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遇上「悟空」,陜北說書有了新表達

2024-09-28推薦

當陜北說書邂逅「悟空」,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隨著國產3A遊戲大作【黑神話:悟空】被玩家們深度體驗,遊戲中隱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細節也被逐一揭開。除了對山西的古建築和塑像的高度還原,遊戲還巧妙將陜北說書融入遊戲配樂,透過巧妙結合成為網友口中的「中式Rap」,向世界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新魅力。

陜北說書是流行於陜西省北部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它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經過長期實踐,陜北說書後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遊的曲調,逐步形成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民間藝人們在唱詞中大量參照陜北民歌、陜北秧歌劇、陜北碗碗腔,甚至蒲劇、晉劇、京劇的曲調,可以說是熔各種唱腔於一爐,加以冶煉,形成的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

陜北說唱活動較早記載則見於清道光年間的【榆林府誌】。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榆林堡同知譚吉璁的同僚陳文道在譚府聽書後贊道:「劉第說傳奇,頗靡靡可聽,聞江南有柳敬亭者,以此伎遨遊王公間。劉第即不能及其萬一,而韶音飛暢,殊有風情。無佛稱尊,不及江南之敬亭乎?」此後,陜北說書內容逐漸豐富,在形式上也有了重大改進,其演唱風格更加貼近本土特色,內容上集中表現本土文化,語言上則完全采用陜北方言。到了清末,陜北說書已開始普遍流行。

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陜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發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陜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作為流傳兩千余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陜北說書也被稱為黃土高原上的「即興說唱」。

陜北說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接地氣」和「人情味」,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陜北人民生活的一部份,承載著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與文化。說書人用他們的智慧和口才,將一個個故事講得活靈活現,讓聽眾在歡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諦。而當陜北說書被結合在遊戲【黑神話:悟空】中,「黃風嶺,八百裏,曾是關外富饒地……」懷抱三弦、腿綁甩板的無頭僧角色,「蒼涼」的陜北說書,令全球的「天命人」玩家印象深刻。

據了解,【黑神話:悟空】將遊戲關卡的所有引導都換成陜北說書,並將其融入遊戲配樂,還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行演繹。他們發現,遊戲上線後不僅中國玩家很喜歡,許多海外玩家在聽到這些音樂時,也跟著節奏舞動,認為這是一種「中式Rap」,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喜愛。

國產遊戲巧妙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助力陜北說書「火了」,黃土高原的千年古韻在世界發出回響,水陸庵、漢中熱面皮等陜西的風土人情如同一幅古老的卷軸,緩緩展開在國際舞台上,這背後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的自信和創新精神。同時,遊戲【黑神話:悟空】無疑也是用數碼技術助力了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創新,使遊戲不僅成為一款火爆全球的國產3A大作,更成為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生動案例,這也為AI、遊戲科技等新興技術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與輸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