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1870,萬法朝宗

2024-03-19推薦

天童寺位於浙江寧坡城東五十裏的太白山麓,始建於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 南宋時位列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山,有「東南佛國」之美譽。

天童寺有殿、堂、樓、閣、軒、寮、居30余個計999間。寺院坐落在層巒疊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鎮群峰」,東、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擁。天童寺現存模,基本上保持明朝格局,寺宇布局嚴謹,結構精致,主次分明。

1983年,天童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寺院。1989年12月,天童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天童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組圖片先後拍攝於1870年和1880年,前後相差10年左右。前者為英國漢學家、植物學家 愛德華·卓思·麥金托什·鮑拉 (1841-1874)所收藏,後者則為愛德華·班斯·德魯(杜德維) 所收藏。

從小白村前往天童寺的山路(1870)

從寧波城出發前往天童寺的道路,遠處的山脊上是建於唐代的五佛鎮蟒塔,它是出入天童寺的路標。因塔位於東吳鎮少白嶺上,故又稱「少白塔」。圖中的舊塔早已損毀, 現在的塔為民國九年(1920年)重建。

古林蔭道(1870)

「 二十裏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 」。天童寺東、西、北三個方向被太白山六峰所環抱,只在南面有一條古林蔭道通向寺廟。這是一條整齊的石板小路,道路一旁是人工壘砌的石頭矮墻,一名外國遊覽者和幾名僧人出現在畫面中。

古松林立(1880)

這張圖片拍攝於10年後,圖中高大而筆直的樹木或為柳杉,或是古松,林蔭蔽日,古意盎然,令人神往。

萬工池邊古樟樹(1870)

行走在古樟樹前的西方遊覽者,手裏拿著一頂盔式涼帽。在他旁邊是一株枝幹虬曲蒼勁的古樹,粗大的樹幹前站著一個中國人,可能是精靈或仆人。

天童寺古山門(1870)

行走在林蔭道上,眼前突然出現一座建築,四方門洞,造型簡潔,這就是天童寺的古山門。

古山門近景(1870)

另一側看古山門,從門洞裏站立的僧人可知山門的高大,同時也讓我們更清晰地了解路邊這些古樹的高度。

遠望天王殿(1870)

隔著寺前的池塘(萬工池)遠望天童寺,猶如身處仙境一般的感覺,環境優雅,美不勝收。

萬工池東南角(1870)

天童寺外有兩口池塘,以內、外萬工池命名。這兩處池塘都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工挖開的,從其名稱便可知當年開挖時所用人員之多和工程之艱辛。

七塔苑(1880)

七塔苑為七座並排而立的、六邊形、仿木構小型石佛塔組成。在過去浙江地區的一些寺院山門前,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排列,而在其他省份則較為罕見。

七佛塔近景(1870)

在近處觀察墻邊的七佛塔,除中間一座外,其他六座形狀接近:塔自下而上由須彌座的塔基,卵形塔身,仿木構塔頂及塔剎四部份組成,造型獨特且非常精致。這些佛塔始建於宋代,後被毀壞,現在我們在天童寺所看到的七佛塔均為重建。

天王殿(1870)

天王殿是天童寺中軸線上的第一座殿堂,前面為萬工池。現在的天王殿前新建了一個照壁, 為民國時天王殿失火後,當時的住持圓瑛大師修建的。

天王殿(1880)

十年之後看天王殿,基本上沒有變化。歷史上天童寺屢遭損毀,但十年光陰在千年的歷史中顯得微不足道。但和現在比起來差別很大,主體建築經過修繕,變得金碧輝煌,殿前的石台階安裝了欄桿,台階之下還多了兩頭獅子。

佛殿(1880)

佛殿在天王殿之北,是天童寺中軸線上的第二座殿堂。一條寬闊的石板路通往台階之下。台階兩旁對稱種著兩棵古柏樹。

佛殿(1870)

拍攝較早的佛殿近景。與其他寺院不同,當時的天童寺沒有大雄寶殿,這座佛殿替代了它的位置,佛殿內同樣供奉著釋迦摩尼像。這座佛殿是 密雲圓悟禪師 於崇禎八年(1635年)重建而成,門上的「佛殿 」牌匾也是他親筆題寫,非常有特色。

寺廟內景(1880)

天童寺內最雄偉的建築是中軸線上的第三座殿堂——法堂,是方丈和尚演說佛法的場所。民國時期改建成兩層樓,上層收藏經書,取名「藏經樓」。藏經樓前的地面全部由石板鋪就,曬谷、 六月六曬藏經,也是天童十景之一「平台鋪月」。

鐘樓(1870)

鐘樓位於天童寺一角,造型小巧,牌匾上的「 鐘樓 」二字蒼勁有力,同為密雲祖師 的手書。鐘樓背後是一片樹木蔥蘢的山坡之地。

僧人(1870)

一位僧人依靠在佛殿前的寶鼎旁,腳下踩著一塊大石頭,他是誰?他想什麽?已經成了一個永久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