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盧比貶值創新低,6萬億資金撤離,印度難逃被美收割的命運

2024-05-30推薦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經濟的波動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最近,亞洲貨幣市場可謂是風雲變幻,而印度,這個被譽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似乎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煩。美聯儲的加息步伐,讓全球資本市場都感到了壓力,印度自然也不例外。貨幣貶值、資本外流、經濟數據的真實性受到質疑,這一系列問題讓印度的經濟前景變得撲朔迷離。那麽,印度的經濟到底出了什麽問題?讓我們一探究竟。

內外交困

美聯儲的持續加息,導致全球資本流向美元資產,尋求更高回報。這對印度這樣的發展中經濟體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資本流出使得盧比貶值,經濟更加不穩定。

自2022年3月以來,美聯儲為了應對國內通貨膨脹,累計加息525個基點,這一舉措直接推高了美元指數,使得全球資本紛紛流向美國尋求更高的回報。對於新興市場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印度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其貨幣盧比在這場資本流動中遭受重創,兌美元匯率一度跌破83,創下歷史新低。

外匯貶值導致印度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進一步推高了國內通脹水平。根據印度國家證券存管機構數據顯示,已有近七百二十億美元的外資撤離印度市場。

這一資本外流的現象,無疑對印度經濟構成了巨大的壓力。

其實,近些年,印度經濟增速的數碼看起來挺讓人振奮,GDP增長超過7%,這速度在全球範圍內也是數一數二的。

但別急著高興,這些數碼背後的真實情況可能並不像看上去那麽美。

此前,IMF就指出,印度的GDP數據和貿易逆差、工業產出增長、通貨膨脹這些宏觀經濟指標不太對得上號,暗示著這些光鮮的數碼可能有點水分。

經濟學家們也沒閑著,他們紛紛表示,印度的經濟數據可能被誇大了,實際情況可能並不那麽樂觀。比如,印度政府的高級經濟顧問阿爾溫德·蘇布拉瑪尼安就公開表示,他對這些GDP數據感到困惑,認為這些數據不符合邏輯。

而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GDP的增長而有太大改善。根據印度儲備銀行釋出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家庭金融儲蓄不斷減少,而負債比率則在逐年攀升。自2018至2023年間,盡管近九成的勞動者平均收入有所增長(增長了2.2%),但實際上透過通脹調整後,他們的真實收入每年都在減少約3%。醫療和教育的通脹率更是高達12%和11%~12%,這無疑加重了民眾的生活負擔。

在社交媒體上,印度民眾對經濟形勢的不滿和無奈情緒非常明顯。他們抱怨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增加,對未來經濟前景感到擔憂,希望政府能夠采取措施來緩解這場危機。

底層問題不容忽視

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背後,隱藏著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

咱們先聊聊印度的經濟結構。

服務業確實給印度GDP貢獻了不少,占了56%,但問題是,這並沒有帶來多少工作機會。也就是說,服務業雖然發展得快,但創造的就業機會遠遠跟不上經濟增長的步伐。這就好比是,經濟增長的蛋糕雖然越做越大,但真正能分到蛋糕的人卻寥寥無幾。

還有印度的工業。印度的工業發展一直不太給力,尤其是制造業。【金融時報】就指出,印度的制造業增長速度拖了全球的後腿,這就意味著,印度在創造高質素工作方面的能力有限。

2014年,印度政府想了個辦法,推出了「印度制造」計劃,希望吸引外國投資,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印度斯坦時報】報道說,雖然這個計劃吸引了一些外國企業,但整體效果並不明顯。很多企業在印度的投資並沒有帶來預期的就業增長。原因之一是,這些企業在印度的生產活動大多是資本密集型的,而不是勞動密集型的。

此外,印度政府還加強了對外國企業的監管,這讓一些外國企業覺得在印度做生意越來越難。【華爾街日報】就報道說,有些跨國公司因為擔心印度的政策不確定性和復雜的監管環境,選擇撤資或減少在印度的投資。

而且印度的基礎設施也是個大問題。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印度的基礎設施質素在全球排名中並不高,這對工業生產效率和物流成本造成了影響。

再來說說印度的腐敗問題。

腐敗在印度已經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教育到醫療,從創業到日常辦事,似乎都離不開「打點」或者「用錢解決」。這種現象被稱為「事在人為」,意味著很多事情的成敗往往取決於你願意支付多少「額外費用」。

在教育領域,家長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常常不得不支付額外的「贊助費」或「捐贈」。在醫療行業,患者為了得到及時的治療或更好的醫療服務,也常常需要支付賄賂。在商業領域,企業家為了快速獲得必要的特許證和批準,也常常需要支付「加速費」。

根據透明國際組織2020年的報告,印度在清廉指數上的排名並不樂觀,顯示了腐敗問題的嚴重性。

這種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不僅讓普通民眾感到沮喪和無力,也讓外國投資者望而卻步。有媒體曾報道,腐敗增加了在印度經商的風險和成本,使得許多潛在的投資專案無法實作。此外,腐敗還導致了合法合規開公司的成本增加,因為企業需要支付額外的費用來應對可能的索賄和賄賂要求。

為了解決腐敗問題,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動反腐敗立法、加強監管和提高透明度。然而,根除腐敗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印度的崛起還要很長時間

印度表面經濟增速的熱,也讓西方媒體開始吹捧印度即將崛起,甚至要趕超中國。

那印度真的要崛起了麽?並非如此。

首先,西方媒體對印度的吹捧,往往帶有政治和戰略的色彩。他們把印度看作是牽制中國的一個棋子,但並不真心希望印度成為第二個中國。印度雖然和西方關系不錯,但作為一個後發國家,外力的幫助有限,主要還得靠自己。

雖然在IMF的報告預測中,未來5年全球經濟增長的75%將集中在20個國家,其中印度將貢獻顯著。但這個預測並沒有考慮到印度內部的復雜性。印度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政治生態復雜,中央政府的向心力相對較弱,這些都是印度發展的挑戰。

而且印度國內對其經濟的看法也有獨特的見解。「火熱」的經濟增速雖然讓莫迪有了連任的底氣,但是對於一些還是比較「清醒」的人來說,他們並不輕易買單,甚至覺得自己的國家很善於玩數碼遊戲,比如GDP、就業指數、貧窮指數、消費指數,而且這些數據還是與執政黨掛鉤的,如果根據經濟數據斷言經濟良好,那麽他們則是支持執政的人民黨,反之則相反。

且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印度在經濟增長上有不錯表現,卻並未體現在社會公平層面。最富裕的1%人群掌控了全國超過40%的財富,導致了貧富差距的顯著拉開。同時,印度在基建、教育和社會治理等方面仍存有許多待完善之處。

對於莫迪的大選來說,經濟數據的好轉無疑是個好訊息。但能否連任,還要看選民是否買賬。印度國民大會黨議員就指出,大型私營企業的壟斷,讓窮人的生活更加艱難。而且,印度的經濟增長,受益的主要是少部份群體,普通選民的生活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總的來說,印度的崛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西方媒體的吹捧,不能全信。莫迪能否連任,還要看能否解決經濟增長背後的社會問題。印度的崛起,需要的不僅是GDP的增長,更需要社會的公平、基礎設施的完善、教育的提升,以及真正的民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