯加減; 滋陰活血、柔筋緩急的芍藥甘草湯合四物湯加減;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當歸四逆湯加減;

化痰活血、宣痹通絡的指迷茯苓丸合活絡效靈丹加減;肝腎虧虛證以滋補肝腎、填髓充肉的壯骨丸加減。依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DPN不外乎氣虛血瘀阻絡及陽虛寒濕阻絡兩個基本的辨證類別,治宜補氣活血,溫陽袪濕散寒, 建議把補陽還五湯及雞嗚散作為基礎方治療該病。

總之, 無論各醫家如何辯證,虛與瘀始終貫穿始終,補虛與活血通絡的治療原則需始終堅持。 套用木丹顆粒(黃芪、延胡索、蘇木、雞血藤、紅花、沒藥、丹參、赤芍、三七、川芎等)治療54例患者,治療4周後顯示治療組比對照組神經傳到速度明顯增加。

套用筋脈通膠囊(菟絲子、女貞子、水蛭、延胡索、桂枝、細辛、荔枝核等)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透過治療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痛覺、溫度覺及坐骨神經病理形態學異常。 透過實驗脈管復康膠囊能夠降低DPN患者Hcy、CysC、hs-CRP水平,聯合甲鈷胺片效果更佳,有利於臨床使用。

采用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治則, 基本方為:黃芪30g,太子參15g,麥門冬10g,玄參15g,桃仁、紅花各10g,當歸尾、川芎、赤芍、地龍、葛根、桑枝、懷牛膝各15g,雞血藤20g。氣虛較甚者,黃芪劑量可用到50g,加黨參、白朮、山藥;

陰虛甚者,加蘆根伍天花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或者生石膏伍知母,或加石斛伍玉竹、沙參伍生地養陰生津, 或者墨旱蓮伍女貞子、枸杞子伍桑葚子補肝腎之陰;瘀血較甚,加全蠍、土僵蠶、鱉蟲、水蛭搜風通絡,或者桂枝溫通經絡,或者毛冬青、忍冬藤、絡石藤、威靈仙舒筋活絡。其治療本病75例,結果顯效38例,有效26例,總有效率為85.3%。

采用自擬益氣活血方,基本方為:麥冬、五味子各12g,生黃芪、太子參各30g,赤芍、生白芍、川牛膝、懷牛膝、當歸、玄參、雞血藤各15g,地龍、桃仁、紅花、生甘草各10g,金銀花20g,隨證加減。 該方在改善患者尺神經、正中神經與腓神經傳導速度方面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

采用加味附子湯,方用炮附子、白朮各15g,芍藥、茯苓各12g,人參6g,川芎10g,全蠍4g。在改善感覺功能減退與感覺缺失方面及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方面均有顯著差異(P<0.05)。除此之外,滋陰消痹方不僅能改善肝腎虧虛型DPN患者癥狀、體征, 還可以降低同型半胱胺酸(Hcy)水平,阻礙病情進一步發展,對DPN患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選擇120例DPN患者,分為中醫聯合組、甲鈷胺聯合組、參考組各40例。參考組用硫辛酸,中醫聯合組另加自擬方化痰通絡湯治療,甲鈷胺聯合組使用硫辛酸配合甲鈷胺治療。 結果顯示自擬方化痰通絡湯配合硫辛酸針治療DPN的效果更好。

選取17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等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臨床治療方法治療;觀察組除進行常規臨床治療外,輔助套用針灸療法進行治療。透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神經傳導速度,最終得出結論: 針灸輔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顯著,提高了患者神經傳導速度,且後期出現並行癥率低。

采用迴圈針法(開發出四組固定穴位,選穴以太陽經、陽明經、太陰經、督脈、任脈穴位為主)治療DPN, 有效的改善了患者涼、麻、痛等不良癥狀,並提高DPN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

透過針刺八脈交會穴照海、申脈、內關、外關、公孫、列缺、後溪、足臨泣穴位治療DPN,有效率95.24%, 明顯高於西藥治療(甲鈷胺+尼莫地平)的64.29%,且針刺八脈交會穴提高MNCV、SNCV更明顯。

以「固本通絡」理論為指導,用電針刺激脾俞、足三裏穴溫脾陽、祛痰濕,刺激腎俞、三陰交補腎精氣血, 胰俞為特效穴,局部選太沖、合谷、曲池、委中等以促進局部氣血循行,聯合α-硫辛酸治療,結果顯示可顯著降低多倫多臨床神經病變評分(TCSS),提高MNCV、SNCV,臨床總有效率91.7%高於α-硫辛酸治療的78.3%(均P<0.05)。

將益氣活血、化瘀通絡針刺療法(主穴取足三裏、三陰交、血海、關元、曲池和華佗夾脊穴中的腎俞、脾俞、肝俞,隨癥增加配穴)聯合甲鈷胺分散片, 用於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觀察組總臨床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P<0.05);證實該方法可明顯降低血清炎性細胞因子、血漿Hcy水平,提高受損神經的傳導速度。

用中藥熏洗療法治療DPN,同時與溫水熏洗足部做對照,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餐後2h血糖水平糊空腹的血糖水平均低於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肢體麻木消失的時間和用藥總時間均短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透過對比了溫水足浴與中藥足浴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認為中藥足浴能改善局部微迴圈,提高神經傳導速度, 較單純西醫治療能更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癥狀。

采用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熏洗DPN患者患肢,方藥組成:黃芪30g,桂枝15g,赤芍15g,生姜20g,雞血藤20g,川芎10g; 若病變在上肢,則在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中加桑枝15g,姜黃10g;若病變在下肢,則在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中加獨活15g,牛膝15g, 結論為中藥熏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改善局部血管迴圈,改善神經缺血、缺氧狀況,恢復血管功能。

對試驗組40例和對照組20例均予基礎治療,試驗組再給予足三裏穴位註射維生素B1、B6。結果試驗組總有效率為87.5%,對照組為70%(P<0.05),神經傳導速度比較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0.05), 足三裏穴位註射維生素B1、B6可明顯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

采用子午流註納子法穴位註射(燈盞細辛註射液),選用多氣多血之陽明經穴:足三裏、曲池、豐隆、陽陵泉, 聯合甲鈷胺註射液靜脈註射治療DPN,可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92.11%)。

加快正中神經SCV、腓腸神經SNCV、正中神經MNCV和腓總神經MNCV(均P<0.05),並行現治療後患者血清hs-CRP、IL-6和TNF-α炎癥因子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 說明子午流註納子法穴位註射燈盞細辛註射液聯合甲鈷胺註射液靜脈註射可減輕炎癥反應, 從而起到治療DPN的作用。

將60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糖尿病宣教、飲食控制、運動、降糖、足部護理與甲鈷胺註射液穴位註射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頻脈沖穴位治療。

透過2周的治療後觀察2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總積分與正中神經傳導速度、腓總神經傳導速度,並統計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最終得出結論穴位註射聯合中頻脈沖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套用。

除上述方法之外,還有穴位貼敷、推拿按摩、耳針、儀器離子匯入以及理療器材等配合多種治療手段加以治療DPN, 進而達到輔助協同之療效。將80例患者在嚴格控制血糖並執行DPN的治療基礎上,實驗組40例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主穴:胰、內分泌、腦幹、足,配穴:腎、肺、肝、脾、胃)敷貼施護的方法,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5.0%。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7.5%,且2組治療後神經電生理變化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潘立民等對比了在常規西醫控制血糖血脂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硫辛酸靜脈滴註, 中藥穴位敷貼與安慰藥物穴位敷貼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藥由當歸四逆湯組成。

兩組取穴足三裏、腎俞、天樞、脾俞、湧泉中脘,治療4周後發現中藥組的總有效率為86.7%,安慰組的總有效率為70%。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醫藥對DPN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臨床上運用中醫藥治療DPN主要特色為:(1)對瘀血阻絡的認識較為統一,選方用藥方面較為一致;(2)外治療法在本病治療中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故臨床治療上普遍受到重視。內服外用,內外並舉,是目前祖國傳統醫學針對DPN治療的主要途徑。

然而,目前中醫治療DPN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例如已完成的科研研究中存在辨證分型、療效判定不統一的缺點;尚缺乏隨機、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雙盲的臨床研究;未能就中藥的作用機制和藥理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研究等。未來希望可以對中醫藥療法進行更科學、更合理、更深入的研究,為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提供更有利的證據,並為我們提供更多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