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健康平陰 | 平陰縣中醫醫院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醫藥防治方案

2023-12-12養生

為做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預防工作

發揮中醫藥應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優勢

有效開展中醫藥防治工作

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針對我縣地域、氣候特點

平陰縣中醫醫院組織中醫藥專家反復研討

按照中醫藥理論

制定了【平陰縣中醫醫院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醫藥預防方案】

給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發形勢下

中醫藥防治方案

↓↓↓

一、預防方

(一)成人預防方

1、中藥飲片

生黃芪 蒼朮 白朮 防風 藿香 生薏仁 茯苓 金銀花 連翹 陳皮 貫眾

服法:每日一付,水煎,早晚兩次飯後約一小時溫服,每次200毫升,連服4~5天。孕婦慎用。

2、中成藥:

(1)平陰縣中醫醫院自制制劑-上感合劑(100ml/瓶)。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散結。用於上呼吸道感染、發熱咽痛等。

用法: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或遵醫囑。

(2)平陰縣中醫醫院自制制劑-鎮咳止咳糖漿(100ml/瓶)。

功效: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等肺熱咳嗽。

用法: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或遵醫囑。

(二)癸卯年五運六氣冬季防疫方

紫蘇葉 防風 生姜 生甘草 桔梗 麥冬 茯苓 蘆根

方義:癸卯年,終之氣,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少陰君火加臨,天氣溫熱,較往年偏高,人體舒適放松情況下,突然寒水來襲,機體來不及適應而得溫熱疾病,故內經雲「民乃康平,其病溫。外寒容易化熱產生溫熱疾病。在預防中套用紫蘇葉,防風,生姜抵禦風寒之邪,茯苓利水濕之氣,桔梗,甘草,乃張仲景治療少陰咽痛之藥,再加麥冬以利咽以防邪侵肺金。

(三)兒童預防方

1.濕熱體質易感人群可選用:

陳皮 桔梗 薄荷 蜜枇杷葉 防風 大棗3枚 生姜1片 梨1個

服用方法:上述藥材泡一小時,開鍋15分鐘,煎水代湯

藥湯中放入梨一個(去皮核)煮透,吃梨喝湯

2.體虛易感人群可選用:

黃芪 白朮 防風 白芍 葛根 太子參 瓜蔞 蟬蛻 連翹 厚樸 徐長卿 桂枝 甘草

3.代茶飲:

太子參 防風 金銀花 川貝母 焦山楂 桔梗

二、治療方

(一)成人治療方

(1)寒濕郁肺證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或無熱、幹咳、咽幹、倦怠乏力、胸 悶脘痞、或有納呆、嘔惡、便溏,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質淡或淡紅、苔白膩、脈濡。

推薦方藥:蒼朮 陳皮 厚樸 藿香 草果 生麻黃 羌活 生姜3片 檳榔

口咽幹燥重者加知母 白芍

(2)濕熱蘊肺證

臨床表現:低熱或不發熱、微惡寒、乏力、頭身困重、肌 肉酸痛、幹咳痰少、咽痛、口幹不欲多飲,或伴有胸悶脘痞、無汗或汗出不暢,或見嘔惡納呆、便溏或大便粘滯不爽,舌淡紅、苔白厚膩或薄黃,脈滑數或濡。

推薦處方:檳榔 草果 厚樸 知母 黃芩 柴胡 赤芍 連翹 青蒿 (後下) 蒼朮 大青葉 甘草

(3)氣營兩燔證

臨床表現:大熱煩渴、喘憋氣促、譫語神昏、視物錯瞀、 或發斑疹、或吐血、衄血、或四肢抽搐,舌絳少苔或無苔,脈沈細數、或浮大而數。

推薦方藥:生石膏 (先煎) 知母 生地黃 水牛角(先煎) 赤芍 玄參 連翹 丹皮 黃連 竹葉 葶藶子 甘草

胸悶喘促者加桑白皮 葶藶子;口幹欲飲者加蘆根 北沙參 石斛

(4)肺氣虧虛證

臨床表現:氣短、倦怠乏力、納差嘔惡、痞滿、大便無力、或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膩、脈細弱。

推薦方藥:炙黃芪 黨參 茯苓 法半夏 陳皮 藿香 砂仁 (後下)炙甘草

口幹舌燥者加玉竹 石斛 山藥

(5)氣陰兩虛證

臨床表現:倦怠乏力、口幹、多汗、不欲飲食,舌紅苔少, 脈細無力。

推薦方藥:竹葉 生石膏(先煎) 黨參 麥冬 粳米, 炙甘草 ,乏力汗出多者,加黃芪、白朮 、浮小麥

不欲飲食者加炒神麴 山藥 炒麥芽;口幹者加玄參 石斛 五味子

(二)兒童治療方案

1.風寒襲肺證:因風寒外束肌表,內合於肺,以致肺氣不得宣通所致,癥見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咳痰稀白,並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疏風散寒,宣肺止咳,整方如下:

麻黃 杏仁 前胡 桔梗 炒枳殼 射幹 陳皮 紫菀 蜜款冬花

加減法:

(1)痰多者:半夏 炒紫蘇子 乾薑

咳甚者:白前 蜜百部

表證惡寒關節痛明顯者:紫蘇葉 羌活 獨活

(2)鼻塞流涕頭痛者:白芷 細辛

(3)後背冷,後頭痛者:葛根 川芎

(4)高熱明顯者:柴胡 荊芥 防風

(5)寒邪化熱者:金銀花 板藍根 紫花地丁

(6)納差者:焦神麴 淡豆豉 砂仁

(7)寒燥者:白芍 大棗 玉竹

2.風熱犯肺證:由外感風熱之邪襲表犯肺,以致肺失清肅所致,癥見咳嗽劇烈,氣粗咽痛,咳痰稠黃,並伴有身熱惡風、鼻流濁涕,頭痛汗出,舌苔薄白、脈浮數,整方如下:

麻黃 知母 金銀花 炒牛蒡子 杏仁 紫蘇子 瓜蔞 浙貝母麥冬 射幹 化橘紅

加減法:

(1)痰多者:前胡 炒萊菔子 炒葶藶子

(2)咳甚者:桔梗 蜜百部 蜜枇杷葉

(3)風熱表證明顯者 :連翹 薄荷 浮萍

(4)鼻塞流濁涕頭痛者:白芷 炒蒼耳子

(5)後背緊,後頭痛者:葛根 蔓荊子

(6)高熱明顯者:柴胡 石膏 酒黃芩

(7)熱而兼寒者:防風 荊芥

(8)咽痛明顯者:紫花地丁 板藍根

(9)納差者:焦神麴 炒麥芽

(10)溫燥者:玄參 玉竹

3.邪犯肺衛證:多因外感風熱,首先犯肺,邪正相爭所致,癥見發熱重,惡寒輕,無汗或少汗,咳嗽、咳不爽,口微渴,頭痛、鼻塞,舌邊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整方如下:

蜜紫菀 荊芥 陳皮 蜜桑白皮

蜜百部 桔梗 前胡 白芷

辛夷 炒蒼耳子 炙甘草

4.痰熱閉肺證:因痰熱內蘊,阻閉肺氣所致,癥見發熱,氣急喘促,咳嗽痰多,痰色或黃或白,或喉間痰鳴,伴煩躁不安,面紅唇紺,口渴,便幹溲黃,舌紅,苔黃或膩,脈象滑數,整方如下:

炙麻黃 生石膏 杏仁 甘草 葶藶子 前胡 魚腥草 蔞皮 桑白皮 半夏 浙貝母 大黃 炒萊菔子

5.恢復期癥見:低熱,幹咳少痰,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自汗或盜汗,納差,大便偏幹,舌質紅嫩,苔少或花剝,脈細數無力,整方如下:

淡竹葉 北沙參 玉竹 麥冬 天花粉 扁豆 桑葉 玄參 生地黃 白芍 生甘草 青蒿 銀柴胡 白薇 炙百部 浙貝母

中藥煎煮、服用方法及註意事項:

1.煎藥用具:使用砂鍋、搪瓷、玻璃、不銹鋼具,忌用鐵、鋁、銅器。

2.先將中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加水量超過藥面2-3厘米。

3.(頭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騰15-20分鐘,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剛浸過藥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騰15-20分鐘,倒出。兩次共取汁約300毫升(兒童處方煎出100-150毫升)。

4.若有特殊用法的藥物需加以註意,如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

5.治療方劑每日一劑,煎二次(頭煎、二煎),兩次煎出液混合後分成四份,晝三夜一分服。病情重者根據情況,不必拘泥,頓服或時時服之。預防方劑中藥一劑分2-3次於三餐後1小時溫服。每日一劑,連服五劑為宜。

6.中藥處方應遵藥典規範使用。

7.妊娠期婦女發病,治療參考成人方案,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藥。

8.兒童用藥可參考成人方案,並根據臨床實際調整用藥。

9.如病情發生變化,根據實際情況辨證論治。

如出現發熱、上呼吸道流感樣癥狀者,請即刻到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有基礎疾病等者,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三、中醫藥外治預防方法建議

(一)中藥香囊

選用佩蘭、白芷、冰片、薄荷、艾葉、金銀花、防風等多種中藥按量研制成香囊,隨身攜帶,也可以掛在臥室、衣櫃、辦公室、汽車駕駛室等。每個香囊使用10天,連用3個,對於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均有預防作用。孕婦及有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鼻炎等)者不建議使用。

有需要香囊者可到平陰縣中醫醫院咨詢開具!

(二)穴位按摩

揉按穴位主要起到保健作用。居家可選迎香、尺澤、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等穴位按摩,調暢氣機,提高機體免疫力。

穴位位置及取穴方法:

1.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2.尺澤: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微屈肘取穴。找尺澤穴時先將手臂上舉,在手臂內側中央處有粗腱,腱的外側即是。

3.足三裏: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4.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在脛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取穴時,采取側坐屈膝或仰臥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在脛骨向內上彎曲處可觸及一凹陷處即為此穴。

5.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自己的手橫著放,約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

(三)艾灸

在中醫專科醫師指導下,艾灸特定穴位,可起到芳香辟穢,溫通經絡的作用,使用藥用艾條懸灸足三裏、大椎,或隔姜灸神闕穴每次15-30分鐘,每日一次,連續3-7天,可起到預防作用。艾灸治療不建議在家使用,通風不暢容易引起氣道反應,操作不當容易引起火災。

(四)藥膳處方

1.萊陽梨冰糖川貝飲萊陽梨1個切塊,冰糖適量,川貝加水,煮30分鐘,食梨飲水。

2.銀耳百合雪梨湯雪梨1個,銀耳、麥冬、百合適量,加水,煮至雪梨變軟食用。

(五)熏洗足浴方

①足浴方組成:金銀花桑葉菊花板藍根柴胡薄荷荊芥防風蘇葉。

②上藥加水2000ml左右,水煎10分鐘,去滓,待水溫適宜時泡腳10-20分鐘。

(六)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

八段錦揉筋健骨,養氣壯力,行氣活血,調理臟腑,且其運動量恰到好處。現代研究認為這套功法能改善神經調節功能,加強血液迴圈,對腹腔內臟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可激發各系統的功能,糾正機體的異常反應,對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疾病都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