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保護傳承,融通致遠:陜西省石窟寺保護利用成果展

2023-12-29國風

2023年11月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第七展廳,以「保護傳承 融通致遠」為主題的陜西省石窟寺保護利用成果展低調開幕。這裏立足陜西省石窟寺歷年以來的調查與保護成果,展示陜西乃至中國石窟寺的發展歷史、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

申威隆:90後「陜西文博一哥」

12月16日下午,我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專門參觀了這個展覽。走進展廳之中,迎面的入口處,復原展示了安塞大佛寺四號石窟北朝時期的門楣和兩側浮雕,包括樹下思惟、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浴太子、阿斯陀占相、降魔等佛傳故事,魏晉風骨,氣韻生動。

1.佛韻長安,璀璨萬千

東漢初期,佛教傳入陜西境內,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鼎盛。長安成為佛教文化中心,創造出燦爛輝煌的佛教藝術,在全國起到示範和輻射作用。其中,陜西石窟寺最具代表性,集建築、壁畫、雕塑、碑刻等形式於一體,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陜西省內石窟寺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體系完整、內涵深厚,在中國石窟寺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目前,陜西省內總共發現894處石窟寺和103處摩崖造像,遍及陜北、關中、陜南各地區。

陜西省內的石窟寺最早開鑿於北魏時期,先後在唐代、北宋和明清時期出現三次發展高潮,形成了跨越1000多年的完整歷史序列。隋唐時期,大規模修建石窟寺,開鑿具有皇家氣度的大型石刻,形成「長安模式」的造像風格,包括彬縣大佛寺、慈善寺石窟、金川灣石窟等。

2.櫛風沐雨,薪火相傳

從石窟寺修建開始,在歷代的碑刻題記中,都有記載石窟寺保護和修繕的事跡。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兩次石窟寺專項調查,對陜西省境內現存的石窟寺進行科學全面的測繪和記錄。

2012年初至2014年底,對陜西省內的石窟寺進行專項調查,以難度最大和情況最復雜的陜北石窟寺作為試點,分類統計出北朝石窟56處、隋唐石窟46處、宋金元石窟107處、明清石窟390處。最後,出版【陜西石窟內容總錄】。

3.守護初心,領航實施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的指導意見】、陜西省政府【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實施方案】、國家文物局【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等相關政策檔,加強石窟寺的保護利用工作,事關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發展。

近年來,在陜西石窟寺的保護中,開展多種學科合作研究,梳理關中與陜北石窟在「絲綢之路石窟走廊」內的價值體系。利用雲端運算、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對石窟寺內的壁畫、彩塑、雕塑等進行數碼化展示,開展針對性檢測和病害機理研究,逐步推進石窟寺預防性保護工作。

4.交流互鑒,守正致遠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在漫長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佛教石窟寺藝術逐漸開始中國化,並且影響到日本和北韓半島等地。在中國範圍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龜茲模式、涼州模式、平城模式、鄴城模式、青州模式、龍門模式、長安模式。

如今,石窟寺不僅是人類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文明與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見證。在嶄新的時代裏,從歷史深處走來的石窟寺,仿佛是一陣陣朗朗的清音,書寫中華文明的浩蕩長歌,推動著世界文明滾滾向前。未來,讓我們一起講好陜西石窟寺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