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詩詞精選 | 讀懂詩詞 走過半生

2024-08-21國風

【離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鑒賞: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沈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沈,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臨江仙·送錢穆父】

宋代: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鑒賞:

自從我們在京城分別一晃又三年,遠涉天涯你奔走輾轉在人間。相逢一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象秋天的竹竿。我心惆悵因你要連夜分別揚孤帆,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兒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沖著酒杯太淒婉。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蘇軾一生雖積極入世,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受老莊及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遊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以一種恬淡自安、閑雅自適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灑脫情懷。這首送別詞中的「一笑作春溫」、「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蘇軾這種豪放性格、達觀態度的集中體現。然而在這些曠達之語的背後,仍能體察出詞人對仕宦浮沈的淡淡惆悵,以及對身世飄零的深沈慨嘆。

【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唐代: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鑒賞:

昨夜星光燦爛,夜半卻有習習涼風;我們酒筵設在畫樓西畔、桂堂之東。身上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內心卻像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鉤嬉戲,隔座對飲春酒暖心;分組來行酒令,決一勝負燭光泛紅。可嘆呵,聽到五更鼓應該上朝點卯;策馬趕到蘭台,像隨風飄轉的蓬蒿。

全詩以心理活動為出發點,詩人的感受細膩而真切,將一段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描繪得撲朔迷離而又入目三分。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鑒賞: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幹凈,哪裏會有什麽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幹凈,哪裏會染上什麽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裏會染上什麽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唐代: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鑒賞:

青天上明月高懸起於何時?我現在停下酒杯且一問之。人追攀明月永遠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卻與人緊緊相隨。

皎潔得如鏡飛升照臨宮闕,綠煙散盡發出清冷的光輝。只能看見每晚從海上升起,誰能知道早晨在雲間隱沒。

月亮裏白兔搗藥自秋而春,嫦娥孤單地住著與誰為鄰?現在的人見不到古時之月,現在的月卻曾經照過古人。

古人與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金杯裏。

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極富回環錯綜之美。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復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情理並茂,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蜂】

唐代: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鑒賞:

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裏鮮花迎風盛開,哪裏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羅隱此篇歌詠「蜂」之作,在藝術表達形式上獨具特色。以「蜜蜂」為張本,所詠之物形神兼備,更為難得是所詠之物興寄明顯、寄慨遙深,「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帶經堂詩話】),追求「神似」的工藝正如嚴羽【滄浪詩話·詩辨】雲:「詩之極至有一,曰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體物工妙,詞近旨遠,夾敘夾議的手法配合默契,語言敘述中不尚辭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輔以言深。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代: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鑒賞: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小松】

唐代: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鑒賞: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長歌行】

兩漢: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鑒賞:

園中的葵菜都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雕零。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這是一首詠嘆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托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捲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贊,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贊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代: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鑒賞:

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你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離家鄉。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岔道分手,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淒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誌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題長安壁主人】

唐代:張謂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

鑒賞:

世俗的人互相結交需要以黃金為紐帶,黃金用得不多,交情自然不深。縱然口頭上暫時承諾了什麽,實際上他的心就如路人一樣冷漠。

文學是社會的一畫鏡子。這首詩言淺意深,富有哲理意義,反映了唐代社會世態人情的一個側面。

【己亥雜詩·其五】

清代: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鑒賞: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誌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抒發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復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沈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全詩移情於物,形象貼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來源:詩詞精選

圖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