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現在為什麽過年越來越沒年味了?主要是這四個原因,不得不面對

2024-03-02推薦

年沒年味?2024年是甲辰龍年,今年的春節雖然循序放鞭炮了,但這期間還是有人感嘆年味變淡了。

實際上不只是今年, 近幾年人們都會在網上吐槽,說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

前些年人們雖然普遍沒有現在有錢,日子也沒有現在好,但是那時候親戚之間好像特別親,過年的時候也有趣。

往往辛苦了一年的人們最期盼的就是過年。 最想見到的就是老家的親戚、朋友,最想吃的就是家人親手做的年夜飯。

哪怕沒有現在那麽琳瑯滿目的各色特殊食材,哪怕只有簡簡單單的水餃、年糕,人們也覺得幸福感爆棚。

反觀現在人們的腰包鼓了,見過、吃過的美食多了,但是過年卻成了年輕人想要避開的節日。

拜年則成了讓人厭煩的社交場合。為什麽生活好了,年味卻淡了?這四個原因將揭開年味變淡的秘密。

一、距離近了,關系遠了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 ,也是忙碌了一年的人們與家人團聚的日子。

為了能夠好好的犒勞一下辛苦了一年的自己和家人,在過年之前,人們會備上豐厚的年貨。

還會跨越好幾個省份,回到老家,回到那個讓自己覺得溫暖的「港灣」。近些年雖然公共交通有了長足的進步,飛機、高鐵和火車完全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的出行需求。

但是在春運的面前,卻是有點不夠用的。為了能在大年三十之前趕回家,人們甚至會采取自駕的方式回家。

可以說是為了回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但是近兩年人們回鄉的熱情卻在逐漸消退。 有一些打工人選擇不回老家,或者是兩、三年回一次老家。

還有的即使是回家過年了,也覺得非常無趣,甚至會和父母、親戚在過年的時候發生爭吵。

別說感受過年的溫馨和幸福了,就是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說說話、吃個飯都成了奢望了。這是為什麽呢?

第一個原因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近了,但是關系變遠了。

現代科技發展的太快了,生活節奏也太快了。如果有情人相隔兩地,那麽想要互訴衷腸不再像古時候一樣得飛鴿傳書了。

而是只需要開啟手機的聊天軟件, 一鍵開啟影片聊天,日思夜想的臉就會出現在面前。

再比如說想家了,想父母了,也可以打電話、發語音、開影片。

即使是和家人、朋友隔著太平洋,也是可以常常透過網絡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近況的。

這麽一來,想要表達思念不一定非得和親人、朋友面對面的交談。透過網絡進行線上的互動和交流既方便又快捷。

就是想面對面的和家人見個面,也不一定非要趕在春節見。

春節的時候本身就有大批的在外務工人員返鄉,不論是什麽交通工具人都挺多的。

飛機、高鐵、火車的票基本上是秒空,就算想自己開車回家高速公路上的車也多。

自駕回家也不是特別安全,要是碰見下雪或者是下凍雨的話,就麻煩了,搞不好要被困在半路上。

所以很多年輕人開始錯峰回家了。平時人少,不管是動車還是高鐵都更好買票,出行體驗更好,不用搶來搶去、擠來擠去的。

出門在外的孩子不回家,春節的年味自然就淡了。

二、問的多了,關系淡了

還有的人是被催婚、催生煩的壓根不想回家。

別說是過年了,就是單位突然放了二十天假,他們也寧肯待在出租屋裏無所事事,而不是回到家裏聽七大姑、八大姨聊閑嗑。

上學的問成績,上班的問薪金;未婚的問物件,已婚的問孩子。

沒孩子的問什麽時候生孩子,有了一胎的問什麽時候生二胎;孩子上學了還得問孩子的成績。

無死角的形成「死亡」問題的閉環,人 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隨著這些問題被越問越近的,而是被越問越遠的。

本來好好的關系,也能被問淡了。年味為什麽減少?這也是原因之一。

三、美食多了,念想少了

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人們是很盼望過年的。

雖然那時候條件不好,沒什麽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 但是在過年的時候能夠吃上平時想吃卻吃不到的美食。

那時候窮是真窮,一年到頭能吃到的好東西是有限的。北方的小夥伴們可能更能體會到那句「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

現在一提過年吃餃子,人們都不覺得有什麽新鮮的了,甚至覺得總吃餃子都要吃吐了。

還有人幹脆在網上發問:「餃子到底有什麽好吃的?」

可是在之前物資匱乏的時候,餃子費面、費油、費肉、費時間,可以說是只有逢年過節才能享用到的美味佳肴,人們當然愛吃的不得了了。

但是現在好吃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只要你想吃,甚至都不需要你自己費勁吧啦的忙活,而是只需要門口超市買一袋就行了。

要是連門都不想出,還有更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動動手指、點個外賣。

啥時候想吃餃子,啥時候就能吃。

誰還非得在過年才吃上這麽一頓嗎?現在要是說自己特別愛吃餃子,估計都得有人反駁他:「你就是沒吃過什麽好的!」

中國人本就愛吃,還愛研究吃的、琢磨怎麽做食材才好吃。所以,有錢以後,人們更愛吃好吃的了。

什麽海參、大閘蟹、帝王蟹,魚子醬、鵝肝醬、佛跳墻……

秉持著什麽貴吃什麽,什麽新奇吃什麽的理念,年夜飯的花樣越來越多了。

菜式新穎,食材也花樣翻新。但是,這種變化也是出現在平時的餐桌上的。

說白了,人們平時也吃雞鴨魚肉,也吃火鍋燒烤,也吃海鮮、西餐。這樣一來,年夜飯也就不再讓人念念不忘了。念想少了,年味自然也就少了。

四、觀念進步了,習俗變少了

春節是中國得傳統節日,年味往往也體現在那些傳統習俗上。 比如,很多人對於過年最深的印象是大年三十早上和家人貼春聯。

也有人的印象是穿新衣、拜新年。還有的人記得的是放鞭炮、吃年夜飯。這些習俗在一起,成了人們對春節、過年的記憶。

但是現在的人們觀念都進步了,一些和傳統、神鬼相關的習俗都被丟在一旁了,也就導致年味變淡了。

比如今年福建的遊神活動全網熱議,既讓更多人的了解了這項民俗,又增加了節日氛圍,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但是偏偏就會有一些人跳出來說這個舉動是封建迷信,也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在裝神弄鬼。

把對於新年的美好期許和封建迷信拽到一起,硬生生給人們頭上澆涼水。

東北地區過年的時候有個習俗是供家譜,也是一種祭拜先人、以求來年更好的儀式。

為了準備供桌上的食物,往往要提前一個星期就開始忙碌。

要起鍋燒油,炸香甜可口的面魚和套圈。也要準備一把粉條,炸成金黃酥脆的發財樹,還要用被紅紙泡過的水浸透的粉絲進行裝飾。

像是專門鹵好的肉,蒸好的棗饅頭就更是得好好擺在供桌上了。

香燭和酒也要備好。只等年三十的晚上,放完炮,就把先人迎回家中過個豐盛的年。

但是供家譜的主力軍往往是家裏爺爺奶奶輩的,他們的年紀越來越大了,沒辦法像之前一樣用上幾天的時間準備供桌了。

而年輕人又是受過現代教育的,他們不信這些鬼神之說,所以也不會特意學習如何籌備供桌。

這就導致這項充滿年味的習俗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了。

還有的習俗,比如放鞭炮也被人為取消了。在大城市,燃放煙花爆竹確實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煩惱。

鞭炮爆炸後的紅色碎屑會增加環衛工人的工作量。不規範的放炮,甚至會導致人們受傷。

炮竹爆炸時還會釋放出刺鼻的氣味,有可能加劇空氣汙染。從這個角度上看,不放炮也好。 但是年味也在不知不覺間淡了。

結語

年味變淡似乎是必然的,畢竟人會長大,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會發生變化。

很多人認為小時候年味更濃,可能也有懷念童年時光的因素在。

人們最難忘的是,是回不去的舊時光。光陰裏有最無憂無慮的自己,也有自己最割舍不下的親人、朋友、愛人。

當今時代是快節奏的時代,觀念、生活方式時時都在發生變化。但是回憶裏的春節確是永遠不會褪色的,它甚至還會在特定的時候熠熠閃光。

當然了人們認為年味淡了,可能還有春節聯歡晚會變無聊了的原因在。

畢竟春晚已經成了春節的象征之一了,但是近幾年的春晚不太給力。

希望春晚節目組能努努力,爭取排出、演出更有趣的語言類節目,讓人們能像之前期待趙本山一樣,期待新的小品王、相聲王,讓春節充滿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