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被質疑不存在的先哲

2024-01-18國風

最近不知道為什麽,對於古人是否存在的質疑是越來越多。

先是金燦榮教授說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純屬虛構。因為13世紀前歐洲文獻裏,就沒提到他的名字。並且相對於我們同時期的5000字地【道德經】、10000多字的【論語】,亞里士多德留下的著作,實在有些過於高產了。並且這也是無法被當時數量稀少且昂貴的羊皮紙、莎草紙所承載的。還有就是亞里士多德這個人懂得太多。數學、物理、天文、藝術、音樂、哲學、倫理,這明顯不是一個正常人所能企及的範圍。

之後又有易中天老師對於老子的身份提出的疑問。他認為老子字面意思就是老先生。【史記】裏那個年長於孔子的老子,與【道德經】的作者,很可能不是一個人。他們分屬於不同的時代,一個在儒家出現之前,一個在儒家出現之後。

對於他們講的對不對,我覺得我沒資格去評論。網絡上的爭議已經足夠多了,我相信仁者見仁,每個個體的心裏也都有自己的一桿秤。但之所以會出現那麽多關於這些被認為是中西方祖師爺似的人物身份的質疑,就是因為一種種現象的存在。那就是後人假托古人之名進行創作了。

畢竟因為年代久遠,那些公元前幾世紀的書,最初的原本是不可能保存到現在的。我們目前能夠看到的,都是後人的抄本。那裏面有多少改動,就非常難考證了。所以此類情況在東西方都不是什麽新鮮事。

比如老子的【道德經】,易中天老師說了,馬王堆裏面出土的帛書就跟我們常規的通行本有許多區別。再到四書五經裏面【尚書】的一個版本。古文【尚書】早在幾百年前也被證明是偽作了。還有一些假托明人的偽詩、偽詞等。甚至,直到現在,這種後人假托古人之名進行創作依然甚囂塵上。金庸最火的時候,就曾經出來過許多冒名頂替掛著金庸名字的假書。直至當下,我們經常還會聽到許多明明不是魯迅的話,卻總被冠以魯迅先生曾經講過的所謂名句。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人都不能免俗。名人效應太誘人了。人們對於上古先賢無條件崇拜、信任。很多時候,你自己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書往往都是石沈大海。然而一旦被冠以名人的字首,頓時就洛陽紙貴,往往會讓人深信不疑。一樣的東西,作者有名,那就是曠世佳作,讀不懂是你的問題。如果作者無名,那就是地攤文學了。

這也讓我想到了曾經聽到過的一個故事。有一次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學生回家找了一篇比較生僻的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字不差抄下來交了上去,被老師痛斥。寫的什麽玩意兒,看都看不懂!

有人會說了,古人為什麽要那麽做呢?自己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就算憑借名人效應能夠流傳下去,卻依然無法名垂青史啊。可許多讀書人其實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思想、理念,能夠影響更多,甚至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雖然大家在質疑古人是否存在,以及其著作是否真實。許多內容的來源有待考證,但也都是歷代先人留下的智慧結晶。無論其來源真假,都不妨礙我們從中吸取到有用的知識,了解到不同時期人們的文化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