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科普引領,醫路向前丨「大寒時節話養生」:中醫治未病與冬季調攝

2024-01-18養生

為推進衛生健康事業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黃浦區加強區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建設,建立了由29個學科的專家組成的強大科普團隊,以「科普引領,醫路向前」系列欄目為平台,將專業的醫學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讓老百姓聽得懂、學得會、記得住。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也往往是一年最冷的時節。本次「科普引領,醫路向前」系列科普欄目,邀請到來自上海市黃浦區香山中醫醫院治未病科朱遠航副主任,在「大寒」節氣來臨之際與大家聊聊中醫治未病與冬季中醫養生知識。

什麽是「治未病」?

「未病」字面意思是「未來的病」、「還未發生的病」,「未病」狀態大致相當於平常所說的「亞健康」,但二者並非完全等同,中醫更講究天人合一,因此「治未病」與我們的節氣、飲食、情誌等方面息息相關。

「治」並不單純指治療,還含有管理、預防、治理的內容,即采取一系列個人化的措施,使失去平衡、即將生病的身體狀態恢復到平衡狀態,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冬季易出現哪些不適及病癥?

呼吸道疾病:易患上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人體一旦感受風寒之邪,往往容易陽氣被遏制,導致頭身疼痛、反復郁熱的感冒癥狀。

消化系統疾病:易出現胃痛、腹脹、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等癥狀,且遇寒受涼加重。冬季氣溫低,氣候幹燥,運動又相對較少,所以便秘的發生率也較高。

情緒低落、煩躁失眠:小寒、大寒期間天氣寒冷,日光光照大大減少,人們容易情緒低落、焦慮不安,睡眠不佳。

冬季養生,我們可以怎麽做?

1.註意防寒保暖: 外出時要加強保暖,特別是頸部、手部、足踝部等易暴露的部位。大椎穴位於我們的頸部,它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點,一旦感受風寒之邪,容易遏制陽氣,導致頭身疼痛、反復郁熱的感冒癥狀。

2.合理調整飲食: 少食生冷寒涼食物,多吃高膳食纖維的食物。適量增加玉米、紅薯、豆類的比例,粗細搭配。多吃菌菇類、芹菜、韭菜、竹筍等蔬菜及獼猴桃、火龍果等高纖維水果。

3.巧用藥膳茶飲:

山藥芡實薏米粥:針對脾陽不足,濕阻中焦的人,推薦食用。將山藥片、芡實、薏苡仁加黃小米熬粥,如果伴有進食後腹脹,消化不良者可加雞內金粉一小勺3g左右隨粥送服。

姜米茶:把粳米和生姜絲放鍋裏小火翻炒,炒至米焦黃色、姜絲收幹用來沖泡代茶飲,常飲可以溫脾和中,幫助消化。

五汁飲:荸薺(馬蹄)、生梨、鮮葦根、麥冬、蓮藕五種藥食同源的食材燉湯溫服,可以起到養陰生津,潤燥通便的功效。

4.調適睡眠質素:

安神香囊:含有柏子仁、遠誌、白芍、茉莉花、薰衣草等草本的香囊,可以起到一定的安神定誌、舒緩助眠的作用。

紅參百合龍眼茶:適合心神不寧、心氣不足、虛煩不得眠的人群。配方:龍眼肉10g、百合6g、紅參3g,煮水代茶飲。

玫瑰佛手茶:適合情緒焦慮、胸脅作脹、胃口不佳兼有睡眠不好的女性。配方:玫瑰花3g、佛手5g、陳皮3g、紅棗3枚,煮水代茶飲。

睡前足浴:每天睡前泡腳20分鐘左右。

5.功法導引鍛煉: 在冬季,透過閑暇時間打一套八段錦或五禽戲,可以調暢氣息,收斂浮躁的心神。

6.按蹺養生保健:

摩腹:順時針摩腹,並以指腹重點按揉我們的臍上四寸的中脘穴、臍下三寸的關元穴、臍旁兩寸的兩個天樞穴,可以幫助脾胃運化功能條達,上下氣機通暢,註意以微微發熱為度。

幹梳頭:用打磨光滑的牛角梳或木梳,由前發際梳到後發際,先中間後兩邊,適度用力,至頭皮微微發熱為止,可以使經絡通暢,升發清陽之氣。

撮谷道:相當於提肛鍛煉,配合腹式呼吸,緩慢上提、收縮肛門括約肌,收緊約5秒後緩慢放松,20個為1組,每天3—5組,可以起到升提清陽,強化盆底肌肉,改善便秘、漏尿等癥狀。

記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編輯 / 孫沖

圖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