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女兒壩

2024-01-13國風

【女兒壩】

(文/宋小明 )

01

女兒壩這個地名,乍一聽,的確是很誘人的。你想啊,一個地方能以女兒作地名,想必是女兒成群的香艷之地。那裏的女孩兒,行如風拂柳絲,裊娜多姿;坐似剪紙側影,倩影朦朧;見到陌生人,不曾言語先紅了臉,稍頃便莞爾一笑,顯露出幾分羞澀,恰似春天清晨初綻的桃花,花瓣粘著露珠,質樸、純凈、靈秀、美麗,恍惚間讓人想到:女兒家那一顰一笑,的確是天生的,顯得率真自然,楚楚動人。

女兒壩這個地名,確實是因為當地多出美女而得名的。

02

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渭河流域的秦人為了開拓疆域,修築了7條通往巴蜀的著名古棧道,統稱「蜀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即出自蜀道,而蜀道便穿越了【史記】稱為「天下大阻」的秦嶺天險,把四川盆地與八百裏秦川連線起來,暢通無阻。在穿越秦嶺天險的蜀道中,儻駱道、子午道2條古道,便經過佛坪的今昔疆域,尤其是儻駱道,經過今嶽壩鎮大古坪村境北部的黃桶梁、西河地區,衍生出許多分支古道,其中從黃桶梁下山、經過西河、大古坪的分支古道,沿著西河下行,經過廟壩、女兒壩、花園壩、栗子壩、八畝田、洋縣秧田壩、金水、酉水、槐樹關、儻水河谷,連線上儻駱道的南端出口。緣於此道自南向北通達秦嶺深處,沿途有唐、宋時期的人文古跡,歷史悠久。

20世紀80年代,漢中地區開展文物普查,普查人員在女兒壩村征集到出土於該村田灣古墓中的2尊宋代磚雕拱手男、女立俑,男立俑全高33厘米,寬10厘米,厚6.5厘米,重量1340克,陶制品,單色調呈青灰色,系宋代墓門裝飾物,該俑頭戴高底平冠,身穿圓領短袍,腰間系帶,下穿喇叭裙,雙目睜開,直視前方,兩肩自然聳立,兩拳相握抱於胸前,磚雕刀工精細,紋理清晰,人物造型比例協調,被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定為3級文物。女立俑全高25.2厘米,寬7厘米,厚6.8厘米,重量810克,造型素雅大方,身穿直領袍,腰系花帶,結位於左側,雙手環抱垂於腰際,左臂搭長巾,頭稍前傾,戴遮耳花冠,仿佛正在聆聽主人的訓誡,被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定為3級文物。出土於該地的兩尊宋代磚雕拱手男、女立俑,證實該地在宋代亦有人類活動。

03

清朝乾隆末年,四川、湖北、山西、陜西紫陽及洋州(今洋縣)的大批流民,扶老攜幼,沿著儻駱道南端的分支古道,向北方的秦嶺深山遷徙,大量流民湧入栗子壩、花園壩,再沿西河、金水河溯流而上,前往女兒壩、廟壩、大古坪、大灣溝、紙廠坪、左家坪、三官廟、倒水橋、騾馬棧,以及嶽壩北邊的黑灣、涼水井、小河坪、店子坪、大城號、草坪等地,人們砍樹搭棚棲身,石頭支鍋飲食,或墾山耕種,或狩獵采藥,或伐木解板,或匠作負運,但凡可以維持生計的營生,都有人辛勤經營,就像種子落地,發芽開花,繁衍生息。

那時候,女兒壩尚無地名,崇山峻嶺夾峙之間,多有平坦壩地,河溪滋潤,土厚地肥,水草豐茂,宜於農耕和畜牧,春天撒下糧種,初夏鋤草間苗,到秋天就可收獲糧食;畜牧牛羊,體壯膘肥,飼養豬狗雞鴨,槽頭興旺。總之,此處是遠離戰禍匪患、適宜流民定居的富庶之地。於是,鄉貫戶族擇地築屋,群聚而居,又捎書帶信,聯絡四鄰八親遷徙至此,不消幾年,各處山間壩地都有房舍人戶,尤其是後來稱作「田壩」的偌大壩子上,春筍似地豎起了很多房屋,這裏一溜串,那裏一大片,煙村稠密,村道縱橫,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形成一片喧沸繁華的深山街肆。

生活中,地名一詞用得最多,此地迫切需要一個地名,眾人便推舉一位宿儒起地名。有位老學者,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私塾先生,應眾人請托,撚髭沈思——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或許是得益於青山綠水的滋養化育,此地人丁興旺,嬰孩個個活潑聰慧,少年男兒濃眉大眼,五官端正,生得一表人材。二八女孩,更是蛾眉鳳眼,膚若凝脂,長得秀溜漂亮,回眸一笑百媚生,一個賽過一個,宛若百花仙子。老學者想到這裏,靈光一閃,此地既然出貌美如花的女孩兒,自然是山水地理滋養化育的結果,那麽,就以女兒取地名吧,脫口而曰:「女兒壩,就叫女兒壩!」眾人一聽,覺得恰當極了,喜笑顏開。從此,女兒壩有了恰如其分的地名,隨著過往客商親眼見識了女兒們的絕倫美貌,驚嘆之余,便口耳相傳,女兒壩聲名鶴起,名揚四方。

04

有精明商人聽說女兒壩美女如雲,敏銳覺察到女兒壩地名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商機,風塵仆仆趕赴女兒壩,在人煙最為密集、街房連片的田壩街肆上,開設了規模宏大的「女兒紅酒家」、「女兒侍煙館」、「消魂夜客棧」。果不其然,商人的生意出奇地好,成為古道上有名的逍遙之地,大凡有錢人,皆慕名而去,趨之若鶩。商人暗自發笑,此招著實高明,抓住人們愛美、貪色的本性,甘願花錢,使他日進鬥金,大發財利,而且帶動其他商業及服務行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田壩街肆的繁榮昌盛,可謂「一箭雙雕」。

更有甚者,依仗萬貫家財而動色心,垂涎女兒壩的女兒美色,喬裝打扮為僧侶,在田壩下方的一處山崖下,大興土木修起5間廟堂, 木雕泥塑多尊佛像,招致善男信女進廟拜佛,假僧侶實為色魔,他躲在暗室裏窺視,遇見單獨朝佛的美色女子或婦人,趁其跪地拜佛之際,轉動設於暗室裏的機關,使其掉進地下的「地窨子」裏,所謂「地窨子」,就是修在地下的秘室,有通風、排水及起居設施,多為淫邪團伙所建造。色魔獲得美女,肆意發泄淫欲,然後賞賜手下,供手下人淫樂作惡。起初,信徒們渾然不覺廟堂有異,時日一久,漂亮女孩兒和美色婦人拜佛失蹤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警覺。一位有心人,看出端倪,便指使一位美麗婦人前去拜佛,他則在暗中觀察,終於發現假僧侶的卑鄙手段,帶領眾人沖進廟堂,開啟「地窨子」門,解救出20多個形容枯槁、失去人形的女人,一把火燒了廟房,將假僧侶及其手下悉數擒獲,押解到洋縣官府去治罪。

05

女兒壩再次名揚,與白蓮教義軍在此地的戰事緊密相連。

清朝嘉慶元年(1796) 二月,白蓮教教首齊林起事,因人泄密被害,其妻王聰兒——人稱「齊王氏」、「 齊二寡婦」,與教徒姚之富一起,率領40000余眾,起義於湖北襄陽縣黃龍當,時人稱其為「教軍」。教軍最初活動於湖北襄陽、樊城、前州一帶,朝廷派恒端將軍率兵圍剿,教軍於嘉慶二年(1797)七月進入漢中境內,在巴山秦嶺山區及周圍地帶轉戰8年之久,與官兵周旋。嘉慶六年(1801) 正月,「教軍」一部由寧陜轉移到今佛坪縣境內的大河壩、陳家壩及秦嶺南坡深山之中。嘉慶七年(1802)三月,「教軍」茍文明、茍朝九部,從洋縣華陽出入秦嶺老林,即其時的佛坪老縣城一帶活動。清軍漢中鎮總兵楊遇春(1761—1837年,字時齋,四川崇州人,清朝名將),奉命率軍出漢中城,過城固、洋縣盆地,沿儻駱道南端的分支古道,向北方的秦嶺深山進軍,追剿「教軍」茍文明、茍朝九部。當年7月,楊遇春軍隊與「教軍」茍文明、茍朝九部,在今佛坪縣嶽壩鎮女兒壩村遭遇,兩軍大戰於女兒壩「花石崖」(此地原為關中進入漢中之要道)。楊遇春斬殺了「教軍」頭目茍文明,「教軍」戰敗,其余部經洋縣、西鄉南撤而去。

此次戰事被人寫進歷史,女兒壩隨之進入歷史深處。

日出月落,四季迴圈,漫漫歲月過去之後,最早在女兒壩從事山地開發活動的流民年歲已高,誰也逃不過生老病死之劫。而其後裔,則不願意重復老一輩人的生活車轍,正所謂「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紛紛離開寓居之地,或遷移山外,追逐富裕生活,或回歸老家,魂歸故土。於是,曾經喧沸繁華的深山街肆,行人稀少,日趨冷清。壩子上的住戶也越發稀少,好多房舍都是人去屋空,大門洞開,大片田地草木叢生……

0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女兒壩僅是人戶稀少的一個村子,幾裏路見不到一戶人家,地廣人稀,形同荒野。20世紀70年代初期,鎮巴、紫陽等地連年遭災,陸續有災民扶老攜幼,逃荒而來,在花園壩歇息討飯,打探女兒壩的地理情形,詢問好不好落戶口?原來,災民迫於生計,多方打聽得知,佛坪縣有個女兒壩,地廣人稀,易於安家生活,所以舉家遷徙而來。花園壩人,古道熱腸,詳細介紹女兒壩的諸多情形,給其一些糧食,指明去女兒壩的路徑,逃荒人千恩萬謝,沿著西河溯流而上,往女兒壩方向蹣跚而去。從此,女兒壩的人戶漸漸增加,人煙又慢慢多了起來。前些年,佛坪縣政府投資修通栗子壩至女兒壩的車路,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農民收入逐年增長,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僅翻修或者重建了房屋, 黑瓦白墻,玻璃窗戶,美觀醒目。大多家庭購置了彩電、冰箱、摩托車。有的人戶,甚至購買了貨車及小轎車,真是「今非昔比」,「滄桑巨變」。尤其引人註目的,還是那些愛美的女孩兒,穿紅著綠, 衣裝時髦,步態輕盈,笑聲如銀鈴一般悅耳,出入於家門村舍之間,像一朵朵綻放的鮮花,嬌艷芬芳,瞬間就定格在欣賞者的心裏了。

【作家名片】宋小明,佛坪縣文化館退休幹部,系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熱愛文學,在市、省、國家及海外報刊和網絡平台發表文學作品150余萬字。出版【可愛的佛坪】【尋夢山水】兩部散文集。

來源:天漢一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