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上海菜園、東安公園與水系調研:「生態縫隙」間的藝術遊擊

2024-01-10國風

「未來誌異」是【藝術新聞/中文版】主編葉瀅主持的一檔聯結全球不同地方的藝術家、寫作者和策展人的談話節目。在這裏,展開全球新一代華人當代藝術創作的拼圖,聽到本年度藝術世界不可忽視的新聲音。

崔潔(藝術家)

錢詩怡(策展人)

本期內容概述

出生於上海、在中國美術學院完成了藝術教育之後,在北京生活與工作了多年的藝術家崔潔在疫情之前搬回到上海,在松江的工作室創作的同時,還耕耘了一隅自己的菜園,她的個展「崔潔:禮物」於2023年11月開幕,正在上海西岸美術館展出,她還將自己種菜的經驗帶入到美術館的公共空間,開展了公共專案「上海菜園」。當崔潔重回上海,第一次造訪東安公園的發現,也為她在西岸美術館的展覽的空間設計帶來了啟發。上海明當代美術館的策展人錢詩怡與崔潔一同在疫情期間「逛公園」,重新在城市的公園與非消費性的公共空間中發現城市內在的肌理,尋找被埋沒與隱匿的歷史脈絡與個體經驗的聯系。

從2023年開始,錢詩怡在明當代美術館發起了「長三角水系:跨領域調研創作計劃」,她邀請藝術家在長三角行走,基於個人體驗、田野考察的跨學科交流,也在以「國際化」為主流面貌的上海藝術環境中另辟蹊徑,醞釀貼地的、從現實出發的藝術創作,以及與本地歷史、生態與環境相連線的梳理與研究。

從上海市區到崔潔工作室所在的松江與錢詩怡所在的明當代美術館都有至少40分鐘以上的車程,她們怎麽看待與城市中心的這段地理與行業生態上的距離?

在工作室與城市中移動的崔潔將松江的工作室看作「產生結果的一個孵化器」,在不同地方的駐留、與美術館的合作,以及在工作室的創作,讓她更為自如地選擇自己在不同位置中的狀態。

錢詩怡不希望被納入到中心與邊緣的二元敘事,位於老閘北的明當代由工業廠房改造而成,在建立初期就希望融入當地的歷史敘事與地方環境。上海這座城市除了國際化的面貌之外,亦可以發展出藝術生態的多樣性。

「在城市的間隙當中,其實你註意觀察的話,它有非常多的這些縫隙就是會被拿來種植」,崔潔的「上海菜園」正是對這樣的「生態縫隙」的致意,「上海菜園」與錢詩怡發起的「長三角水系:跨領域調研創作計劃」,如同在這座城市常規狀態之外的 「藝術遊擊」,正因為有了這些縫隙與遊擊的出現,上海的藝術生態中才會擁有更多草根與個體的聲音,在變化迅即的城市外貌中始終擁有方言的活性和底色。

如果希望更多了解崔潔的創作,可以檢視由【藝術新聞/中文版】出版,CHANEL特別支持的「因她之名」華人女性藝術特刊。2024年「因她之名」還將展開更多相關藝術討論與藝術專案。

「誌異」時刻

崔潔在西岸美術館的個展「禮物」,與上海公園、植物與動物園有關

東安公園、周在春、長頸鹿海濱……重新了解與上海的公園與動物園有關的歷史

「逛公園園」,歷史、童年記憶與日常的再發現

崔潔的「上海菜園」:從松江的陽台挪到西岸美術館

錢詩怡怎樣籌備正在進展中的專案「景觀,生態和基礎設施網絡」?

沿著水系行走,從機構中溢位的藝術專案發展

上海的藝術生態裏缺乏的是什麽?

上海還埋藏了好多並沒有展示當代藝術的寶藏機構?

用遊擊的方式,在缺乏生態多樣性的上海尋找草根生長的縫隙

在城市中心的一段距離之外移動或者立足,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低電量模式存續狀態應對不確定的未來

「崔潔:禮物」在西岸美術館的展覽現場及其主要作品

策展人錢詩怡在明當代美術館發起的「長三角水系:跨領域調研創作計劃」

本期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