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上海松江西林禪寺

2024-06-30國風

西林禪寺 ,位於上海市松江區人民路沿中山西路向西行300米處,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迄今已有七百余年歷史。

走進禪寺山門擡頭仰望,江蘇佛教協會會長茗山大法師 的手澤:「大雄寶殿」寶匾題額,點畫充溢著大同雲岡石刻正統北魏 的濃郁書風,豈非凡手可及。寶殿龍吻脊上,「佛日增輝」四個大字 在陽光下耀目生輝,系金英子居士留跡。脊後為「法輪常轉」。

西林禪寺地宮小佛殿有70余尊貼金銀質佛像、貼金銀質方塔等模型,還有青銅鼎爐、玉盞、玉碗、玉盤等,更令人驚嘆的是,地宮內尊供西林禪寺創始高僧圓應禪師的舍利子,此為名剎的鎮寺之寶。

圓應寶塔,塔高46.5米,塔身七層八面,磚木結構,塔壁夾墻中砌有磚梯可登。據有關碑記,稱「塔勢崢嶸莊嚴,三吳諸塔無出其右者」西林寺與西林塔迄今也已有七百多年歷史。為紀念南宋雲間接待院創始人高僧圓應禪師,故將崇恩塔易名為圓應塔。此塔迄今為上海最高的一座寶塔。

1993年門11月29日,當修理人員卸下塔剎時,發現寶頂葫蘆紫銅夾層內膽裏,放置著許多佛像及古錢等文物,有金佛像、銀佛像、鎏金銀觀音像、鎏金銀文魁星像、玉雕觀音像、佛經、記事銀片、記事木板、銅印和古錢。計五十余件。其中以道光至光緒年間之物居多。

1994年1月23日至25日對寶塔地宮進行發掘,發現在0.65立方空間的地宮裏,有序地排列著佛像、觀音像、銀塔模型。鼎爐盤盆,儼然為一座地下小佛殿。

西林禪寺,正統年間,明英宗親賜匾額,敕封「大明西林禪寺」,其時僧眾達六百余人,暮鼓晨鐘,法音梵唄,盛極一時,延至清代。法門有繼,代代相傳,累世擴建,成為江南名剎。松江佛教,歷史悠久。龍華靜安,建於赤烏,時為婁境,後為松江,今為上海。松江歷為高僧大德輩出之地。

松江清真寺 原叫真教寺,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即公元1341年至1367年間,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松江清真寺內的建造為阿拉伯民族與中國民族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遺跡,也是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標誌之一。

照壁又稱影壁,是中國古建築大門前特有的設定,形成建築物的第一道空間,外照壁有標識作用,內照壁則作為內院的屏障,並使人產生空間變換的感覺。松江清真寺的照壁是伊斯蘭教與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融合的象征,也是松江清真寺的歷史見證。

邦克門樓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明代嘉靖十四年(1559年),後又歷經修繕。邦克樓本是清真寺召喚穆斯林來禮拜而建的塔樓,而本建築卻是一座融阿拉伯與中國風格為一體的門樓,在全國清真寺建築中殊為罕見。

松江清真寺寺墓合壁是中阿兩族文化交融的建築,尤其是窯殿,邦克樓和達魯花赤墓,具有濃郁的時代特征和珍貴的歷史藝術價值。1980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