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跟隨兩位道長徒步觀山,本是無意之行卻意外收獲不淺

2023-12-11旅遊

11月中旬,我住在崇州一處小廟,陽光明媚的一天,廟中兩位道長前往鄰縣大邑觀山,順便帶上了我。

在大邑花水灣有個村子名叫「伍田」,其貌不揚,其名不顯,但大邑古為「蜀之望縣」,山秀水美地靈人傑,多仙佛聖境古跡遺蹤,哪怕一個小小不起眼的伍田村,也是大有名堂。

伍田村

從花水灣進村,山深路繞,人煙寥寥,很意外地,我們所到之處,也是何道長口中所說的好地方,竟是一個墳園,它位於半山之上林地之間,園內有大小墳堆十幾座,有的隱藏在荒草雜木間只見碑角,有的則立於田間地頭,行人路過一覽無余。

何道長善堪輿,即民間所說的風水,透過她對此處地理形勢的勘查,認為這裏藏風聚氣,風水應該不錯。

檢視地勢

這點在園內個別墳碑上可窺見一斑,在眾多墳塋中,不乏距今上百余年的清代古墳,有的只剩下石碑,有的封土依然完整,辨別碑刻題記,墳主人或為官員、或為誥命,道光、光緒年間所立居多,其中一座年代最久的古墳,碑上題刻時間為嘉慶年間,主人為朝廷五品官員,碑文右下角的立碑人署名為墳主人曾孫,官至翰林。

墳墓,堪輿家稱之為陰宅,風水名著【黃帝宅經】開篇即言:「夫宅者,乃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墳墓、川崗並同。」古人認為,每個人的禍福、貧富、貴賤最終都取決於其住宅與祖父輩葬地風水的好壞,陽宅與陰宅的風水同等重要。

風水鼻祖郭璞的【葬書】曰:「葬者,乘生氣也……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而陰宅只有保持風水之氣才能使葬者存乎天地之間,從而使子孫後人受益、福澤綿遠。

墳園附近的土地廟

古人是最講究風水的,葬地必會選擇有利子孫後代的吉地,如今這些清朝古墳的後代,即便只蒙祖上余蔭,想必生活也不會差,依何道長推測,至少是富裕人家。

如果只是古墳,倒也不足為奇,最令人驚艷的,卻是墳園西面遙遙相望的山峰,那是一座與周圍群山完全不同、別具一格的奇峰,它群峰聳翠,峭拔嵯峨,綿延橫亙數十裏,山形遠看像一把鋸子上整齊排列的鋸齒,又像一面巨大的城墻佇立在山邊,而當地人根據它的形狀很形象的稱它為「鋸子山」或「鋸齒山」。

鋸子山

其實,早在我們從花水灣進山的路上就已遙見鋸子山一角,只是到了山腰之上才能看得更全面,但我們所處的位置是鋸子山的側面,仍不算最佳觀賞位置,如果從正面看鋸子山應該會更漂亮壯觀。

遠處的鋸子山

從地圖上看,鋸子山位於西嶺雪山與雅安蘆山縣大川鎮之間,從西嶺鎮往大川鎮方向,走橫山崗這條路或許會路過鋸子山,這一帶多崇山峻嶺原始秘境,但路途險惡,不知是否有小路通往鋸子山上呢?

想不到大邑竟還有如此奇秀之山,我想,能與之媲美的可能只有青城山的金鞭巖了。

為了搞清楚墳園結穴之山發脈處的形勢,何道長決定到山頂一探究竟,離開墳園徒步上山,行至2裏路,坡前突現一塊巨巖,一間小廟倚巖而建。

老君巖

細看匾額,上題「老君巖」,荒草枯葉覆頂,檐下垂藤,殿內神像粗陋,與梁柱雕花的漆色俱顯鮮艷,應該是今人所建。

老君巖

再行數十步,山回路轉處又是一座廟宇建築,卻氣質不凡,為重檐歇山頂木質結構的兩層樓閣,檐角飛翹,玲瓏古樸。

興福寺

對於突然出現的廟宇我們都很意外,近前端詳,殿內供有佛像三尊,上懸「大雄寶殿」牌匾。

興福寺大殿

廟中不見人,大殿一側有一塊縣級文保碑,上面刻著「興福寺遺址」。

興福寺文保碑

文保碑後,還佇立著一通近兩米高的豎碑,碑首和碑面邊緣雕飾祥雲、瑞草圖案,碑額陰刻 「報皇恩」三個大字,正文楷書,署名日期為清光緒二十一年,碑面顏色暗沈文字內容難辨,大概意思是興福寺曾衰廢傾頹,寺僧上報官府,因清朝歷代興崇佛法,光緒皇帝特下旨重建此寺。

清光緒年間石碑

想不到在這寒山村野間還有這樣一座享有過聖恩的寺廟,可惜僅剩古調猶存的清代大殿,也不知興福寺始建於何時,有何來歷和歷史,在地圖上甚至都找不到它的存在。

最後,細心的何道長在殿內的銅鐘上發現「蘭坪山」的刻字,原來這裏叫蘭坪山。

興福寺

殿內柱子上有兩幅對聯,或許是該寺最好的寫照:

「奇峰竹海自有騷人調雅韻,凈土蘭萍廣施法雨滌凡塵。」

「聖恩古剎妙諦頻傳大千界,興福金蓮禪風重新開機不二門。」

興福寺大殿

穿過興福寺背後一片幽深的竹林,我們在荒蕪的山地裏繼續尋路上山頂。

穿越竹林

何道長拄著不知從哪裏撿的棍子走在最前面,王道長則好似閑庭信步般背著手隨其後,何道長感嘆自己年輕時觀山從不畏路途險遠,如今上了年紀腳力是大不如從前了,但她愛好這門玄術,只要是為了堪輿爬山,她仍然幹勁十足。

古代的堪輿師在尋龍時,一定會登山實地考察,方能辨別龍脈的真假貴賤,他們不僅要有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能力,還考驗腳力,是真正的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有衛星地圖和無人機這些高科技的出現,堪輿師們就輕松得多。

我跟道長開玩笑,說她可能也需要一台無人機。

山裏的野果

再行兩裏路到了山頂,此處植被密集,隱約可見對面山中的一兩處農家。

山中人家

西面鋸子山的余脈下,一條蜿蜒的公路向溝裏延伸,難道是通往鋸子山的路?

山溝裏有一條蜿蜒的小路

東面層巒之上,群峰連綿起伏,溝壑間似有薄雪微覆,不知那是西嶺雪山還是雞冠山?

最遠處的是西嶺雪山還是雞冠山?

經過一番探尋,何道長終於搞清楚了墳園的來龍去脈,而於我而言,這只是一場無意之行,卻意外收獲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