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身體出現這5種情況,說明你濕氣過重,3個穴位幫你輕松「排濕」

2024-08-10養生

梁女士是一位保潔員,1個多月前她突然感覺渾身發燙,額頭冒汗,平時隨便一活動就大汗淋漓,且時常心慌,渾身無力,嗓子幹癢,吃不下也睡不好,有時候早上想吃幾個包子,結果一個包子沒下肚就想吐,本就體形消瘦的她一個月下來瘦了十幾斤,家人擔心她的健康出了狀況,陪她前往中醫院就診。

就診時,門診醫生發現梁女士坐立不安、神色焦慮,時而走來走去,時而捂住胸口大口喘氣。

詢問病情時了解到,梁女士存在發熱、咳嗽,食欲不振,口苦、惡心嘔吐,胸痛悶熱,大便溏薄黏滯,尿短且呈黃色等癥狀,醫生為其脈診提示,梁女士屬於 三焦濕熱 ,上、中、下三焦皆有濕熱之郁。

隨後,醫生針對梁女士的病癥為其開具利濕化濁、清熱解毒等藥方進行調理。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梁女士的不適癥狀得到緩解,食欲也得到了改善。

醫生提醒,夏季天氣炎熱且多雨,很多人習慣用喝冷飲、吹空調來降熱,卻不知這些習慣使濕氣很容易侵入人體。

在中醫裏稱濕氣為「萬惡之邪」,濕氣侵入人體,可能讓多個部位受傷害。

01

濕氣的分類

從中醫學角度來講, 濕氣重可能是脾氣虧虛、脾陽虛衰等因素所致,有內濕、外濕之分。

內濕: 一般是因 脾失健運、津液不布 等導致,如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常吃寒涼食物等,或者肥肉、鮮奶油、巧克力等油膩食物,致使臟腑執行失常,不能運化水濕,故形成內濕。

外濕: 主要是由 淋雨涉水、氣候潮濕 等因素導致,此時體內濕氣滯留,從而導致胃氣上移。

02

身體出現這5種情況,說明你濕氣過重

01 水腫或虛胖

中醫認為, 胖人多痰濕,體型偏胖、動作遲緩的人多有內濕。

而體內濕氣重的患者形成肥胖的原因多與 脾虛 有著明顯的關系。

脾是人體一個非常重要的臟器,主運化,脾虛的人不能把水谷精微很好的輸布到全身,而且容易生痰生濕,在外在表現多為體重增加、肥胖、肢體水腫等。

02 舌苔白膩或黃厚膩

濕氣重的舌頭一般會表現為 舌體胖大、苔白厚膩以及舌頭邊緣有明顯的齒痕 ,多伴有肢體困重、食欲下降、痰液增多、犯困、精神不振等癥狀。

中醫認為 舌苔為胃氣所生 ,而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若胃氣被水濕困阻,舌苔中水濕增加,就會出現苔白厚膩的癥狀,此時濕氣滯留還會導致舌體胖大,同時舌體胖大,由於牙齒的擠壓,舌頭邊緣會有明顯的齒痕。

如果 舌苔厚黃 ,同時出現咽喉疼痛,咳嗽黃痰的癥狀,大多是 肺火痰熱

如果舌苔厚黃又伴有惡心、嘔吐、胃脹、便溏、納差,則可能是 胃腸濕熱比較重

03 皮膚油膩

濕氣彌漫到皮膚,水液代謝不好,濕氣重的人比較容易出汗,常會感覺 皮膚油膩 ,部份會出現面容籠罩一層水汽的感覺,還可能導致 毛孔粗大、痤瘡、濕疹等癥狀。

04 長期便溏

如果體內濕氣過重 可導致大便不成形,便溏的狀態, 因為胃腸道內多余的水分不能及時向下排泄,滯留於體內而成為濕氣產生的重要來源。

濕氣重除了會影響大便,次數多、不成形外,還會伴有一系列脾虛的癥狀表現,如乏力、倦怠、面色萎黃、不思飲食等。

05 早上起來無精打采

如果早晨起床時,依然覺得 困倦、不清醒、起不來,沒有精神或飯後易犯困 ,有可能是濕氣過重的一種體現。

因為 濕氣屬於重濁黏滯的邪氣 ,會在體內下沈,容易困於腎、脾胃、膀胱等臟器,影響臟腑升清降濁的功能,出現清氣不能上升的現象,從而引發犯困、精神不佳的癥狀。

另外,當體內濕氣過多可能會導致 經脈堵塞,影響陽氣生發 ,有可能會出現精神狀態差、犯困、全身無力等癥狀。

03

身體7個部位最怕濕

1. 頭部: 濕熱如果上行到頭部,容易使人 犯困、頭暈、頭沈、頭痛 等,頭部像裹著一層棉布感。

2. 皮膚: 濕氣太重如果表現在皮膚上,容易導致 皮膚油膩、膚色暗黃 ,易誘發皮炎、濕疹、蕁麻疹、粉刺、痤瘡、皮膚瘡瘍、腫毒等。

3. 消化道: 濕氣如果侵入消化道,會引起腸胃不適,出現 食欲不佳 ,不想吃東西,還可能會出現 口苦、口臭,大便溏薄黏滯 ,易粘馬桶壁。

4. 胸腹部: 濕氣如果滯留胸腹部,會出現 胸悶、胃脹 等不適。

5. 泌尿系統: 當體內濕氣重而且喝水較少時,小便排量會減少,易導致泌尿系統 感染

6. 關節: 當濕邪進入體關節與寒氣相相遇,就會形成寒濕,導致 關節酸痛、沈重、活動不利等

7. 下肢: 濕氣侵犯下肢,可出現 下肢水腫、腳氣 等癥狀。

04

每人身上都有3個「排濕口」

濕是萬病之源 ,而且每個人身上都有濕氣存在。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可見濕氣並不容易除去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祛除的,這是一個長久堅持的過程,還需要采取正確的祛濕方法。

每個人的身體上都有三個天然的「排濕口」,中醫推薦平時多按按這些穴位來祛濕。

1

委中穴

委中穴位於人體大腿和小腿的連線處,處於人的膝窩之處,具體位置在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中間。

委中穴 屬足太陽膀胱經 ,是合穴,膀胱經屬水,水性寒涼,故具有舒筋活絡,瀉熱清暑,息風止痙的作用。

膀胱經是人體排毒祛濕的通道之一, 委中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泄口,同時也是 腰脊保養要穴

建議經常拍打或按摩委中穴,每次30次左右,可以起到幫助去除體內濕氣的作用。

2

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區,在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的凹陷處;取穴時,屈肘呈90度,在肘關節外側,肘橫紋頭處,即為曲池穴。

曲池穴 歸屬手陽明大腸經 ,有疏風清熱、通絡止痛、和胃降逆的功效,主治急性咽炎、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胃炎、急性腸炎、蕁麻疹、皮炎、濕疹等病癥。

該穴位屬於濕氣的排出口,經常拍打能夠有效地疏通人體的經絡 ,同時能夠使濕氣有效地排出體外,起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平時可以用拇指對曲池穴進行按揉,以局部酸脹為度,時長3~5分鐘。

3

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 屬於足太陰脾經 ,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具有健脾益腎、利水滲濕、通經活絡、益腎養陰、通利中下二焦等作用, 濕氣較重的患者可以透過此穴位進行治療。

臨床常用於水腫、腹痛、泄瀉、尿瀦留、黃疸、睪丸炎等。

平時可用手指按揉此穴,用拇指點按,一次按摩1~3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以穴位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有來醫生,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識,有健康,享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