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填補相關空白 這套叢書首次全面呈現「中國古鹽道」

2024-03-16旅遊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文化路線」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種新類別,也是該領域的一個熱詞。中國歷史悠久,擁有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大運河等眾多舉世聞名的文化路線,古鹽道也是其中重要一項。自1994年在西班牙馬德裏召開文化路線世界遺產專家會議之後,文化路線開始得到全世界的關註。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正式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首次擁有線性世界文化遺產。

近年來,文化路線得到更多的社會關註,「海上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高原絲綢之路」、古蜀道、萬裏茶道、茶馬古道、滇銅京運古道等的受重視和關註程度迅速提高,其中多項已經進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預備名單。在眾多文化路線中,作為運載跟生命攸關的鹽的中國古鹽道,顯得尤為特別:歷史更為悠久、存續時間更長、影響範圍更廣。

鹽和鹽業對歷史行程發展極其重要

催生諸多鹽業經典比如漢代【鹽鐵論】

作為百味之首,鹽對於人類歷史發展行程與社會的影響極大。「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都在運城鹽湖附近;自齊國首開「官山海」之舉,食鹽官營在中國存在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自宋至清,鹽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第二大來源。與鹽有關的歷史名人和文化遺產比比皆是,唐末,王仙芝販賣私鹽為生,黃巢出身鹽商世家;元末群雄中,張士誠幼年運鹽,長大販鹽,後率鹽民起義,而浙東方國珍世代以販鹽浮海為業;清末撚軍首領張樂行為「鹽趟主」……在【拍案驚奇】【醒世恒言】【石點頭】等明清小說當中,淮揚鹽商、鹽運使的形象更是屢見不鮮。在中國古代,鹽業經濟帶來的稅收占國家總體稅收的十之五六,鹽稅收入是國家賑災、水利建設、公共設施修建、軍餉和官員俸祿等開支的重要來源,因此現存的鹽業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且價值重大。

由於鹽和鹽業的十分重要性,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眾多的鹽業經典文獻,如漢代【鹽鐵論】、唐代【鹽鐵轉運圖】、宋代【鹽策】、明代【鹽政誌】、【清鹽法誌】、近代【中國鹽政史】等。與此同時,外國學者亦對中國鹽業歷史多有關註,如日本佐伯富著有【中國鹽政史】,日野勉著有【清國鹽政考】等。但相關鹽業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經濟、文化、地理等單學科領域,而從地理、經濟等多學科視角對鹽業聚落、建築展開綜合研究,則較為少見。

「中國古代鹽運聚落與建築研究叢書」

2024年3月,一套名為「中國古代鹽運聚落與建築研究叢書」由四川大學出版社推出,填補了相關空白。該叢書一共9冊:【兩淮古鹽道上的聚落與建築】【兩浙古鹽道上的聚落與建築】【山東古鹽道上的聚落與建築】【河東古鹽道上的聚落與建築】【長蘆古鹽道上的聚落與建築】【兩廣古鹽道上的聚落與建築】【福建古鹽道上的聚落與建築】【四川古鹽道上的聚落與建築】【雲南古鹽道上的聚落與建築】。

「中國古代鹽運聚落與建築研究叢書」

教授帶領團隊歷時近二十年走訪調研

厘清重要文化路線具體走向、豐富內涵等

該叢書是由華中科技大學趙逵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多次深入各地調研,堅持走訪鹽業聚落,測繪鹽業建築,歷時近二十年。他們詳細記錄了每個鹽區、每條運鹽路線的文化遺產現狀,繪制了數百張聚落和建築的精準測繪圖紙。其中既有縱向的歷史性研究,也有橫向的對比研究。叢書對【清鹽法誌】所載中國九大鹽區(兩淮鹽區、兩浙鹽區、山東鹽區、河東鹽區、長蘆鹽區、兩廣鹽區、福建鹽區、四川鹽區、雲南鹽區)內各鹽運古道的產生與發展歷史,沿線的聚落分布、空間形態和建築特征,現存文化遺產價值與保護情況等展開系統研究與分類比較,再基於食鹽運銷分區狀況,揭示各鹽區內聚落與建築受鹽運和鹽業經濟影響而呈現出的文化交融特征,總體上反映出鹽運活動在促進地域文化交流和建築文化傳播與發展上的重要作用。

據出版社介紹,該叢書開辟了中國鹽業文化遺產研究的全新領域,是中國首套全面展示「中國古鹽道」這條重要文化路線具體走向、豐富內涵和多學科研究價值的學術叢書,對於古鹽道的保護和申遺,對於古鹽道沿線相關聚落和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沿線地區合理開發古鹽道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隨著時代更替,很多古鹽道已經衰落,但承載著輝煌鹽文化的古鹽道上的鹽運聚落和建築,作為古鹽道最重要的標識和節點元素,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具有建築學、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藝術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研究價值,是一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穿越時間風雨的古鹽道,跨越不同的地理單元和山山水水,將不同地域的人民、族群透過食鹽等商品的運輸和交易聯系起來,促進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圖片由四川大學出版社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