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60後的半生回顧:溫飽是上世紀70年代的奢求--開篇

2023-12-11旅遊
  • 我的老家在四川省萬縣地區萬縣高梁區高粱公社(重慶直轄前的老地名),是我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出生地,萬縣縣城沙河子位於竹溪河邊,處於河谷的底部位置,從縣城到我的老家大概有十三公裏的路程,海拔從100多米爬升到400多米,318國道先沿河谷延伸到高粱區,然後從318國道分路去新店子(三線國營清平廠,高粱公社),路面從泥青路也變成石子土路,道路開始盤山爬升,最急的彎路達到180度,爬升到半山腰出現一片平壩叫萬家壩,那就是趕集地新店子了,再從新店子分路走大概三公裏左右的石板路最後到達我的老家胡家大隊2生產隊。
  • 四川萬縣碼頭

    四川萬縣萬安大橋

    四川萬縣碼頭藤椅市場

  • 我的老家萬家壩是半山平壩地區,繼續往山頂爬就是大山叫貝殼山,老家的位置總的來說比縣城差一些,但比住在山上的人要強不少,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吧,一年四季不斷的山泉水滋潤著萬家壩,山泉水先流入大大小小的堰塘,每座堰塘裏都養著四大家魚,過年前每家每戶都可以按每戶人口數分到幾條魚,一到打魚的時間全隊男女老少幾乎都會到現場觀看豐收的景象。堰塘的水滿了或者需要灌溉時都會從水田旁邊的背水溝流到平壩的每塊稻田,所以水稻是我們老家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一年中有早稻、中稻、晚稻,那個年代水稻產量不是太高,大概畝產不超過700斤,記得有幾年還種了那種割了晚稻後還能自己重新再長一茬的什麽品種稻子,最後撿到的這茬稻子不需要割,直接用手唰下來放在簍子裏面。晚稻米雖然打出來不太飽滿,但香糯有點像糯米,很好吃。六七十代是中國的生育高峰,隨著人口的快速增加(我們家七口人,我們是四兄弟,我是老幺),以前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不再能夠滿足吃飽的狀態,記得小時候大米不夠,在青黃不接時只有用粗糧(紅薯、玉米)和著一點大米煮在一起吃,粗糧沒有了,又只好往大米裏面參雜幹腌菜,大米粗糧腌菜都沒有了,只有吃政府的返銷糧了,返銷糧裏面最多的是紅薯片磨成粉煮羹羹吃,那個甜爪甜爪(土話)的羹羹吃多了真的好難下口。我們家是半邊戶,父親是縣防疫站的,每年都想辦法在外面買糧票,再想辦法去買議價糧大米為我們家勉強解決斷糧的狀態。國家為了提高糧食畝產量,在每個生產隊都培養了農業技術員,我的二哥也做過農業技術員,當時湖南的水稻種植技術得以在我的老家快速推廣,畝產量提高到了1000斤左右,糧食緊張狀態明顯得到緩解。(待續)
  • 四川萬縣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