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以案說醫】符文彬:針灸「健脾溫陽」治崩漏

2024-01-01養生


▲符文彬,廣東省名中醫,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針灸大科主任、學科帶頭人,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針灸學會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手法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從事針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6年,主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全國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教材【針灸學】等專著15部,主持國家級課題10項、省部級課題35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3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實用型專利8項。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歷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基本資料】

謝某,女,時年46歲,2020年9月11日初診 。

【發病過程】

患者陰道不規則流血1個月。患者平素月經15~45天一潮,7~30天幹凈,量多時每天30張,濕1/3至1/2,少則護墊可。LMP:8月25日至9月7日。月經第3-4天量多。1小時余換1張。2020年9月10日血常規:Hb96g/L,凝血未見異常。尿HCG陰性。婦科彩超:1、子宮增大,子宮肌瘤(21mmx20mmx19mm)。2、子宮內膜息肉樣增生(內膜厚8mm,探及增強光團9mm×9mm×9mm)。3、宮頸瀦留囊腫(13mm×13mm×15mm)。4、雙附件未見異常。患者曾因陰道不規則出血於2015年、2017年行刮宮術。

首診證候

刻診: 下腹部脹痛、腰酸軟、時胸悶,心慌心悸,胃納可,尿頻,色清,夜尿多,每晚3-4次,大便每天1-2次,質稀,眠差。舌淡,苔黃膩,脈沈。

辨證論治

西醫診斷: 異常子宮出血。

中醫診斷: 崩漏(脾腎陽虛證)。

治則: 健脾溫陽,固崩止漏。

處方:

針刺: 百會、印堂、廉泉3針、引氣歸元、上宮(子宮上1寸)、三陰交、內關、太沖。

精灸: 肺俞、脾俞、腎俞、命門、腰三針、八髎穴、引氣歸元、子官、地機、公孫、隱白、湧泉各2壯。

刺絡: 心俞。

埋針: 雙側譩譆、肝俞、俞府。

耳針: 脾、肝、腎交替。

隨診過程

經6次治療後,上述癥狀較前改善;繼續治療3個月,癥狀基本消失。

【按語】

本病案病機為脾腎陽虛、固攝無權,治則以健脾溫陽、固崩止漏為主,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肝為血庫,具有藏血的功能,腎-天癸-沖任-胞宮軸功能紊亂會引起月經出血異常表現,故方案中以針刺、精灸、埋針、耳針的方法,運用「一針二灸三鞏固」的治療方案,治療幾次後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異常子宮出血,是指經期延長達2周以上或非行經期陰道大量出血或點滴淋漓不盡的非器質性病癥。本病屬於中醫古籍中的「崩漏」,量大暴下勢急者謂之崩,勢緩量少點滴者謂之漏,二者可單獨出現,亦常常交替出現。符文彬教授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是沖任失調、固攝失司,多因氣虛、氣郁、血熱、血瘀等,氣虛包括脾氣虛和腎氣虛。脾主統血,脾虛則固攝失權,遂成崩漏。女子以肝為先天,肝郁不舒,氣血失調,也可致病。臨床上根據月經血的量、色、質的變化以及全身證候辨明寒、熱、虛、實。治療應根據病情的緩急輕重、出血的久暫,采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靈活運用塞流、澄源、復舊三法。

針灸治療崩漏有獨特的優勢。出血量多如崩者,當塞流止血,重用灸法或針灸並用;出血減緩或漏下者當澄源治本,針灸並用;血止後應復舊固本防復發,可針灸並用或配合其他特色技術。主要治療方案是針刺百會、印堂、四關穴、三陰交,行導氣法,精灸關元、脾俞、次髎、隱白,心俞、肝俞或耳穴心、肝、子宮埋針。結合病癥,隨證加減,血熱妄行證加行間、勞宮,瘀血內阻證加血海、章門,脾虛失攝證加足三裏、脾俞,腎虛不固證加太溪、腎俞、肺俞,出血量多者加太沖、至陰,腰酸痛者加氣海、關元,貧血者加足三裏、脾俞。

本病急性期出血不止以及出血反復發作是治療的難點,在辨明出血的誘因及病因後,註意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采用「一針二灸三鞏固」的整合針灸治療模式治療,標本兼治,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案病機為脾腎陽虛、固攝無權,治則以健脾溫陽、固崩止漏為主,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肝為血庫,具有藏血的功能,腎-天癸-沖任-胞宮軸功能紊亂會引起月經出血異常表現,故方案中以針刺、精灸、埋針、耳針的方法,運用「一針二灸三鞏固」的治療方案,治療幾次後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本案編寫: 伍洲梁,指導: 符文彬)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 得 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廣東省名中醫符文彬針灸學術精華與臨證】,符文彬主編,2023.10,廣東科技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