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李白【俠客行】-風華正茂之瀟灑

2024-01-16國風

瀟灑的詩詞很多,我說人生風華正茂之時,當讀李白【俠客行】,做俠客的瀟灑。

俠客行

唐·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白話解說,

燕趙之地的俠客,頭上戴著隨意點綴胡纓的帽子,腰間挎著如霜雪映月一般明亮的吳鉤寶劍。

胯下的銀鞍與白馬交相輝映,飛奔起來如颯颯流星,一閃即逝。

他們武藝蓋世,十步之內,穩殺一人,千裏之行,無人可擋,簡直踏雪無痕,來去無蹤。

他們大事做成之後,便功成身退拂袖而去,將功勞和美名隱藏起來,或者留給別人。

想當年,與信陵君結交,與之脫劍橫膝,交相歡飲。

與朱亥一起大塊吃肉,同侯嬴一道大碗喝酒,實在痛快。

信義之士,幾杯酒下肚後便作出了承諾,並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嶽還要重。

酒後眼花耳熱,意氣勃勃勁生,可感動蒼天,可氣貫長虹。

朱亥揮金槌殺大將竊兵符救趙,先使邯鄲軍民大為震驚。

朱亥與侯嬴真千秋萬古二壯士,煊赫聲名回蕩在大梁城。

他們縱然死去而俠骨名聲猶香傳萬世,不愧為一世英豪。

鑒於此,誰又願像揚雄那樣的儒生,白首著書閣樓,老死窗下呢?

此詩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遊齊州時所作。唐代遊俠之風頗為盛行,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氣「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更促成了當時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文武雙全,他的理想就是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然後功成身退。

本詩在禮贊俠客精神,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詩人的豪情壯誌在詩中表現無遺。李白這一首【俠客行】古風,抒發了他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永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李白以誇張的筆墨,從遊俠服飾開始,「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僅僅二十個字,看來全是寫物而從不寫人。讀來遊俠兒的氣勢風貌,卻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因為詩人並不是為寫物而誇張的寫物,而是處處著眼於人的精神氣勢。「縵纓,吳鉤」,「白馬」這些當時流行的任俠服飾,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縱、慷慨之氣,且把物都寫活了。

詩人進而寫遊俠的行為,「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也高度概括了排憂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等等的高尚人格。詩人是以「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贊的。事實上,詩人之所以少好任俠,乃是以此為理想人格而向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俠社會意識,寫得如此深刻而生動。

李白也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的政治抱負。此處應了前人有雲: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

最後,詩人以戰國時「竊符救趙奪晉鄙軍」中的侯贏、朱亥」二壯士,闡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之旨。重然諾尚意氣的任俠,真是慷慨成素霓,嘯咤起清風。

然而,詩人不僅在熱烈的頌唱「二壯士」,同時也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的揚雄輩,無情地加以蔑視,「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是為壯夫所不為!

但願我們都能,正風華年代裏,瀟灑如「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做一名瀟灑的俠客:大碗喝酒大口肉,路見不平吼一吼,還有不平拔刀救,扶危濟困顯身手。

事成之後,瀟灑如李白所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莫要蹉跎歲月,最後有誌難舒。才拄著拐杖冷風中不覺吟著,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對華簪。

回首之際,瀟灑如蘇東坡所言,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