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曉博
行政區劃調整,一直是民間的熱門話題,相關討論甚至能影響廟堂上的決策。
比如民間一直熱議廣東劃分為21個地市太瑣碎了,建議部份城市合並。後來,就有人大代表正式提出了建議:廣州、佛山合並,深圳、東莞、惠州合並,汕頭、揭陽、潮州合並,珠海、中山、江門合並,河源、梅州合並,湛江、茂名合並,肇慶、雲浮合並。對此,廣東省民政廳曾做過詳細的答復。
武漢和鄂州合並的討論也一直非常火,武漢市發改委也被迫做過公開回應。濟南合並萊蕪,是在民間討論若幹年之後變成了現實。
網上建議某兩個或三個城市合並的建議非常多,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南京合並鎮江、蘇州合並無錫(甚至常州),鄂爾多斯合並烏海,酒泉合並嘉峪關,長沙株洲湘潭,廈門漳州合並等。
之所以會有這麽多城市合並的建議,跟近年來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有關。
城市合並了,經濟體量大了知名度就會更高,招商也就更容易,官員容易出政績;老百姓之所以積極參與,除了面子問題還有「裏子問題」——讓自己買的房子價格上漲!
國家政策也一度鼓勵了這種傾向,比如這些年時而強化、時而淡化的「強省會戰略」、「省域副中心戰略」。
當上述戰略被強化的時候,濟南合並了旁邊的地級市萊蕪,合肥跟周邊兩個城市聯手瓜分了地級市巢湖;成都拿下了簡陽,長春拿下了公主嶺市,深圳隔著惠州從汕尾搞了4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深汕合作區)……
很多地方都會這樣想:別人搞得,我為什麽搞不得?
未來城市合並會增加,還是會減少?上文中提及的城市合並設想,能實作嗎?如果合並,會是誰的利好、誰的利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懂三個概念——狹域市、適域市、廣域市。
狹域市,就是面積狹小的城市,基本上只管轄建成區,比如澳門、台北、首爾、倫敦,陸地面積分別是33平方公裏、272平方公裏、606平方公裏、591平方公裏。
下圖是中國內地陸地面積最小的10個城市。內地基本上沒有狹域市,三沙陸地面積超小,但海域面積超大。
適域市是面積比較適中的城市,建成區帶上一點郊區或生態區域。比如香港、深圳、廈門、倫敦、紐約、東京,基本上都是適域市,面積在1000到2200平方公裏左右。
中國內地連適域市都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廣域市。
廣域市是面積巨大的城市,除了擁有多個城區,還代管了一些市縣。比如哈爾濱總面積5.3萬平方公裏,北京、杭州都是1.6萬平方公裏左右。
下圖是中國內地10個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或地級行政區),其面積都非常驚人。
鑒於內地城市多是廣域市,已經非常大了,所以國家近年來對城市合並比較慎重。
但情況也在發生重要變化:人口紅利終結了、土地財政出現了拐點,財政長期過緊日子已經是大勢所趨。
中國人口向發達都市圈、大城市的匯聚,正在日益加劇。當地方財政不足以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的時候,年輕人會帶著家人離開,投奔大城市。這已經被全世界城鎮化行程所證實,即便政策幹預也沒有用,只能浪費資源。
在這種趨勢下,為了降低行政成本,讓行政區劃更適應人口分布的新形勢,顯然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鄉鎮、縣區的合並案例越來越多,相信未來也會增加。但整體而言,國家對地級市的合並會非常慎重。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案例:
先看深圳、廣州,能否合並東莞、佛山。
歷史上,北京和上海也都經歷過多次擴容,
北京是在1952年拿下了河北的宛平縣,以及房山、良鄉兩縣的部份區域;1956年,拿下了昌平縣和通縣部份區域;1958年3月,北京第三次擴容,拿下了順義、大興,以及房山、良鄉、通縣的剩余區域;1958年10月,北京第四次擴容,拿下了懷柔、密雲、平谷、延慶4縣。
北京大擴容的同時,上海也拿下了周邊原歸屬於江蘇省的10個縣——嘉定、寶山、川沙、青浦、南匯、松江、奉賢、金山、崇明等。
提議深圳合並東莞(或惠州),是因為深圳面積的確比較狹小,陸地面積即便算上深汕合作區,也不過2400平方公裏,大約是廣州的三分之一,北京的七分之一。
深圳擴容是廣受關註的公共話題,國家級媒體都討論過多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多次在全國兩會上提出相關建議或提案。
2020年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曾發文提過方案:以深圳為核心,包括東莞、惠州惠陽、深汕合作區、 深河(河源)合作區,對5個地區進行跨行政區域的大統籌。
【中國科學院院刊】也在2020年第7期發表【「十四五」時期,如何最佳化中國的行政區劃設定?】,建議深圳等城市直轄。
由於深圳經濟實力已經躍居全國第三,科技創新能力甚至略超上海,對國家的財稅貢獻也逼近北京,從長遠看深圳擴容是大概率的,至於將來是「深圳+東莞」(小方案),還是「深圳+東莞+惠陽大亞灣」(中方案),或者是「深圳+東莞+惠州」(大方案),甚至是開腦洞的「深圳+中山」,還有待觀察。
廣州合並佛山,難度就要大很多,因為廣州和佛山都是廣域市
,而深圳、東莞則是適域市。廣州的陸地面積是7300多平方公裏,佛山是3800平方公裏;而深圳+東莞,也才4800平方公裏(算上深汕合作區)。
雖然廣佛中心城區很近,但兩個城市都有大量未開發區域、欠開發區域。所以合並廣佛意義不大,只是為了城市排名而已。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也會讓廣佛合並很難:廣州目前的面積就比上海大。所以,上海擴容比廣州擴容更容易透過。
上海的陸地面積是6300平方公裏,在中國廣域市盛行的情況下,上海其實是一個面積偏小的城市。
如果上海擴容,大概率是拿下蘇州的昆山、太倉,以及嘉興的嘉善、平湖。
這四個縣級市面積分別是:昆山931平方公裏、太倉810平方公裏、嘉善506平方公裏、平湖554平方公裏。擴容後,上海面積是9100平方公裏,仍然不算很大,只有北京的57%,哈爾濱的17%。
上海還有一種擴容方式,是拿下南通東部的幾個縣市,把概念上的「上海第三機場」坐實,同時成為跨越長江口的城市。
不過,我認為上海下一次擴容大概率會從蘇州拿下1到2個市縣,讓臥榻之側的蘇州「遠離顛倒夢想」。
經濟第二大省江蘇,一直沒有誕生一線城市,眼看著杭州風頭日盛,所以合並南京和鎮江,合並蘇錫常的方案,也被民間熱議。
我的看法是: 未來南京合並鎮江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蘇錫常合並,或者蘇州無錫合並,可能性不太大。
如果蘇州、無錫、常州合並,將成為一個面積1.77萬平方公裏的巨無霸,面積是上海的2.8倍,經濟增量超過上海。這將改變長三角的基本架構。
南京合並鎮江之後,面積也不過1萬平方公裏,經濟總量還沒有蘇州大,不會改變長三角的格局。
中國有四大城市群,面積最大、最特殊的就是長三角。 長三角雖然面積、人口、經濟體量龐大,但只有一個中心,這就是上海。 所有關於長三角的國家級規劃,無一不強調鞏固上海的龍頭地位。
京津冀是兩大中心,北京和天津;大灣區是四大中心,香港、深圳、廣州、澳門;即便你認為澳門是偽中心,仍然有港深廣三個中心。成渝城市群要小很多,但仍然有重慶和成都兩個中心。
上海位置特殊,有種種復雜的原因,全國征稅中心放在上海、為國家財政貢獻最高,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既然上海一直下金蛋,那就輕易不能動。
為突出上海的地位,過去幾十年周邊城市的定位都是被壓制的,不僅是蘇州、無錫,還有杭州、南京。 這是長三角經濟如此發達,但只有1個一線城市,而大灣區有3個的根本原因。
所以,未來蘇州面臨的或許不是合並無錫、成為副省級城市的問題,而是把昆山、太倉貢獻給上海的問題。
在廣東,也有一個區域在做著「合並+副省級城市」的春秋大夢,這就是汕頭、潮州、揭陽。
1991年,當汕頭拆分出潮州、揭陽兩個地級市的時候,被認為是粵東潮汕文化圈大發展的裏程碑,一個地級市變成了三個,歷史機遇來了。
由於潮汕文化的封閉性,這個區域一直沒有像珠三角一樣迎來巨量的外來人口,建立起開放的、市場化的氛圍。
最近幾年一個新觀點似乎占了上風:潮汕地區的一拆三,不利於發展,如果合並會更好。
此前我專文分析過潮汕地區的發展,
認為文化封閉性,強大的地方家族勢力和官場的深度融合,造成的階層固化、機會不均等,才是這個區域發展慢,讓外來投資者、人才望而卻步的根本原因。
至於潮汕是三個地級市,還是一個地級市,是不是副省級城市,都無關緊要,折騰來折騰去沒有任何意義。
或許會有人說:合並三個地級市成一個,可以省很多官帽,降低行政成本。但凡你熟悉體制,就知道合並減少不了幾個官帽。不合並,一樣可以壓縮貶值、減少行政成本。
如果真的合並,則將是潮州、揭陽市區的重大利空,這兩個片區將降格為普通城區,不動產價值會顯著下跌。
城市合並只在一種情況下才是雙贏:一個超強的城市,合並一個或兩個明顯弱很多的城市。 這個超強城市有多余的財政力量,來幫助被合並的城市全面提升。
比如深圳如果合並東莞、惠州,就能起到這種作用,因為深圳面積超小,匯聚的財富是東莞+惠州的3.8倍,可以幫助這兩個城市實作產業升級、不動產升值。
廣州合並佛山,對佛山幫助不大,因為廣州面積龐大,自己很多重點發展區域(比如南沙)仍然人氣不足。
如果是普通地級市合並,基本上是一堆薯仔變成一袋子薯仔,不可能有化學反應。對被合並的城市來說,是重大利空。
比如珠海中山合並,市委市政府一定放在珠海,城市名稱也只能是珠海,中山主城區將成為次中心,翠亨新區將成為橫琴、珠海高新區之後的第三新區,中山不動產價值將下一個台階。
武漢合並鄂州,也是網上討論的熱門話題,我的看法是:跟南京合並鎮江一樣,未來是有機會的。
最近,武漢改變了重點發展長江新區、向東北拓展的態勢,改為重點發展東面的武漢新城,跟鄂州握手。這顯然是正確的,也為將來合並鄂州提高了概率。
在湖南,一直有長株潭三市合並的建議,我認為可能性基本為零。
原因很簡單,長沙的面積已經接近1.2萬平方公裏,幾乎相當於6個深圳或2個上海,而株洲面積也有1.1萬平方公裏,湘潭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裏。三個廣域市合並,想都不要想。
嘉峪關市、烏海市分別是甘肅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面積最小的城市,它們的設立有復雜的歷史原因,不僅僅因為有礦產,還因為戰略位置重要,並疊加了民族、國防的因素。
所謂戰略位置重要是在傳統視角下的,在現代條件下意義或許已經不太大了。未來是否會被最佳化,有待進一步觀察。
行政區劃變更涉及方方面面,一動不如一靜是基本原則。 除非這種變動顯著有利於國家安全、經濟發展,才會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