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這不是段子,蘇聯贏得魏國戰爭的兩大關鍵,烏克蘭部隊和美國援助

2024-08-28推薦

老周

摘要:最近烏克蘭軍隊攻入俄羅斯境內,眼看俄軍難以擊退烏軍,網上出現了一個段子,普京向史太林請教當年蘇聯是如何贏得衛國戰爭的,史太林回答:調我們精銳的烏克部隊,向美國要武器。不過這可不是段子,烏克蘭方面軍和美國援助正是蘇聯贏得衛國戰爭的兩大最重要的原因。

最近烏克蘭軍隊攻入俄羅斯境內,眼看俄軍難以擊退烏軍,網上出現了一個段子,普京向史太林請教當年蘇聯是如何贏得衛國戰爭的,史太林回答:調我們精銳的烏克部隊,向美國要武器。不過這可不是段子,烏克蘭方面軍和美國援助正是蘇聯贏得衛國戰爭的兩大最重要的原因。

先來說說驍勇善戰的烏克蘭部隊。一說驍勇善戰,必然就會聯想到哥薩克。「哥薩克」一詞來自突厥語,意思是自由、勇敢的人。這就非常明確提到了哥薩克的兩大最顯著特點,一是崇尚自由,二是彪悍勇猛。哥薩克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有著共同價值觀和文化觀念的社群,從血緣上講,屬於斯拉夫民族。公元15、16世紀,一些不堪忍受沙俄和貴族殘酷壓榨的平民、農奴,在東歐大草原的頓河、第聶伯河流域聚居,靠劫掠過往商賈和村鎮為生,後來沙俄發現這些人十分彪悍善戰,因此開始用官爵、土地、金錢等收買、招安哥薩克,讓他們成為沙俄對外擴張的急先鋒。

莫斯科大公國從最初43萬平方公裏的小國,最終開疆拓土,鼎盛時期疆域面積達到2000萬平方公裏,哥薩克在這個擴張過程中可謂居功甚偉。在很多時候,人們都會把哥薩克視為沙俄的代表。哥薩克騎兵的戰力之強悍,舉世聞名。就連拿破侖都說,我如果有一支哥薩克騎兵,就一定可以征服全世界。

哥薩克主要生活區域就在今天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西部,最核心地區就是烏克蘭的扎波羅熱。哥薩克對內實行民主,透過選舉產生的首領被稱為「蓋特曼」,而這個選舉首領的大會就叫「拉達」,今天烏克蘭的議會就叫「最高拉達」,可見烏克蘭和哥薩克的淵源之深了。

如果說俄羅斯是戰鬥民族,那麽戰鬥的靈魂就是哥薩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烏克蘭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最初烏克蘭由於1930年代的大饑荒,「歐洲糧倉」的烏克蘭竟然非正常死亡數百萬人,所以對於蘇聯是極為不滿的。當德軍進入烏克蘭時,烏克蘭人是持歡迎態度的。但德國將同為斯拉夫人的烏克蘭人也視為劣等民族,采取了相當強硬的高壓政策,最終激起了烏克蘭人的敵意,不但在烏克蘭德軍占領區出現了總數達十多萬人的遊擊隊,還有上百萬人參加了蘇聯紅軍,蘇軍成立了四個烏克蘭方面軍,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

烏克蘭第一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由沃羅涅日方面軍改稱而來,巔峰時下轄9個集團軍和1個空軍集團軍,5個坦克軍、2個機械化軍,72個步兵師,總兵力90萬人。歷任司令員瓦圖京大將、朱可夫元帥、科涅夫元帥。參加了基輔進攻戰役、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戰役、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戰役、利維夫—桑多梅日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上西裏西亞戰役、布拉格戰役和柏林戰役。1945年6月10日,烏克蘭第一方面軍被撤銷,方面軍司令部機關改編為中央軍隊集群司令部。

如果對二戰蘇德戰場上庫爾斯克戰役有興趣,推薦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庫爾斯克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坦克戰】,由著名二戰研究學者周明編著,全景式介紹了庫爾斯克戰役的背景、經過、結局和影響。各大網購平台、新華書店以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知兵堂書店官網都可以購買。同時本書的音訊,也已經在喜馬拉雅平台上釋出,歡迎收聽。

烏克蘭第二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由草原方面軍改稱而來,巔峰時下轄8個集團軍和1個空軍集團軍,後期還指揮2個羅馬尼亞集團軍,2個擔克軍,1個機械化軍,63個步兵師,總兵力80萬人。歷任司令員科涅夫大將(後晉升元帥)、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後晉升元帥)。參加了第聶伯河右岸登陸戰役、基洛夫格勒戰役、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戰役、烏曼—博托沙尼戰役、布達佩斯戰役、維也納戰役、布拉格戰役。1945年6月10日,烏克蘭第二方面軍被撤銷,方面軍司令部機關改編為敖德薩軍區。

烏克蘭第三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由西南方面軍改稱而來。巔峰時下轄4個集團軍和1個空軍集團軍,2個坦克軍,1個機械化軍,37個步兵師,總兵力40萬人。歷任司令員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後晉升元帥)、托爾布欣大將(後晉升元帥)。參加了第聶伯河會戰、右岸烏克蘭戰役、別列茲涅戈瓦托耶—斯尼基廖夫卡戰役、敖德薩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進攻戰役、貝爾格萊德戰役、布達佩斯戰役、巴拉頓湖戰役、維也納戰役。1945年6月15日,烏克蘭第三方面軍被撤銷,方面軍司令部機關改編為南方集群司令部機關。

烏克蘭第四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由南方面軍改稱而來。巔峰時下轄6個集團軍和1個空軍集團軍,2個坦克軍,1個機械化軍,49個步兵師,總兵力60萬人。歷任司令員托爾布欣大將、彼得羅夫上將(後晉升大將)、葉廖緬科大將。參加了梅利托波爾戰役、尼科波爾—克里沃羅格戰役、克里木戰役、東喀爾巴阡戰役、西喀爾巴阡戰役、摩拉瓦俄斯特拉發進攻戰役、布拉格戰役。1945年7月,烏克蘭第四方面軍被撤銷,方面軍司令部機關改為喀爾巴阡軍區。

從這四個方面軍的司令員、參加過的戰役就知道在衛國戰爭期間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接著來說說美國援助,一說到這個話題,就會有人認為美國在二戰中,大發戰爭財,直到珍珠港事變才參戰,也是來摘桃子的,所以在戰爭中賺得盆滿缽滿。其實,這種看法是長期歪曲宣傳的錯誤認知。

1937年7月中旬,盧溝橋事變一個星期之後,美國就向中國提供了一筆5000萬美元的貸款(特別需要指出,這筆貸款的擔保只有中國存放在美國的價值2800萬美元的白銀),這是全面抗戰爆發之後中國收到的第一筆海外貸款。之後1938年11月2500萬美元「桐油貸款」,1940年4月2000萬美元「華錫借款」,1940年10月2500萬美元「鎢砂借款」……在珍珠港事變之前,美國向中國提供的貸款本金總額高達2.4億美元。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第二天,也就是8月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就在國會特別會議上提出了修改【中立法】的提議,隨後國會經過激烈辯論,透過中立法修正案,取消原先的禁運條款,對武器裝備和戰略原料出口實行「現購自運」原則,也就是現金購買,自行負責運輸。表面上看,這對於參戰雙方都是公平的,實際上這是打著中立的幌子偏向了英國,因為英國海軍的實力遠遠勝過德國海軍,如果是自行運輸,德國海軍既無法保障自己購買的物資安全運回德國,也無力阻撓英國將從美國購買的物資運回英國,這一原則其實就是利用英國的海上優勢偏袒英國。

1940年8月,美國和英國達成【驅逐艦換基地】協定,美國向英國提供50艘老舊驅逐艦,英國則把巴哈馬群島、牙買加、安提瓜、聖盧西亞、特立尼達和英屬圭亞那等地的軍事基地租給美國使用99年,同時將紐芬蘭的阿根夏和百慕大島基地無償提供給美國使用。

到了1941年1月,看到英國海軍面對德國潛艇以「狼群戰術」展開的海上破交,疲於應付相當困難,美國提出由美國海軍來承擔部份大西洋海域的海上護航任務。僅僅一個月後的1941年2月,美國又宣布將護航海域從西經60度擴大到西經26度,並開始承擔從紐芬蘭的阿金夏至冰島海域護航。這樣一來,美國海軍幾乎承擔了整個大西洋海域一半以上的護航任務,原先的中立立場已經蕩然無存,實際上深深介入了戰爭。

從1939年底開始,英國一直以現金(黃金)來向美國購買武器和軍用物資,但到1941年底,戰爭的巨大消耗使得曾經顯赫一時的大英帝國也已經囊中羞澀,難以繼續以現金來購買美國的武器裝備。英國首相邱吉爾不得不寫信向羅斯福總統求援。為了避免「孤立主義」和【中立法】的阻礙,羅斯福最終提出了「租借」的設想。

1941年2月,美國國會透過了【租借法案】,3月11日經羅斯福簽署開始生效。根據這一法案,美國開始以「租借」的名義免費(少量有償)向英國、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提供武裝裝備和其他物資。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之後,美國立即表示【租借法案】同樣適用於蘇聯。

1941年10月,莫斯科保衛戰前夕,美國援助的第一批武器295架戰鬥機和900輛坦克就已經運抵蘇聯。之後美國援助的武器、重要器材、戰略原料就源源不斷運抵蘇聯。

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援助蘇聯的物資包括:

飛機:18865架(其中美國提供15481架飛機,英國提供3384架,約為蘇聯戰時總產量的30%)

坦克裝甲車:22800輛

運輸車輛:501660輛(是蘇聯戰時總產量的1.5倍)

摩托車:35170輛(是蘇聯戰時總產量的1.2倍)

鐵路機車:13041台(是蘇聯戰時總產量的2.4倍)

高射炮:7944門

火炮:8218門

機槍:131633挺

衝鋒槍:108293支

艦艇:672艘

無煙火藥:130713噸

炸藥:132237噸

鋼材:2589766噸

石油:2622357噸

航空汽油:2586000噸

化學品:631017噸

汽車輪胎:5606000個

橡膠:103500噸

銅:387600噸

鋁:328100噸(其中美國提供256400噸,英國提供35400噸,加拿大提供36300噸,是蘇聯戰時總產量的1.5倍)

電話線:95萬英裏

海底電纜:2100英裏

無線電台:5899台

雷達:348部

金屬切削機床:38100台

棉花:106893000噸

皮革制品:49869噸

軍靴:15417001雙

各類食品:4478000噸(其中肉罐頭732595噸,約為蘇聯戰時總產量的17%)

援助蘇聯的裝備和物資主要都來自美國,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從1941年10月到1945年9月,美國實際運抵蘇聯的物資總價值為102億美元,加上其他費用,共計109億美元(蘇聯統計為98億美元),約占美國向各同盟國援助總額的23%。

1940年代的100億美元,如果按照黃金購買力折算,大約相當於今天的8000億美元。四年8000億,平均每年2000億,而現在俄烏戰爭中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每年平均約650億美元,只有當年援助蘇聯的三分之一,如果美國給烏克蘭同樣的援助力度,俄羅斯會怎麽樣?

二戰結束後,美蘇就開始進行戰時租借法援助結算的談判,美國要求蘇聯償還26億美元,但蘇聯認為英國獲得的援助幾乎是蘇聯的一倍,卻只償還4.72億美元,因此拒絕了美國的要求。冷戰開始後,蘇聯同美國的關系日益惡化,有關援助償還結算的談判長期美國結果,直到1972年10月才達成協定,蘇聯同意在美國向蘇提供貿易最惠國待遇和出口貸款及擔保的條件下償還7.22億美元,但最終也沒有完全兌現。

在美國援助的物資中,武器還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是糧食和運輸車輛。戰爭開始三個月後德軍就占領了蘇聯最重要的產糧區烏克蘭,如果沒有美國援助的糧食,蘇聯紅軍肯定要餓著肚子打仗了。尤其是美國援助的25.6萬噸斯帕姆午餐肉,更是提供了蘇軍士兵必須的卡路裏和脂肪。

運輸車輛也是非常重要,這原本就是蘇軍的短板。沒有足夠的運輸車輛,一切作戰行動都無從談起。就連蘇軍最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最初就是用美國卡車作為底盤的,到戰爭後期才開始采用蘇聯卡車。

其次航空汽油的高辛烷值添加劑、金屬切削機床是蘇聯無法自行生產的,輪胎、鋁、橡膠、卡車、食品等物資,蘇聯雖能生產一部份,但數量遠遠不足,所以對於蘇聯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沒有沒貨的援助,必然對蘇聯維持戰爭會有極大的影響。

其他的武器、器材,雖然蘇聯也能夠生產,但是美國援助可以節約蘇聯的資源,還能節約寶貴的人力資源,幾十萬工人可以不用在工廠從事生產,而可以作為士兵奔赴前線。這些對於蘇聯的支援都是巨大的,無法估量的。

蘇軍的「戰神」朱可夫元帥在談到美國援助時說:「如果從經濟的角度出發,談論我們對戰爭的準備情況,不能隱瞞從盟國一方獲得援助這一因素……如果沒有美國人的火藥,我們就會處於很艱難的境地,我們不可能生產出戰爭所需的那麽多的彈藥。沒有美國人的卡車,我們就沒辦法去運輸我們的大炮,它們確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證了我們的前線運輸。戰爭各個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種鋼也是由美國提供的。」

今天,有些人最驕傲最津津樂道的就是蘇聯打敗了納橫掃歐洲的粹德國,但是如果沒有烏克蘭方面軍和美國援助,試問蘇聯還能打敗德國嗎?

而現在,驍勇善戰的烏克蘭部隊成了對手,美國的援助還是源源不斷,但卻是給烏克蘭的。那麽,請問,綜合實力要比當年蘇聯遜色不少的俄羅斯,有多大可能贏得這場戰爭?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網名光亭,長期從事軍事戰史研究,曾多次在鳳凰衛視、上海電視台擔任軍事欄目嘉賓。出版過二十多本軍事書籍,可在微店「知兵堂書店」、某寶網店「知兵堂書店」上咨詢購買。現在喜馬拉雅上有個人專欄「老周軍事」,制作軍事類音訊節目。在各大影片平台都開設「老周新觀察」影片號,解讀軍事熱點,敬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