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每一個修行人都必須了解的真相,【道德經】中暗藏著氣的終極秘!

2024-01-06國風

素說經典 I 道德經 I 第11章

每一個修行人都必須了解的真相,氣氣炁有三種寫法,代表著三種不同的含義,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氣字至關重要,卻被歷史抹去了!那我們究竟要如何才能返還先天一炁,先天氣與後天氣又究竟是怎樣的關系?關於真正的胎息,辟谷,又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大家好歡迎來到素說經典,我是素樸

在這一章正式開始之前,素樸先向大家說明一個情況,很多一直追看素說【道德經】的朋友,問素樸為什麽漏講了一章,在這裏素樸向大家說明一下,即便是老子真本,也有很多章節混亂以及用字錯誤,所以素樸會變更順序糾正用字。那麽為了方便大家後續觀看,素樸已經將暫時重新排版錯序的素說版【道德經】,在社區以文字的方式分享給大家,關於一些糾字,會在後續的影片中再作詳細說明。

那麽話不多說,下面我們開始分享今天的內容

「道者,炁也,萬物之澳。道蒞天下,尤川谷之奔江河。」

首先來說「道者,炁也,萬物之澳」,這裏的「澳」字,是水字旁,我們一直說自然界中水最接近道,然而水又和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麽「澳」字通常被指做是船停泊的港灣,是船出發的地方,所以很多靠海的地方都會用澳字來命名,例如香港的將軍澳,但是這裏老子所說的澳,以及澳字最初本源的意思,可不是船出發的地方!而是萬物之靈出發的地方!

我們來看這個秦篆體的「澳」字,非常生動形象,左邊是水,是河流,而右邊是兩個人托著一個什麽東西,形象一點來說就類似於水祭,人們認為冥河之水會帶著靈魂去往新的開始。這個澳字右上部份,和靈字的上半部份有著一言難盡的關聯,這裏就暫不細說了,總而言之,澳字最初所代表的,就是陰性的水承載著萬物之靈重新出發的地方,為什麽說重新出發呢?因為已經來過了,送走是為了再來嘛!

在上一章也就是第十章,我們講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其中的三就包含了陰陽和氣,也就是說,世間萬物都是在氣的運轉之下所生成的,所以這一章老子說,「道者,炁也,萬物之澳」,也就是再度說明道體生化萬物,不斷推倒重建,不斷迎來送往,不斷反復生滅,道體平衡萬物的關鍵就在於這個氣,推動萬物之靈不斷輪轉重新出發的也是這個氣。所以這裏才用這個四點底的炁,那麽這個炁又和通常意義上的氣有什麽區別呢?可以說,氣這個概念對於研究萬事萬物都至關重要,上至問道修仙,下至養生益壽,都離不開對於氣的深刻理解!

我們通常所說的氣有三種「氣氣炁」,首先來看這個四點底的炁,實際上是道家修道體系趨於成熟後才出現的,例如先天一炁,道炁長存這些概念。用以指代的就是元始祖炁,其意涵是指推動道體太一生成萬物的原始自然能量,也是我們修行所要獲取的主要能量,所以這個由「灬和旡」所組成的炁字,是道家先賢為修行所創的一個專屬字,並不適用於任何其他地方。然而在上古時代,其實只有氣和氣這兩個字,我們千萬不要把氣當做氣的簡化字,因為氣字自上古時代本就存在。

我們首先來看這個最簡單的氣字,這個字在西周時代的「天亡簋」銘文中,以及春秋時代的「洹子孟姜青銅壺」等諸多銘文記載中都有出現過,這個氣字的書寫變化非常直觀,從最初的書寫方式像風像雨又像雲,到後來變化出上下兩橫通天達地,而中間一橫承接萬物,也就是說,這個氣的本意就是通天達地運轉化生萬物的能量。而最初像風像雨又像雲的形態,都是氣的不同表達形式。所以這個最簡單的三橫氣字,實則和這四點底的氣字並無差別。

那麽我們知道天地四時之氣不斷變化,陰陽五行之氣不斷輪轉,夏天風熱,冬天風寒,而風的本質就是氣的流動體現,所以說氣是一切變化的載體,不同的氣象,只是氣在執行時所夾帶的不同內容。那麽隨著這個代表自然之氣而來的呢,就有兩種變化字形。

一種就是在代表自然的氣字下面加上一個米字,那麽這個氣字通常所代表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後天水谷之氣。講到這裏我們就要先明確一下,無論是中醫還是道家修行,都有一個先天氣和後天氣的概念。

那麽所謂的先天之氣,就是我們人在剛出生的時候,與生俱來的,縈繞在體內外的一種超強能量,在體內的叫營氣,是負責營運、維持血液以及五臟六腑運轉的能量,在體外的則叫衛氣,是負責保衛、防止虛邪賊風進入體內的護衛能量。我們都知道新生兒生命力很頑強,先天任督二脈都是非常通暢的,同時也不容易感染外來的疾病。這就是營衛之氣,也就是先天之氣非常充足的表現。在修行中我們所講的打通任督二脈,就是因為隨著人的成長,這股先天營衛之氣變得越來越弱,負責營運體內迴圈的營氣不足,就導致任督二脈開始堵塞,腰酸背痛隨之而來。而負責護衛人體的衛氣不足,就導致虛邪賊風開始侵擾,感冒病毒隨之而來。這就是先天營衛之氣,對於一個人的重大影響和實際意義。

那麽我們再來說後天之氣,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後天之氣,又有兩種不同的變化,其中一種也就是這個氣字下面加一個米字的氣,而另一種則是「旣」字下面加一個米字,我們先說「氣加米」的這個氣字,所代表的是五谷雜糧所蘊藏的一種生發之氣,我們知道五谷雜糧都是植物的種子,它富含著孕育生命的能量,所以我們叫做生發之氣,古人認為五谷為養,也就是說人必須要吃五谷雜糧才能健康長壽,那麽這個氣字所代表的就是五谷雜糧中所蘊含的能量,要明確,這個氣字與人體本身毫無關系!

我們再來看「旣加米」的這個氣字,我們將這個字徹底拆解,左上角是一個「皀」字,代表著五谷的芬芳,類似於稻香,而右上角是一個「旡」字,代表體內的廢氣,類似於打嗝。那麽這個「皀旡」合起來的「旣」字呢,【說文解字】中說:「旣者,終也。終則有始」,代表著什麽呀?就是這種五谷的能量,以氣的形式進入人體,再由氣的形式排出人體,也就是後天之氣在人體內的一個往復迴圈,然而下面的米字,就是五谷,也就是告訴我們,致使後天之氣,在人體內往復迴圈以延續生命的關鍵,就是五谷!

所以這三種氣,分別代表了先天之氣,五谷之氣,以及後天之氣。然而,關於道家修行的寶貴文獻【黃帝外經】的遺失,就導致最後一個氣字的運用被遺忘,被混淆。那麽這三種氣的關系現在看來,是不是就顯而易見了呢?

素樸在講實修的內容中曾今說過,道家修行的關鍵,就是逆轉周天,返還先天之氣。那麽通常來說,我們的道家認為先天氣就是天地之氣,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能量,我們說人得天地之氣而生,這種源自天地與生俱來的能量,這種營衛之氣,是人的生命最強動力。然而隨著這股先天營衛之氣,從充盈到衰竭,就致使人從身體健康百毒不侵,到身體衰弱百病纏身,從而有了人的生老病死。所以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去補這個先天之氣。

那麽我們說五谷之氣,以及後天之氣是一種什麽樣的關系呢,前面我們說先天之氣就是人的營衛之氣。

而在【黃帝內經·靈樞】中說「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這是不是就明確了我們前面所說的,營氣負責身體內部的營運,而衛氣負責人體外面的護衛。我們再來看前面提到的這個「旣米」氣字,透過人體對五谷的運轉,吸收五谷的芬芳,排出體內的廢氣,其中的原理就在於【黃帝內經】中這段「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也就是說,我們人透過胃來消化分解五谷之氣,在形成人體後天之氣後進入肺部,從而隨著心肺的血氧周流於五臟六腑和全身四肢百骸。這股後天之氣的形成,其實就類似於我們說的營養,是人生存下去的動力,同時也需要依靠這個後天之氣去彌補先天的營衛之氣。

那這樣看來的話,我們一直在吃五谷,不就是一直再補先天營衛之氣嗎?為什麽還會說先天之氣越來越衰弱呢?其真正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補的遠遠沒有耗損的多。後天五谷之氣需要支撐身體執行,消耗巨大,同時後天之氣要轉化成先天之氣,可能是十萬不及其一乃至百萬不及其一的換算量級。

這裏我們可以試著思考一個問題,假如說我們把身體的五臟六腑比喻成一個國度,那這個臟腑之國要怎麽樣才能興盛呢?是不是首先就要做到沒有內憂外患呀?那麽隨著我們的成長,沾染了很多的不良習氣,我們的先天營衛之氣不斷耗損,是不是就導致我們身體開始出現各種問題?由內而發的腰酸背痛,由外而入的感冒發燒,這時候我們的臟腑之國,是不是就內憂外患都來了呀?

那你作為身體的君主,你一定也會先解決兵臨城下的外患吧?當然我們的身體也是聰明的,它也會先調動衛氣去保衛身體,解決外來的憂患,這就導致我們體內的營氣進一步虧損乃至坍塌,所以人們大病之後是不是就感覺身體被掏空了呀?

那麽隨著外來的入侵者不斷增加,我們的身體不斷調動衛氣,那我們的營氣是不是就越來越弱了呢?我們知道營衛之氣是一體的,那麽這種不斷拆東墻補西墻的行為,是不是就導致我們的先天營衛之氣整體越來越弱了呢?所以我們單純透過五谷之氣所轉化來的後天之氣,根本就不足以彌補先天營衛之氣,所以人歲數越大,是不是就越容易得各種病呀?

那對於我們修行而言,先不說得道成仙,就說最基礎的目的,起碼要健康長壽吧?那麽要健康長壽,是不是就要做到返還這個先天營衛之氣呢!所以為什麽道家要百日築基,要修煉精氣神呢?

我們要明白,所謂修煉精氣神,最基礎的就是減少精氣的耗損,降低支出,然後再說如何去彌補這個先天的氣,從而練就出陽神。這也就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真正意義。所以素樸一再和大家說補不進去也別著急,起碼要先做到不漏。所以要少思寡慮,要戒除邪淫,因為這兩樣是不借助外力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時也是最耗損人體精氣的事。要明白腦力工作者一點也不比體力工作者輕松。

前面我們說【黃帝外經】是關於道家修行的內容,那麽在【黃帝外經】中就有段話叫「天地四時氣,先令於谷飼,摶伏於周身,蘊化於五藏,消滯於歧末。」,因為【黃帝外經】已經失傳了,所以這句話你是查不到的,素樸只說其中的真意,也就是天地陰陽四時之氣,就是一年四季晝夜交替的氣,首先就作用於五谷之上,蘊含在五谷當中,那麽當人吃五谷之後呢,這股氣就會進入人的身體,並且在人體內形成迴圈,但是這種迴圈的氣,其實也只是後天的五谷之氣,所以我們還要把它轉化成先天之氣,那麽就需要五臟來配合蘊化,在我們蘊化的過程中呢,就會出現兩種結果,也就是消滯,或消或滯。

如果沒有蘊化成呢,就會排出體外最終消散掉。所謂的歧末,就是我們身體每個肢節的末端,諸如我們的腋下,膝下,胯下,這裏是不是又叫做淋巴,是排毒的地方呀?所以沒有蘊化成的氣,就有很大一部份會從這些身體關節處排出去,消掉。那麽如果蘊化成了先天之氣呢,那麽這股先天之氣就會滯留在歧末,這個歧末說的是哪裏啊?就是我們身體最大的一個肢節「軀幹」!

那麽,這段【黃帝外經】是不是就串聯起了【黃帝內經】中的「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了呢!所以我們要明白,對於修行返還先天之氣,最關鍵的兩個人體器官就是我們軀幹中的胃和肺。這裏我們就要再度明確一個概念,所謂五臟六腑,臟是負責蘊化的器官,而腑則是負責儲存的器官,所以肺作為臟,是人體呼吸以及蘊化氣的重要部份,這是毋庸置疑的,而胃作為腑,則是人體負責儲藏氣的重要部份。

我們透過內臟的分布圖其實就可以看出,在我們人體的五臟六腑這十個器官當中,僅僅是肺和胃這兩者,就占據了接近40%的容量,然而在肺部和胃部充盈的情況下,這個比例還會進一步擴大。

其關鍵就在於負責吃喝的胃部以及負責呼吸的肺部。不斷透過調整肺部呼吸,以及鍛煉胃部容器的方法,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直接接納天地自然之間的先天營衛之氣。營衛之氣充足了,我們體內體外的各種問題也自然就會迎刃而解。

我們的修行是如此,而自然萬物,乃至於人間萬事萬物,其實也都是如此,道法通則一通百通,這就是「道者,炁也,萬物之澳」的意義所在,天地間的任何人事物,都離不開氣在其中的參與和平衡。

隨後老子又說「道蒞天下,尤川谷之奔江河」道管理統禦天下的方式,就像從川谷,也就是水的源頭不斷的奔向江河湖海一樣,一直為世間萬物源源不斷的補充著能量,而這股能量既是我們的先天一炁,同時也是承載運化自然萬物的所有氣。我們要明白,氣只是一切變化的載體,我們要清楚這些不同的氣字,只不過是氣在執行時所夾帶的不同能量內容,但用在修行中千萬不要把它們強行區分,只會徒增煩惱罷了。

人得先天一炁而生,卻因為社會內容和結構的變化,使我們遠離自然的生態,遠離道體的賦能,而我們修行的意義,就是復歸於道法自然之中,重新開機生命之門,讓先天一炁再度為我們源源不斷的賦能,從而返還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先天狀態,最終達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終極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