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儒家、道家、佛家,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審美觀念產生了哪些影響?

2024-08-18國風

儒家、道家、佛家,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審美觀念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說觀念,可能有些縹緲,實際案例倒是應該有不少。我沒有深入研究過,就簡單舉些例子吧。

佛教

儒釋道中,佛教是其中唯一來自域外的思想體系,它的影響可能是最容易被感知的。

比如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就有許多來自佛教的詞匯:機緣、因緣、因果、報應、剎那、須臾、劫數、輪回、大千世界、當頭棒喝、普度眾生、立地成佛……雖然平時可能不會刻意關註,但看到這些詞,我們應該很容易聯想到背後的佛教思想,如因果論、輪回說等。

阿旃陀石窟的壁畫和彩繪藻井,阿旃陀石窟在印度西部,始建於公元1世紀左右

阿旃陀石窟6號窟佛法印壁畫

伴隨佛教一起傳來的還有許多藝術形式,比如石窟、佛教造像、壁畫等。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的雕塑大多是陪葬用的陶俑、明器等,而在佛教傳入之後,佛教造像幾乎成為最主要的雕塑形式之一。

公元1-2世紀,犍陀羅風格的佛像

3世紀,新疆米蘭遺址中的右翼天使壁畫,融合了古羅馬和印度藝術的特色

從印度到中國,佛教傳播的過程中也裹挾著沿途各國的思想和審美,公元前4世紀之後,隨著馬其頓東征,希臘文化逐漸對中亞、印度西北一帶產生影響。受其影響,印度西北和阿富汗一帶產生了犍陀羅藝術。犍陀羅離新疆比較近,在新疆就發掘出了一些帶有犍陀羅影響的佛教藝術作品。

公元5世紀,印度馬圖拉風格的佛像,衣服皺褶緊貼身體

山東青州龍興寺的北朝佛像,曹衣出水風格

隨著佛教一同到來的還有洋和尚和洋藝術家。北齊時期的畫家曹仲達就是如此,他來自中亞曹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特別擅長佛教繪畫和泥塑。他畫的人物,衣服皺褶緊貼身體,仿佛剛從水裏出來一樣,有曹衣出水之稱,這一時期的一些佛像也是衣服皺褶緊貼身體的曹衣出水風格。這種風格,可能最初來自於貴霜帝國時代的馬圖拉(秣菟羅)藝術。

阿旃陀石窟蓮花手菩薩壁畫,有一些明暗暈染

唐代的畫家尉遲乙僧來自西域,擅長佛畫和花鳥。據記載,尉遲乙僧擅長透過烘托明暗表現出凹凸立體感,被譽為「身若出壁」。中國傳統繪畫多以線條造型,類似尉遲乙僧那樣的明暗烘托法,大概也是受中亞、印度一帶影響的結果。

窣堵坡

北京白塔,中國的覆缽式佛塔

佛教盛行的地方,經常能見到佛塔。最早的佛塔叫窣堵坡(stūpa),原是埋葬佛陀舍利的墳冢。這種佛塔後來發展成覆缽式佛塔,在中國青藏、蒙古地區都不少見。

遼中京大明塔

印度佛塔傳入中原後,和中式的樓閣結合,形成了樓閣式的木塔、磚塔。中式塔在外形上和印度的佛塔相差甚遠,但追根溯源,這類建築的大規模建造卻和佛教傳播不無關系。

佛教本身也有多個派別,分別對中國的不同部份產生了巨大影響。如影響中國、北韓半島和日本的漢傳佛教;影響青藏和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影響雲南和東南亞等地的南傳佛教等。不同派別的佛教藝術也在很多方面表現出差別。

清代西藏繪畫中的五神曼荼羅

比如佛教藝術中有種常見的影像,叫做曼荼羅,也可轉譯為曼陀羅、壇城等。曼荼羅是密宗佛教中比較重要的傳統,常見的造型是圍繞中心展開的圓形構圖。藏傳佛教壁畫、唐卡裏就經常能看到曼荼羅影像。

牧溪,漁村夕照圖,牧溪對日本繪畫影響特別大

中國本土的佛教宗派中,對文化藝術影響最大的可能是禪宗。南北朝時期,禪宗由菩提達摩傳入中國,到了唐宋年鑒,禪宗發揚光大,逐漸和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中國流行的南派禪宗(以六祖慧能為代表)講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強調人人都有佛性,可以頓悟成佛,對中國繪畫特別是山水畫產生了一定影響。日常生活中也有禪意、禪茶一味等詞。

八大山人畫的鵪鶉

石濤,萬點惡墨圖卷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畫家和佛教有關。比如唐代的摩詰居士王維,宋代的牧溪,明清之際的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弘仁等,後面幾位畫家甚至本身都是和尚,也是中國繪畫歷史上影響極大的人物。

儒家

相對佛教和佛家,儒家是極具本土色彩的思想體系,歷來深受統治者的推崇。

重檐廡殿頂的故宮太和殿

重檐歇山頂的蘇州玄妙觀三清殿

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中,有一部叫【禮記】,儒家推崇禮樂教化。一方面註重透過禮樂制度構建秩序,一方面希望透過禮樂來教化民眾。【禮記】規定了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衣冠、行為、用器、喪葬禮儀等。中國古代的建築也深受禮制影響和約束,比如什麽等級的建築可以用重檐廡殿頂,什麽等級只能用歇山頂,等等。傳統社會的生活,到處可以見到禮制的規範和約束。

儒家講求「仁」,推崇仁、義、禮、智、信,註重孝道。這一方面對人的行為、道德標準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比如在推崇以孝治國的東漢,描繪孝道的二十四孝圖等也成為了重要的藝術創作題材。

儒家相對比較註重實際,唐代的古文運動領袖韓愈等人提出文以明道的觀點,宋代理學家周敦頤進一步發展為文以載道。這應該也是和儒家註重實際和教化一脈相承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受到儒家影響的文人註重文章的說理、教化作用,排斥過度的奢侈,也對審美觀念的變化產生了一定影響。

高麗青瓷透刻七寶紋香爐,12世紀,這件香爐綜合運用了凹刻、浮雕、鏤空、鑲嵌、疊花等裝飾手法

這方面比較極端的例子是北韓半島。在文化方面,今天的南韓人比較推崇王氏高麗時代。王氏高麗時代的高麗青瓷、佛教繪畫都很有成就,高麗青瓷甚至受到了宋代中國人的推崇。而在之後的李氏北韓時期,文化藝術卻在很多方面出現了倒退。

白瓷鐵畫梅竹紋罐,李朝時期,北韓官方推崇程朱理學,崇尚簡單樸素,顏色素雅的白瓷因此很受兩班貴族喜愛

這其中有個背景。王氏高麗是個非常崇尚佛教的王朝,在佛教藝術上投入了大量資源。而李氏北韓,則以儒家,特別是理學作為治國的根本,程度上甚至比同時期的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相對於王氏高麗時期奢華的器物,李氏北韓就比較推崇受到實用、簡樸,與自然和諧的建築美學。

道家

道家也是中國本土的古老思想體系。道家關註自然,崇尚自由,又對不少價值觀念持有懷疑態度,在魏晉時期,道家思想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尤為深刻。

道家的老子和莊子認為,美和醜、善與惡等,都是相互對立,又可以互相轉化的。莊子可以看到無用之用,怪誕之美。拋開外形,直指內涵,萬事萬物都可以成為審美的物件。因此中國山水畫裏有怪石,書法裏有醜書,看起來打破了和諧的美感,但在道家看來倒也見怪不怪。

唐代孫位的【高逸圖】,畫的正是竹林七賢

王羲之【蘭亭集序】(神龍本),被認為是最接近原作風韻的臨摹版,王羲之家族都是天師道的信徒

受此影響,魏晉時期,中國有一幫放浪形骸,不受禮法約束的文人,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本身都是各方面有所成就的文人、藝術家,也往往成為後世藝術描繪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