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園林造景與博物館布展是遠親還是近鄰?

2024-01-09國風

中國傳統園林中凝聚了千百年來能工巧匠和造園家們的學識和經驗,表達了前人先進的建造理念,其中蘊含的造園思維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凝聚,也是古人總結的空間營造與組織策略。在立足中國語境、借鑒古人造園智慧的基礎上,以一種創新的視角探索博物館的展陳設計方法,實作展覽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有助於實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中國傳統造園策略與博物館展陳設計的互文對比示意圖

中國傳統造園策略

在展陳空間設計中的套用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生態文化展區的展陳設計意圖透過實踐研究來突破現有博物館國際式設計模式以及解決當代博物館建設面臨的問題,探索一條「用中國形式語言展示中國文化內容」的當代中國特色設計之路。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西臨山水園藝軸,東臨「世界舞台」草坪劇場,西北側為永寧閣,北側為人工景觀湖——媯汭湖,南側與園區主入口相對,在整個園區內居於最重要的位置。中國館的建築設計以「錦繡如意」為設計理念,匯聚中華園藝精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講述中國園藝故事。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建築場地實景圖

展陳空間營造——疏密得宜的異常與屏障

中國傳統園林園區空間通常比較幽閉和深邃,結構迂回。這種空間被稱為「奧如空間」。奧如空間的營造,首先體現的是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只有先創造「奧如」的空間狀態,才能在之後的遊覽中感受到「曠如」的感覺,即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而實作小中見大。其次體現了文人士大夫「隱於市」的思想追求。

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設計園林空間(圖片來源: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6年出版)

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入口處創造「奧如空間」的根本目的在於建立一種空間疏密的「異常」效果。園林空間的豐富性很大程度上來自園林要素設定疏密得宜的「屏障」,也就是對視線的遮擋與限制。這是園林中制造景深的「虧蔽」手法。「蔽」即「遮蔽」,完全阻擋視線或路線;「虧」則反之,它透又不透、隔而不隔、半掩半露。二者相互組合,才能使空間充滿節奏與變化。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生態文化展區透過「虧蔽」手法實作空間的屏障

展陳路徑營造——曲折盡致的自覺與不覺

彭一剛在【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中說:「既然要形成整體就必然要遵循某些原則而把孤立的點連線成為片段的線······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觀賞路線的組織。」園林中的路是各個景點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它們能夠使整個園林景觀統一在一個時間和空間的整體中,為遊覽者提供明確的遊線。此外,這些路徑對空間的組織能起到調節作用,還能透過曲折變化烘托空間氛圍。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生態文化展區結合建築流線設計的曲折的觀展路徑動線示意圖

在展覽空間中,透過結合建築流線設計的路徑,可以引導參觀者按照一定的規律和順序觀看展覽內容。在參觀過程中,參觀者受到展覽內容的影響,不覺產生聯想與思考,最終實作對展覽精神的領悟。參觀者的這種「不覺」正是來源於設計者的「自覺」。在中國傳統園林空間中,除行走路徑外,還有視覺路徑,即參觀者的視線軌跡。在展陳空間中,對參觀者視線軌跡的引導是使其產生「不覺」的根本原因。而視覺路徑仍然依附於行走路徑之上,並對行走路徑產生一定影響。因此,二者處於一種彼此影響的狀態,透過路徑的轉變和視線的變化,最終能夠在博物館展陳空間內實作如同中國傳統園林中「景到隨機,步移景異」的效果。

最初進行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生態文化展區的設計時,我們考慮到了參觀人數眾多的問題,認為展覽的內容很難深入展開。對此,我們在原有建築路徑的基礎上,透過聚焦九大景觀的設定,很好地應對了人流量大的問題,又保證了相對自由、可組合觀展的個人化路徑,從而透過設計的自覺,實作了參觀者的自覺。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生態文化展區結合展陳流線的九大空間景觀,構建了一步一景的效果

展陳氛圍營造——眼前有景的「得閑」與「隨性」

明代文學家範景文在【集李戚畹園】中寫道:「人巧為山水,要令情性俱。」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在欣賞由人運用巧思創造的園林時,應該讓心中的情感相應而生;要欣賞事物的美,必須先獲得心靈的愉悅。魏晉詩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道:「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此句形容的是主人在自己的園子裏隨性放松的姿態。主人每日在園子裏遊走,享受生活的樂趣,雖然有門卻常常關閉,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這是在形容一種悠然自得的「得閑」之態。而這種「得閑」與「隨性」的姿態,正是中國傳統園林意境的精髓。

「千裏江山一日遊」裝置景觀

在進行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生態文化展區的設計時,考慮到人流量大,觀眾很難駐足「靜觀」的問題,我們便構建了遊走觀看的「動靜雙觀組景」,借鑒傳統園林中的「得閑」與「隨性」的意境,透過多媒體藝術裝置等形式塑造中國語境下的展陳氛圍。參觀者在動觀的過程中看到的景觀,幾乎都是透過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在不同的時間呈現的不同面貌,豐富的沈浸式景觀時空使參觀者獲得了眼前有景的得閑與隨性的體驗。比如,「千裏江山一日遊」裝置景觀可以根據參觀者的步行速度自動演繹,「兩個山居世界」裝置景觀可根據參觀者的步行速度每十秒自動變化,「圓明園四季漫遊」裝置景觀可根據參觀者步行速度自動演繹。

「圓明園四季漫遊」裝置景觀

透過相關實踐,我們不難看到將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策略套用到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它不但可以豐富和加強當代博物館展陳空間的體驗感,完善博物館空間設計理論和方法體系,而且還能透過傳統造園思維及造園手法進行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實踐,轉變原有博物館以「物」為主體的展陳設計方法。向古代傳統園林建造者借智慧,不僅能實作從「人」的感受為出發點,以全新的視角進行博物館展陳空間的設計,形成以「中國展陳語言講述中國文化故事」的新思路,促進博物館展覽設計的發展,同時,也將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一條可能路徑!

本文節選自【中國藝術】2023年第6期

【中國傳統造園策略與博物館展陳設計的互文性研究】

【中國藝術】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