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中德領導人連談3小時,中方要讓朔爾茨知道,默克爾是個好榜樣

2024-04-17推薦

朔爾茨在北京,順利見到了中方領導人。時隔兩年再次見面,其中的一些變與不變,值得我們去關註。而且中德關系的風向,一定程度上對中歐關系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所以中方對此還是很重視的。

會談從上午十點左右開始,一直談到下午,在正式會面結束後,雙方散步並共進午餐,就廣泛議題繼續開展深入交流,前前後後可能談了3個多小時。

回顧朔爾茨當初來中國,我們能看出很明顯的區別。當時是他當上德國總理後首次訪華,也是正值中德建交五十周年,不過那一次朔爾茨沒能停留多久,只待了大概11個小時就離開了。

這次時隔兩年再來,一待就是3天,也是朔爾茨當上總理以來,外訪時間最長的一次。

而且行程很有講究,先去重慶再跑上海,最後專機在晚上落地北京。這三天安排得很緊湊,如果跟去年的訪華行程對比起來看,頗有些「一回生二回熟」的意味。

朔爾茨之所以先去重慶和上海,主要是對中德經貿合作的情況進行調研,這樣在與中方領導人對話時,也能更有準備,做到言之有物。

【朔爾茨上次在中國停留了不到半天,這次是一回生二回熟】

兩年前,中方領導人就對朔爾茨說,中德關系之所以有今天的高水平,離不開中德幾代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政治魄力,要想中德關系的方向不走偏,行得穩,也有幾個大的原則要遵守,那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交流互鑒、合作共贏。

在兩年後再次對話,我方表態中,也繼續突出了這幾個原則。另外也有了新的說法,著重指出,中德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所以鞏固和發展中德關系的意義,已經超越了雙邊關系的範疇,所以要從長遠和戰略角度,去看待和發展兩國關系。

朔爾茨的幾個前任也都是這麽做的,像是默克爾和施密特。他們的務實態度,為中德關系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前的成功經驗,值得朔爾茨繼續借鑒。

更何況在當上總理前,朔爾茨主政的漢堡港,就走在中德經貿的第一線。兩年過去,對於中方的說法,朔爾茨應該會有更多的體會。

【朔爾茨先是去重慶和上海了解中德合作情況】

當初我們還參照過施密特說過的一句話,「政治家應當以寧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以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區別」。

如今兩年時間過去,中德關系中哪些不能變,哪些需要勇氣去改進,隨著兩國在外交層面進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溝通,相信朔爾茨已經有了更多的判斷。

所以朔爾茨上次來,說願意與中方增進了解和互信;而現在則開始講,要加強溝通和協調,意味著中德互信已經來到了一定水平,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對話。

同時朔爾茨也承諾,德國作為歐盟重要成員,願意為促進中歐關系良好發展發揮積極作用。而他上次的表態就有所保留,只說願意發揮應有作用。

【朔爾茨參觀在華德企】

這些措辭上的變與不變,與中德關系內外環境的變化有深刻的聯系。一方面,德國經濟狀況不算特別樂觀,在歐盟「三重定位」的影響下,對華政策不斷搖擺,「去風險化」論調十分盛行,德國也受到了一定影響。

而且朔爾茨是跟其他黨派聯合執政,哪怕他在中德關系中態度務實,在外交方面,也要受到綠黨的掣肘。

但隨著時間推移,中德經貿發揮了應有的壓艙石作用,歐盟和綠黨的阻力盡管仍然存在,但已經不構成主要障礙。

朔爾茨這次來中國,很多話題都能跟中方敞開了談,表達德國會繼續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不用過多地顧慮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

德國也算看清楚了,中德經貿無可取代,不是隨便一個國家,都能連續八年保持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歐盟一直在炒作的「去風險化」,並不符合德國的利益。

【默克爾之後,輪到朔爾茨「挑大梁」】

僅在過去一年,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額就高達2500億歐元,很多指標也維持穩定增長,沒有受到歐盟那邊「去風險化」的幹擾。

而對德國工業來講,中國市場尤其重要。要不然朔爾茨也不會對中方講,他存取重慶和上海期間,對中德合作情況「留下了深刻印象」。

歸根結底,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對德國而言,一個問題是繞不過去的,究竟是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優先,還是歐盟那個別扭的「三重定位」優先。

對於前者,中德有不小的共識;但後者就未必了,「夥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的三重定位,也許歐盟自認為是外交政策靈活性的體現,但站在中國的立場上,這三重定位不倫不類,自相矛盾,只會給合作設定阻礙。

德國也應該意識到這「三重定位」暗含的地緣政治陷阱,不能亦步亦趨,而是要在歐盟內部發揮引領作用。而是中國對德國的期望,也是德國在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中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