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清古畫|【越王宮殿圖】:描繪是宋代賈似道宅邸及其周邊的景象。

2024-07-07國風

【越王宮殿圖】卷是一幅清代臨摹的畫作(可能是臨摹自南宋的底本)。此圖描繪的極有可能是宋代紹興子城(越子城)賈似道宅邸及其周邊的繁榮景象。畫卷中,殿閣廊亭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園林中遍布奇花異草,松、竹、柳樹排列在道路兩旁,呈現出一片繁華絢麗的景象。此卷現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展開畫卷,千裏沃野映入眼簾,山河連綿,氣勢磅礴。在雲霧飄渺之中,宮殿建築以雄偉壯觀的姿態展現在手卷的中段。殿閣廊亭林立,布局精巧,園林中種滿了奇花異草,松、竹、柳樹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每一段景色都標有名稱,畫家采用青綠設色,汲取了唐人的古風。此畫的風格與蘇州片頗為相似,推測其繪制時間應在明清之際。

然而,這幅畫所描繪的府衙布局與【嘉泰會稽誌】、【萬歷紹興府誌】等文獻中記載的南宋紹興府衙相符合,畫上的過梁式城門等建築細節也展現了南宋建築的風貌,與明清建築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建築風格對於明清時期的畫師來說,很難憑想象描繪出來。這進一步證明了此畫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它不僅展現了南宋時期的建築風格和城市風貌,也為我們研究古代建築和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畫中以「懋德大勳之閣」[1] 為關鍵標誌的賈似道宅園在明清文獻之中記載寥寥;加之此畫在繪制主景的同時又用大量空間描繪周邊至遠郊諸景,並將這些地名一一標註。甚至還註有交通路線,因此本畫兼具界畫與輿圖的性質,這在存世的繪畫中十分特殊。後人難以結合南宋時期的文字、影像等資訊創作此畫。所以此本很可能臨摹自南宋底本。雖為臨本,但仍反映了部份南宋面貌。[2]

卷後有跋一則

文徵明 跋

右宋人界畫宮室樓閣亭館一卷。相傳以為趙伯駒所作越王宮圖。余驗其泥金細書雲。山通嵊縣又小山南入曰少微山。大觀閣。朝山。稷山。而太華塔則在其南。自稷山而西。則有偁山。而偁山之下最高者。曰海峰。其北則曰外山。曰翠微山。而翠微之外已與大海相接。其內則為戒珠寺。寺右則王右軍宅在焉。過此而最鉅者為戒珠山。山之下則朱尉村。海道浦青山衛門諸山三江寨。而極北則佛德州界矣。由三江寨而東北。則為三江海口。為玉山。為三江鬥門。而其南則有謝公鯉魚錦鮮三橋。橫跨長濠以通浙江。其小江鬥門之過江者。則通北港以入府城。而江北諸山過湖渡南岸者。則近埭路。而萊山峰通柘林浦過朱池者。可至錢清浮橋。其馬鞍山及十裏長山錢塘江皆繚繞於外。而石穴錢清在其內焉。下此若城闕者。曰鎮東宮。其內則曰鎮越堂。堂前二亭左曰手詔。右曰領春。鎮遠(點去)越堂之後。曰蓬萊閣。前曰鎮山樓。而蓬萊館則在堂之左。其北有越王臺。臺上有唐人石像。稍南則為烏龍井。過此則有仁壽羽院。院前有流杯亭。越王井。其南曰臥龍坊。而酒庫在羽院之西。院北有重奎閣。重奎之稍南而西。則為懋德大勳之閣。閣右則瓊花書院。小蓬萊題壁。石柏香亭。烏龍井。烏龍池。雪堂皆忝列其間。此後則為安樂所。為後廳。而極北以西則石佛稽山書院。何山又若屏障之列於外矣。自後廳而來匯為大池曰王公池。池南之最僻處曰節堂。堂外之若門者曰常喜。而所謂越王者不過曰臺曰井。間見一二而已。豈得遂名為越王宮哉。意者南宋時欲為大臣起第於會稽紹興之間。故擇隙地之可居者。命伯鮈先圖上之如吳中天慶觀。亦伯駒兄伯驌所畫。畫成進上。然後命工依式成造。亦未可知也。不然何亭臺閣樓堂館廊室若是其繁。而人物之充實其中者之甚寡耶。此固不可得而考矣。但古人之工於界畫者。樹石多不能精。此卷不特界畫樹石兼長。而位置遠近莫不得宜。下至池魚庭花。室中器物種種臻妙。抑且行筆秀潤設色古雅。信乎非不(點去)伯駒不能也。庚石丁君以重價購得之。裝池成卷。持至吳中。俾為鑒定漫書此以復。嘉靖丙辰十二月既望長洲文徵明。

卷末文徵明跋文近八成的內容是在復述畫中景物,中間有兩處點去,其字跡也與文徵明相去甚遠。雖鈐「文徵明印」、「衡山」、「悟言室印」三枚銘印,但此跋文可能是古董商後偽造的。


越子城,位於紹興古城內西部。公元前 490 年,越國大夫範蠡受越王句踐之命 「築城立廓,分設裏閭」。利用臥龍山為屏障,在其東南麓建起了一座周圍二裏二百二十三步,設有陸門四、水門一的小城。城邑 「西北立龍飛翼之樓,以象天門;東南伏漏石竇,以象地戶;陵門四達,以象八風。」 這座城後稱句踐小城。小城建成後,出於城市發展需要和軍事防禦目的,範蠡又在小城的東南建築了城周大於小城 10 倍的大城,大城 「周二十裏七十二步,不築北面,陸門三,水門三。」 實際上,小城是越國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堡壘,大城是越國的經濟中心和生產基地。小城和大城合稱大越城,是為越國國都。而句踐小城的興建,也成為紹興城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