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嚴重威脅中國居民健康的一類疾病。從過去的談癌色變,到如今科學理性認識及治療癌癥,上海防癌治癌的一份「成績單」讓人欣喜。上海市衛健委最新數據顯示,該市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提升至40%,癌癥5年生存率達到58%,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並呈穩步上升趨勢。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多元化,癌癥的負擔持續加重,特別是在已跨入深度老齡化的上海,相關問題更加突出。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改善患者生存狀況也愈發普遍。
大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85%
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新發癌癥病例8.5萬例,發病率為576/10萬,發病前三位的癌癥依次是肺癌、大腸癌和甲狀腺癌。2020年,全市有3.86萬人因癌癥死亡,死亡率為262/10萬,癌癥仍是該市居民的第二位死因。
上海市衛健委提醒,早期發現癌癥、早期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很多癌癥往往在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甚至沒有癥狀。因此,對適宜的癌癥進行篩查,是預防和早期發現癌癥的最重要途徑。
上海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已經連續40余年實施腫瘤登記監測,持續加強癌癥篩查適宜技術研究和推廣,常態化開展常見癌癥篩查。
以大腸癌篩查為例,2013年,上海啟動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至今已累計篩查589萬人次,發現癌前期病變患者9萬余人,大腸癌患者約2.5萬人,診斷時早期比例達46%,高出未參加篩查患者30個百分點。
透過社區篩查檢出的大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了85%,較同年全市50歲以上大腸癌患者生存率高出21個百分點,大幅延長了大腸癌患者生存期。
今年,上海還計劃繼續向50萬居民提供免費的大腸癌篩查服務,推動早日實作「50歲以上人人參加一次大腸癌篩查」的目標。
做好癌癥風險評估
上海市衛健委提醒,癌癥風險評估可以辨識常見癌癥個體風險。對高風險人群進行規範篩查,是癌癥防治的重要策略。
癌癥風險評估也有利於減少被動吸煙、幽門螺桿菌感染、乙肝病毒感染,以及不良飲食習慣等具有家庭聚集性的危險因素,提高運動健身、定期體檢、接種疫苗等保健行為的參與度,提升整個家庭的健康水平。
對於一些市民普遍關註的癌癥種類,市衛健委也作出相關提醒:宮頸癌曾是女性第一大癌癥,近年來,雖然已經下降到女性癌譜發病的第9位和死亡的第12位元,但是在中青年女性中仍呈增長趨勢,接種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是有效的預防手段之一。胃癌居發病癌譜的第5位,死亡居第3位。
吸煙、飲酒、幽門螺桿菌感染、高鹽飲食和胃癌家族史,是主要的高風險因素。肝癌居發病癌譜的第7位,呈持續下降趨勢,但致死性仍較高,死亡居第4位元。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史和肝癌家族史是主要的高風險因素。乙肝表面抗原檢測、血清甲胎蛋白檢測和腹部超聲檢查是推薦的篩查方法。
上海社區癌癥篩查擴充套件到7種
肺癌在發病和死亡癌譜中均占首位,如何讓更多市民關註自身的肺部健康?
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鐘華在科普活動中介紹,「CT檢測發現的早期肺癌增加,反映了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對肺癌篩查的重視,更有助於肺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她建議,對於高風險人群,例如,長期吸煙者、家族中有肺癌病史者或職業暴露者,定期CT檢測是必要的,「而最重要的是,應註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煙、避免吸入有害物質、保持健康飲食和運動習慣。」
記者了解到,依托上海市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將啟動多種常見癌癥綜合風險評估和篩查管理,社區癌癥篩查擴充套件到肺癌、大腸癌、食道癌、胃癌、肝癌、乳癌和宮頸癌等7種,並透過資訊化手段支持居民自助開展癌癥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