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曾國藩:一首勸誡詩,道盡人間清醒,人生得意切勿得意忘形

2024-08-21國風

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沅圃弟四十一初度(十三首選一)】

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

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李白曾說過:「人生得意須盡歡。」其實那是因為他一生都沒有得意的時候,所以覺得一切遂願的時候,需要發泄高興一番。

其實真正經歷過「得意」階段的人們,都會知道,切勿得意忘形,否則等待自己就是「樂極生悲」。

在人生的長河中,或許都會有那麽幾個瞬間,仿佛站在了世界的巔峰,四周是贊許的目光與不絕於耳的掌聲。但正如古人所雲:「滿招損,謙受益。」真正的智者,在得意之時,更懂得收斂鋒芒,以謙遜之心面對每一個成就。

對於現代人而言,面對職場上的晉升、學業上的成功或是生活中的小確幸,但更應學會在得意之時保持一顆平常心。這並不意味著要壓抑內心的喜悅,而是要在慶祝與分享的同時,不忘自我反省,持續學習,以更加堅實的步伐邁向下一個目標。

因為,真正的成功不是永恒的終點,而是一個又一個起點。只有能夠在得意之時保持清醒,不被勝利沖昏頭腦,才能避免「樂極生悲」的遺憾,讓生命的航船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中穩健前行,不斷發現新的風景,收獲更加豐盈的人生。

晚清詩人曾國藩,也在人生得意的頂峰之時,卻有自己清醒的認知,在寫給弟弟的詩中,道出了人生路上需要謙卑謹慎。

02

曾國藩是晚清名臣,他的一生,不僅是對個人品德與學識的極致追求,更是對家國情懷的深刻踐行。在風雲變幻的晚清時期,曾國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成為了時代的脊梁。他不僅在軍事上屢建奇功,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挽救了清王朝於危難之際,更在政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他倡導「自強求富」,推動了洋務運動的興起,引進西方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工業,為中國的現代化行程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在文化教育上,他重視人才培養,倡導經世致用之學,親自創辦並主持了多所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為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貢獻了寶貴的人力資源。

尤為重要的是,曾國藩深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他的一生是自我修養與人格完善的典範。他堅持每日自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其家書、日記等著作,不僅記錄了個人成長的軌跡,更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與處世智慧,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晚年,曾國藩雖已功成名就,但他並未沈迷於權勢與富貴之中,而是更加致力於家族教育與地方治理,力求在晚年也能為國家和民族貢獻自己的力量。他的這種精神,不僅體現了一個儒者的高尚情操,更彰顯了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深邃眼光與博大胸懷。

曾國藩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他的故事告訴後世,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堅持理想、勇於擔當、不斷學習、自我超越的精神,永遠是推動社會進步和個人成長的不竭動力。

03

不過曾國藩的爭議也是很大。

喜歡他的人把它奉之為「半聖」,這是相當高的地位了,要知道,從古至他的年代,也就出了兩個聖人,一個是孔聖人,一個是孟聖人。他被稱為「半聖」,也是相當厲害了;

而不喜歡他的人,則稱其為「曾剃頭」。這是因為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候所采用的十分殘酷的雷霆手段,比如說「殜刑」,也就是千刀萬剮。還有一個更為熟知的名稱,叫「淩遲」;還比如說屠城,只要是破城,他基本都放縱屬下殺殺殺。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對人物的評價也往往超越了簡單的黑白分明。曾國藩之所以能在後世引發如此復雜的情感與評價,恰恰在於他作為歷史人物的多面性。

他不僅是戰場上冷酷無情的指揮官,更是晚清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與文學家。他力主洋務運動,倡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求富國強兵,這份遠見卓識在當時無疑具有開創性意義。

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上,曾國藩更是身體力行,他的家書、日記等著作,不僅記錄了個人的心路歷程,更蘊含了豐富的處世哲學與家庭教育智慧,對後世影響深遠。他提出的「勤勉、自律、慎獨」等理念,至今仍被許多人奉為圭臬,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前行。

因此,當再次審視曾國藩這位歷史人物時,或許應當跳出「曾剃頭」與「半聖」的二元對立框架,去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他的復雜性與多面性。他的功過是非,如同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既折射出時代的風雲變幻,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在肯定其歷史貢獻的同時,也不應回避其手段的嚴苛與爭議,唯有如此,方能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價這位歷史人物,讓歷史的智慧真正照亮前行的道路。

04

就像 【沅圃弟四十一初度(十三首選一)】 這首詩一樣,可以看出來曾國藩對自己對局勢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

詩詞大意:

位高權重的人往往是一邊榮譽贊譽無數,而另一邊卻也有許多上告他的謗書和非議。

人生就是這樣變幻莫測,有許多風險,起起落落像加減乘除的算數一樣。

做人還是要像屠羊說那樣謹慎謙讓,時刻註意自己言行,放低姿態。

因為人間萬事就像浮雲,會在空中飄散,名利也一樣終究都是一場空。

曾國藩這首 【沅圃弟四十一初度】 勸誡詩,寫於 同治三年(1864年)。這個時候曾國荃打下南京,滅掉太平天國,受到朝廷封賞。

可是與此同時,也遭受朝廷猜忌其兄弟手握重兵,所以曾國藩借弟弟四十一歲生日的機會,寫詩勸弟弟要謹慎,要警惕封賞之後的潛在的禍患。除了教導弟弟為人處世,也道盡人間清醒,提醒他人生得意時候切勿得意忘形,要保持謙卑謹慎的態度。

在這首深情而睿智的詩篇之後,曾國藩的筆觸似乎並未停歇,他仿佛穿越時空的界限,繼續以兄長的溫暖與嚴厲,向沅圃弟及後世之人娓娓道來。他言及,人生之路,猶如山巒起伏,時而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時而峭壁懸崖,步履維艱。在攀登的過程中,最忌急功近利,忘乎所以。

如此,曾國藩的這首詩不僅是對弟弟個人的殷切期望,更是對所有人生旅途中的行者的深刻啟迪,提醒人們在得意時保持謙遜,在逆境中不失勇氣,以一顆平糊而堅韌的心,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05

當處順境的時候,不妨讀讀曾國藩這首詩吧,時刻提醒自己,切勿得意忘形,走好人生路,走好當下,這樣生活也就順暢了吧?

在那深沈而富有哲理的詩句中,仿佛能窺見歷史長河中的智者,於人生巔峰時仍保持著一份難能可貴的清醒與謙遜。「 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這不僅是對弟弟沅圃的殷切期望,也是對後世人的諄諄教誨。

當我們身處順境,周遭皆是鮮花與掌聲,內心難免泛起波瀾,甚至可能生出飄飄然之感。但請記得,真正的智者,懂得在順境中尋找潛在的危機,以謙卑之心,持續學習,不斷自我反省。正如曾國藩所言,每一個成功背後,都藏著無數次跌倒與爬起的經驗,是這些經歷鑄就了今日的穩健與從容。

所以,在順境之時,不僅享受成果的甘甜,更要學會將這份甘甜轉化為前行的動力。不妨將每一次成就視為新的起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嚴謹的態度,投入到新的挑戰中去。同時,也不要忘記感恩與回饋,是那些在自己成長路上給予説明與支援的人,共同鑄就了自己的今天。

簡單來說,讀曾國藩的詩,不僅是品味歷史的韻味,更是汲取人生的智慧。在順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不失希望,以一顆平常心,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如此,方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寧靜與光明,讓生活因這份堅持與智慧而更加順暢與美好。

06

可能這也是他為什麽被稱之為「半聖」的緣故吧?

-作者-

威評書影史, 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