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北嶽恒山腳下盛產的「中華之寶」,脆皮年輕人的平價養生補藥

2024-10-04養生

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

底圖來源/黃芪文化園

當代「脆皮」年輕人養生不是一天兩天了。

從去年開始,但凡有醫院上線「烏梅湯」「養發飲」,基本都會被搶購一空。

今年夏天,不管是大型商超,還是街邊便利店,占據貨架、冰櫃C位的飲料,是紅豆薏米水、桂圓水、紅棗枸杞水等中式養生水。

最近,中藥麪包愈發火爆,黃芪養生包、阿膠軟歐包、蓮芡排濕包……紛紛走進了年輕人的養生清單。

年輕人對中式養生如此熱情,大概都是出於對中醫「藥食同源」理念的信任。

中醫在華夏大地套用了數千年,古老的智慧到了如今仍然被世人銘記。廣袤的中華疆土上,各種可以入藥的植物肆意生長。

比如,在許多中式養生食品裏都會用到的 黃芪 ,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幹燥根在中醫中被廣泛使用,用藥歷史悠久。

圖源/圖蟲創意

國內黃芪的主要產地基本在北方地區,包括甘肅、內蒙古、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在眾多產地中, 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恒山黃芪 尤為出眾。

種植在北方地區的黃芪,又被人們稱為「北芪」,但渾源縣的黃芪可不是普通的「北芪」,它有自己獨屬的名字—— 「正北芪」 ,又因生長在恒山背陰山坡上而得名「恒山黃芪」。

相比其他黃芪,恒山黃芪的皂苷含量在0.16%以上,最高達到0.38%, 是【中國藥典】標準的3倍多,乃至近10倍 ,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自宋代起,渾源黃芪就被醫家視為上品,他們將其稱為「正北芪」。到了清代,渾源黃芪更是進貢朝廷的名貴之物。

渾源縣,也早已被譽為 「中國黃芪之鄉」

渾源縣黃芪文化園展示的恒山黃芪

圖源/渾源縣文化和旅遊局

渾源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桑幹河支流渾河中上遊,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故名渾源縣。

地處中國五大名山之北嶽恒山的北麓的渾源縣,境內山地居多,全縣海拔高度為1050~2333米之間,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有利於黃芪生長和有效成分的積累。另外,該地區土壤富含有機質和微量元素,特別是硒元素,有助於提高黃芪的品質。

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

【神農本草經】記載:「黃芪,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生山谷。」

現在研究認為,黃芪主要有三大有效成分,分別是 黃芪甲苷、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 黃芪多糖 ,因此,黃芪是既能提高免疫力,又能擴張血管,還能抗疲勞的一味藥。

圖源/CCTV10【破解中藥密碼】

黃芪,古時也稱「耆」。有藥學研究者認為耆字由「老」和「日」組合,意味著年頭長的黃芪才是上品, 年頭越長,有效成分的累積才會越多,補而不峻。

渾源縣恒山黃芪人種天養,生於恒山山脈,全靠自然生長,8年以上的才符合采挖標準。仔細觀察恒山黃芪的切片,就會發現它非常符合傳統的鑒定標準: 「肉白芯黃,按之綿韌」 ,且中間亮黃,外層因為年份長有細小的空泡。

「皮松肉緊核桃皮,金井玉欄菊花心」是恒山黃芪獨有的特色。

2014年,恒山黃芪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圖源/黃芪文化園

據【渾源縣誌】記載,早在1500年前,渾源縣已經開始采刨黃芪入藥。

清朝康熙年間(1685年),祁州(現河北省安國市)的藥商開始在渾源加工黃芪。安國市,作為歷史悠久的「藥都」,對藥材品質有著相當高的要求。他們選擇渾源黃芪,意味著對品質的認可,足以說明渾源黃芪在當時已經有了相當廣泛的知名度。與此同時,安國人也將黃芪的加工技術帶到了渾源,為渾源黃芪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圖源/大同日報融媒

在渾源縣,有一個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居住在渾源縣西南山碾子溝村的獵戶王姓兄弟,以狩獵為生,經常穿梭於群山之間。某年秋季,他們前往內蒙古大青山地區狩獵,在歸途中,他們采集了成熟的黃芪種子,滿載而歸,將種子儲存在兩個藥葫蘆中。

回到村裏,兄弟倆將這些黃芪種子播撒在恒山山脈的山坡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種子在山坡上自然生長,成熟的種子隨風飄散,逐漸擴散,使得北嶽恒山地區遍布黃芪。

圖源/大同日報

目前,渾源縣 宜芪面積 (適宜種植黃芪的面積) 39.5萬畝,有芪面積 (已經種植了黃芪的面積) 28.1萬畝 ,全縣從事黃芪種植、加工、銷售的企業200多家, 年產量達到2000噸,產值約15億元。

圖源/大同日報

恒山黃芪主要生長在渾源縣的東南、西南以及南部山區,這些地區與北嶽恒山相毗連。特別是位於西南山區的 官兒鄉 ,是「正北芪」的核心產區。

官兒鄉,群山環繞,峰巒疊翠,山谷溝壑交錯縱橫,高海拔地區氣候濕潤涼爽,晝夜溫差顯著,霜期較短。再加上,官兒鄉的土壤是全球罕見的麻巖質粗骨性砂質土,表層覆蓋著一層黑色的腐殖土,土壤質地偏砂性,疏松且透氣性強,有利於排水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且未受任何環境汙染。

環境、氣候、土壤等都為正北芪提供了最適宜的生長條件。在這裏, 黃芪的根能長到一米以上。

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並且保護黃芪的外皮和側根不受損傷,官兒鄉始終堅持采用 人工采刨 的方式,小心翼翼地逐根采刨黃芪。

村民在采刨黃芪 圖源/大同日報

針對這樣的情況,官兒鄉黨委探索成立黃芪托管服務組織,為芪農提供黃芪種植、采刨、銷售等各環節「選單式」托管服務。 「透過專業化的托管服務還可以吸引一部份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實作在家門口增收,做到‘打工采刨兩不誤’。」

官兒鄉還將穆家莊村閑置的原村辦小學升級為黃芪加工車間,圍繞黃芪種、產、銷下足功夫。這對於村民來說,也是好事一件。 「我們的加工廠辦得越來越好了,在村裏賺的基本和出去打工一樣多,離家又近,也能照顧家裏,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圖源/大同日報

據統計,官兒鄉黃芪加工車間直接帶動全鄉120余人就業,間接帶動全鄉550余人采刨黃芪增收, 人均收入增加6000余元。

近年來,渾源縣將黃芪產業的賽道擴了又擴,黃芪粉、黃芪蜜、黃芪茶、系列化妝品、食品、藥品、飲品等 產品50余種 ,讓道地藥材恒山黃芪具備了「七十二變」的能力。

圖源/大同日報

渾源縣還建起了黃芪文化園,在這裏,我們能了解到黃芪的前世今生、發展沿革、藥食價值等,循著這些記載,一幅恒山芪農培植、刨挖、加工黃芪的圖景從1500年前的北魏徐徐展開。在這裏,我們還能看到黃芪的生產加工,黃芪各種產品琳瑯滿目,仿佛置身於黃芪的世界。

渾源,這座位於恒山腳下的小城,憑借黃芪散發出的幽幽藥香,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致富「良方」。

*部份圖片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 探訪恒山黃芪

[2] 渾源:恒山黃芪 聚業成勢

[3] 李廷清‖渾源瑰寶恒山黃芪

[4] 渾源縣 | 官兒鄉:多措並舉擦亮黃芪產業「金名片」

[5] 第三屆恒山黃芪產業高質素發展大會新聞釋出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