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行走徽州184】古築:民國的中國地圖上,黟縣除了縣城就只有它

2024-08-09旅遊

【行走徽州184】古築:民國的中國地圖上,黟縣除了縣城就只有它

司馬狂/文

別看我自詡徽州通,但我這些年行走徽州的軌跡多數還是在歙縣境內。對於黟縣,我與常人一般,也就知道西遞、宏村、盧村、塔川,這些因為有景點而名聲在外的村子。之所以會走到古築,全賴杭州徽學會秘書長邵政先生,他夫人家在古築。邵夫人娘家姓朱,並非古築土著,其曾祖自潛山逃難至此。到如今,四代人繁衍生息,也漸漸紮下了根基。村口那油榨坊,便是邵總老丈人的產業。這油坊,追本溯源其實本是古築孫氏的祠堂,堂號「精義」,俗稱「億公廳」。新中國成立後,先改為生產隊的糧點,後改為油榨。

按照資料顯示,古築是中國傳統村落,可在朱家油坊附近,我能見到的多為新房。草草飲了茶水,邵總帶著我們往村子裏走去,才漸漸有了古村落的感覺,腳底下的路亦由水泥路變成了石板路。石板路兩旁,新宅老屋並存,看著都是民居,其中有一戶人家的門上,以毛筆書就「金竹山房」四字。可惜的是這門額題字既無款識,也沒有題字時間,唯一能夠知曉的唯有宅子如今的主人叫孫元希,是當地有名的醫生。只是不曉得,這孫大夫行醫究竟是自己進修來的,還是其祖上便是世代名醫了?

走著走著,這條名為「古築街」的老街,突然就有了變化,路更為寬敞了,石板路兩側不再是大門緊鎖的民宅,取而代之的是商鋪。這些商鋪,有新有舊。老式商鋪一層是木鋪板,樓下經營樓上住人。想當年天剛亮店鋪裏的學徒就忙著把一塊塊木鋪板卸下來,收拾停當準備開張。待到夜晚,又一塊塊安裝好,才能打烊。那時候的古築街,在整個黟縣都是赫赫有名的,兩裏多長的古築街,鱗次櫛比地分布著各式各樣的店鋪,周遭十裏八鄉的人們采辦生活所需都是來此,儼然是黟縣西南地區的商業中心。

如果說「古築街」是古築的商業中心的話,那「東邊街」和「西邊街」則是純正的居民區。穿行在古築的巷弄裏,見到由一棟舊宅改成的敬老院,門上也有石額,題著「富春名宗」。所謂富春名宗,其實就是指代的孫姓。要知道,孫姓歷史上最為出名的莫過於東吳孫權家族了,而孫權家便是富春人士。不過古築的孫姓並非自浙江富陽遷徙而來,他們的始遷祖叫孫本梓,他是從月塘坡移居而來,在到月塘坡之前,孫姓居黟縣縣城,一世祖名為孫師睦。孫師睦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人,原本世代住在廣陵,為了躲避同為孫姓的孫儒兵燹,舉家遷往黟縣。一直傳了九代人,到南宋時期,孫本梓才定居古築。有意思的是,孫本梓自號「古築先生」,到底是先有古築,才有古築先生,還是先有了古築先生,所以村子才叫古築,已經成為很難解開的歷史謎團。

古築在黟縣,絕對是數得上號的大村落,歷史上古築有「四門八關」的說法。這四門乃是孫姓衍脈的四個分支,分別是:尚古門(前門)、尚敘門(上門)、尚德門(下門)、尚義門(裏門)。而所謂的八關,則是包含孫姓在內的孫、程、李、汪、黃、何、畢、耿八大姓氏,他們先後定居在古築村內。如果繁多的姓氏和孫姓衍脈之廣都不足以讓你信服的話,那麽孫天健老人回憶自己小時候,也就是民國時期,親眼見到中國大地圖上,整個黟縣除了縣城,也就只標註了古築,是不是會讓你有更直觀的認可了呢?

行走的徽州村落越多,越發感受到行政區劃的變革,對於一些原本富庶無比的村落,影響就越大,古築就是如此。我在古築村中,瞧見了「西武影劇院」,那蘇氏建築風格,實在太有時代痕跡了。所謂的西武,是鄉鎮一級單位的名稱,最早是新中國剛成立時期的西武區,後來黟縣改設12個鄉鎮的時候,也有西武鄉的一席之地,西武鄉的鄉政府駐地一直就在古築。鄉鎮撤並後,西武鄉並入碧陽鎮,古築與不遠的黃村合並成立「古黃」行政村。鄉政府撤了,古築對於周邊村落的輻射力也就下降了,當初的繁華也就逐漸在城鎮化的浪潮中消失不見。

其實,身處黟縣的古築非常可惜,這可惜既是因為周遭的古村落太多,沒辦法凸顯出來。也是因為,原本的很多建築物,都在建國後的這幾十年中損壞了,否則哪怕就在西遞宏村邊上,古築也絲毫不落下風。雖然有些可惜,但古築村內還是有好些老宅子,值得外人去探究一番的。你且看那一片宅院,綿延而去,占地之廣,蔚為壯觀,這樣的人家,祖上定然非富即貴。門開八字,這個風格在古築的老宅中也是常見的,導遊們都在演繹著,門開八字必是官宦人家的故事,至於真假我也不知道了。

眼見著金烏西沈,我們只能匆匆往回趕,想要對古築的村史有深入了解,或許我得專程再走一遭。不過,我匆匆一瞥間,就明顯感受到了古築的房屋建築和歙縣的差異。旁的不說,就說那木扉吧,歙縣一般鮮有單獨用在大門外的,並且這些木扉不論實心還是中空的,中間都做了一個實心的圓。我不懂古建築,無法去解釋為什麽會有這麽個實心圓,但它給到我的就是一種美感。相比祁門、婺源那邊的建築物,徽派中帶著贛味,古築的建築物沒有這種「贛裏贛氣」,卻又在很多細微處,能夠感受到和歙縣的差異,這或許就是多走一走的好處。

待到我準備寫古築的時候,找邵夫人索要圖片,這才發現,上次去的時候,因為時間有限,其實還有很多地方未曾走到。看著這些古築的照片,最讓我有興趣的莫過於古築的井。古築村內有數口古井,井沿都很窄,看著也就剛剛夠放水桶的。其中有一眼井,名為「三園」,井沿上加了一塊石頭,石頭另開三個圓洞。一井開三眼的我見多了,這樣一個眼之上,另外加石頭,再分成三眼的屬實沒見過,真不曉得如此做的意義是什麽?無獨有偶,另外一眼井,也在井沿之上,另外加了一圈石頭,形成上下兩個井沿,而且兩石材質不同,打眼就能看出區別來。更讓人驚訝的是,兩個井沿都加了箍,這可比歙縣的打箍井有趣多了。上井沿的石頭,硬生生被勒出道道深痕,時光也就在這井沿上的道道勒痕裏流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