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當一個家庭走向衰敗的時候,需要抓住這「三個貴人」

2024-01-19國風

荀子說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

與其是痛苦之中,抱怨命運的不公平,不如去立誌。

與其責怪別人不幫忙,不如看看自己有沒有值得幫忙的地方。

一個家庭,是幾個人組成的單位,想要興盛,就要人人積極向上。

因而,當家庭走向衰敗的時候,要一起發力,就別去責怪誰了,多思考未來,才是正道。

事實上,家庭衰敗時,仍有以下三個貴人出現,一旦抓住了,逆轉就開始了。

01

抓住勤儉節約的「管家」,留住財富。

在【紅樓夢】裏,賈府經歷了幾代人,衰敗的跡象越發明顯。

幾個男主人,求功名不得,但是大手大腳花錢、找妾的習慣,總是改不掉。

王熙鳳作為經濟方面的管家,雖然做人厲害,但是對於財富的流失,也無計可施。

在五十六回裏,王熙鳳病倒在床上,王夫人委托探春作為臨時大管家。

「新官上任三把火」,探春馬上做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如,免除了園中的胭脂買辦,對於磨洋工的婆子,另做安排,把手腳麻利的婆子安排到花草管理上,提高效率。每個家奴都有具體的工作,而不能「濫竽充數」。

可惜的是,賈府並沒有讓探春長期做管家,衰敗在繼續。

探春說了一句肺腑之言:「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裏自殺自滅起來。」

是啊,敗家不是外力太大,社會的誘惑太大,而是自己人在作怪,各自有小心思,都有在滿足自己的欲望。

【增廣賢文】中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管家選得好不好,至關重要。若是之前的管家大手大腳花錢,或者心太軟,管不著大家的開銷,那就用狠狠摳門的管家。

不管用什麽方式,把金錢留在家裏,總是沒有錯了。

大家圍在一個節約的管家身邊,達成共識了,慢慢就會形成好的習慣。

雖然,由奢入儉難,但也不是不可能。只是看決心有多大,管家有大的能耐。

02

抓住讀書的「引路人」,厚積薄發。

「書中自有黃金屋」,把讀書和富貴聯系在一起,似乎有些不厚道,但千百年來,確實是這樣的。

很多窮家庭,一旦有了學生,就有寒門出貴子的可能。

若是一個富有的家庭,慢慢變窮,那就可能是子孫不學無術,還有可能是學一些亂糟糟的東西,學而無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在現有的熟人之中,找一個人品好,有理想的引路人,以為標桿,讀書的方向,馬上就清晰起來了。

若是有很好的老師,關照你的家庭,那就更幸運了。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父親很早就過世了。母親作為當家人,安排幾個孩子都學醫。

有一天,袁了凡遇到孔先生,談起人生的理想。孔先生強烈建議,袁了凡要去考功名。

後來,袁了凡的家庭,他做了官,其他兄弟有醫生,也有耕地的農人,分工協作,也紅紅火火。

現在一些窮苦的家庭,也有老師來家訪,這就是貴人出現了。和老師談一談,放大家庭的格局,竭盡所能讓孩子讀書。

當孩子一舉成名天下的時候,家庭就有希望了。

張桂梅老師說:「一個接受過教育的女娃,能夠影響三代人。」

張老師就是無數家庭的貴人,若是家長們抓住了,從孩子開始,就會走上坡路。接著,孫輩會更上一層樓。

也許,我們的孩子讀書之後,沒有很大的作為,但是他們知書達理,懂得更好的生活方式,不會敗家。這是家庭衰敗時,最好的止損。家業,不退步,也是進步。

03

抓住有同情心的「好人」,順勢而為。

社交大師卡耐基說過:「始終挑剔的人,甚至最激烈的批評者,都會在一個有忍耐和同情心的傾聽者面前軟化降服。」

同情,似乎是很多人不願意接受的,認為是嗟來之食。其實這是一種很高貴的情愫。

同情心和愛心,是一脈相承的。

我們看範仲淹的人生,就知道,他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和母親寄居在寺廟裏。

來寺院上香的朱文翰看到範仲淹母子,帶著同情心,把他們帶回家。

經過朱文翰的點撥,範仲淹才走了讀書的路,做了官。

雖然讀書的路很苦,連生活費用都常常不能保證,但是範仲淹卻堅持住了。

如果你認真觀察,你在哭訴自己的遭遇的時候,有人會陪著你抹眼淚。這就是願意對你好的人。

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誰來同情你,後來你發達了,就幫助對方一把。這樣的道理,家裏人都知道,都做到,衰敗的跡象,馬上會消失——報恩,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人家同情你的家庭,但是你還故意裝清高,拒人千裏,無疑是「為了面子,丟了裏子」,不可取。

04

你應該看過這樣的詞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一個家庭的變化,看起來沒有規則,其實是「周而復始」。沈沈浮浮之中,有喜悅,也有教訓,還有悲傷,關鍵看我們如何去選擇。

既然在走向衰敗,那就說明過去的持家方式有問題,甚至是錯誤的,不如積極求變,起碼還有機會。

亡羊補牢,晚了一點,但是避免了下一只羊被弄丟。

大家一起,抓住貴人的手,齊心協力走,幾步之外,就有好事發生。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