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江城夜話 | 武漢往日的習俗

2024-01-05國風

原創 秦光鼎

武漢曾經的習俗

這裏的「曾經」指六七十年前。

武漢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依據地理環境、生活狀態等、曾經形成了許多地域性的習俗,隨著城市的擴張。人口的劇增,居住環境的改變,有些習俗也逐漸消退,流逝。本文記錄的是筆者知曉和經歷過的幾個習俗片段,目的是以另一個角度體會人文武漢。

溫和的人際關系

那時候,普通居民人大多住在低矮的平房或樓層不高的裏分,居住面積受限,人口多的家庭,往往以暗樓和搭行鋪解決睡覺問題。共廚房的不少。

至於廁所大半去公廁,所謂公廁,大概與傳說中 晉景公 掉下去憋死的糞坑 差不多:一個巨大的糞池,三五米上面架著樓板,樓板整整齊齊鏤了一兩排長方形空洞,早高峰時間,每個蹲洞都有人等著「翻台子」。後來有的公 廁 進行了改造,轄區內的居民一戶一張如廁牌;其他人等收費,惹起罵聲一片。

說點不惡心的。

筆者當年家住大興路和平裏,共廚房,各家燒煤爐,經常要換煤炭,叫「掏爐子」,掏爐子前環顧四周,有人打聲招呼,沒人幫忙罩上鍋蓋。哪家的開水開了,一定提醒「水開了」。 晾曬在外面的衣物,遇上飄雨,立馬會有幾個聲道:下雨了!收衣服啊!

結婚宴少有在餐館包酒席的,不管多少桌,一般自家充當大廚或請朋友掌勺,桌椅碗筷都是從隔壁左右借來的,肉票糖票互相「佐」;鄰居不坐席,發幾包水果糖同喜,水果糖是自家包的,一包6-8粒。

各家各戶子女多,難免扯皮打架,但都是教訓自家的孩子,如果有家長教育孩子「他打你,你不會打他」,其結果會被人所不齒。

老師懲罰學生、包括體罰是常事。沒有舉報,沒有去學校吵鬧的情況,甚至常有家長向老師真誠坦言「您家就當多養了一個,不聽話只管打」。那時候的家長一是懂得尊師重教,二是明白教育有鼓勵和懲罰兩種方式;再加上貧困學生每月有三、六或九元的助學金,特困學生還有寒衣補助,所以家校間非常和睦。

筆者讀小學時因語文老師生病,臨時換了一位黎元洪的老鄉代課,他把我叫到黑板前聽寫「熱火朝天」,我照他的讀音寫了「月火朝天」,他吼叫「錯了!是月火朝天」,同時揪著我耳朵在講台上轉了好幾圈。

回家後跟父親說「這個鄉裏人好兇」,父親沒有評價此事,卻說起當年在西南聯大讀書的時候,老師提倡不講官話、用方言交流,以不忘淪陷的家鄉和親人。「我至今鄉音不改,也是鄉裏人。」父親如是說。

千奇百怪的諢名

老同學、老鄰居多年不見,街頭偶遇,似曾相識,卻記不起對方姓名,一人自報家門:「我是筲箕。你是——」「鍋落子!」回憶立即勾起,親熱無比,還互相打聽地瓜、醒頭等人的下落。

武漢人起諢名帶有調侃、幽默或戲謔意味。在日常交往中增添了樂趣、調劑了氣氛,所以即使老師禁止在同學間起諢名,但屢禁不止。 隨意起一個諢名並不難,但是要起得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這個人的形神特征,並且能背一輩子,不容易。

武漢人的諢名多是雙音節詞語,以體貌特征為主。比如:

身體瘦或長:篙子、水塔;

皮膚黑或白:黑皮、痱子粉;

形同偽娘:屁雞、印色油(漢口銅人像有位賣印色油的一副娘娘腔);

身體胖:胖伢、肉蠻多(別著洋腔叫)。

有一類本是乳名,被父母叫開後成了諢名:

咬臍,顧名思義,出生條件的艱難;

苕貨、荒貨、尿(sui)貨、賤貨、狗子,為求好養;

葉五,模樣傻不拉唧,卻很可愛。

另有一類諢名產生於一個特定的環境,只有經歷了這個環境的人才明白其中的含義。比如筆者當年物理課上老師提問,一哥們答不上來,老師問「上節實驗課你做麽事了」,這哥們說:「我沒有砝碼。」以後「砝碼」就成了他的馬甲。

要強調的是,當時的學生不將身體缺陷起諢名,不起帶有侮辱性的諢名。筆者讀書的時候,有人企圖給得過天花的同學起諢名「近視眼」,解釋為「臉上盡是窟眼」,遭到眾人指謫,結果家長提兩斤排骨登門道歉。 可見武漢人的諢名既有生活氣息,又有理性克制。

豐富的遊戲活動

當年,沒有什麽玩具,搖去搖來的貨郎鼓,不如 抱在懷裏,抓住幼兒的小手,點著手掌心「點點窩窩,油炸坨坨」;或是大人兩手食指一點一放「蟲蟲飛,飛了」,以逗樂孩子,培養孩子的關註力。 中小學放學早,沒有補課培優,課余時間充裕,沒有約束,同學們的思維是開放的,所以遊戲活動五花八門,但共同特點是接地氣。

女生大多拍手唱兒歌、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房子、抓籽和翻叉之類。

拍手唱兒歌:兩人對坐,左右手互拍:「一摸官二摸財,三摸四摸打起來……」

踢毽子:毽子自己做,底部用銅錢或墊圈,上部麻繩或廢毛線。玩法有腳踢;還有手腳並用,用一塊紙板,擡左右腿,揮左右胳膊:僑、外、別、沈、西坐背、烏龍、攪水,最後使勁一拍,眾人追接。

跳橡皮筋分關,腿關、腰關、頭關,上下翻飛,煞是好看,出現失錯,去拉橡皮筋。

跳房子;房子畫成蜻蜓形狀,每格寫上序號,一塊瓦片叫「鱉」,單腿跳起將鱉依次碰進格內。

抓籽的「籽」是幾個麻將牌,或者是幾個裝有沙子的小布袋,在拋起小布袋的同時,立即將麻將牌或立或翻或抓起,同時接住拋起的小布袋,贏了抓在手上的麻將牌或小布袋歸自己。

翻叉簡單,一根繩索結成圈,套在雙手,對方用雙手十指以各種形狀套走,彼此往返,形狀重復了為輸,雖是兩人對翻,但可以多人參與。

各種活動動手動腦,講究互動,健身健心。

打珠子。謝國安攝

男生的活動內容更多,而且花樣不斷翻新,特點是有挑戰性和刺激性。

官兵捉強盜、打撇撇、滾鐵環屬於小兒科,稍大以後不玩。有玩頭的如;

挑簽子:撿些冰棒棍子,每人出相同根數,玩家抓在手上垂直松手,然後用一根棍子挑起棍子堆上的一根,不得使棍子堆松動,成功挑出的歸自己。遊戲鍛煉了對復雜結構的觀察能力和協調能力。

補洞:把一團泥巴揉得「熟熟」的後,捏成窩窩頭形狀,然後高高舉起朝地面摜下去,隨著砰的一聲,窩窩頭底部出現一個洞,洞小的揪一坨泥巴給洞最大的。遊戲的訣竅,泥巴要揉得越熟越好,窩窩頭底部要捏得越薄越好。遊戲鍛煉了耐心和臂力。

跳八關:形同跳箱運動,不同的是人作跳箱,彎腰雙手著地為頭關,低頭雙手撐腰為天關,跳躍者依次跳過天關為勝,過關最低者作「跳箱」。這項遊戲對跳躍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極有幫助;當然有挑戰性也有危險性,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從沒有遇到過「跳箱」閃人或突然蹲下的現象,反倒小夥伴們站在「跳箱」兩旁負責安全工作。可見當年的伢們既遵守遊戲規則,又有極強的防範意識。

進老虎氹:這是打珠子的一種玩法,在泥土地上挖幾個小洞,把打珠在幾米外的轉頭上輕輕一碰,離洞口越近越好,不僅自己要進洞,還要把別人在洞口的珠子打飛,自己的珠子就地旋轉,這種打法叫「蹬蛋」。最早進完所有洞的勝,地面上所有的珠子成為戰利品。根據筆者的經驗,打珠上麻麻點點越多越好,可以增強在地面的摩擦力,便於手指適度發力,打珠不能放在大拇指的指甲前,那叫「雞屁眼」,要放在拇指關節。

遊戲培養了綜觀全域的能力、應變能力和手指技巧。筆者現在偶爾也爬在地板上玩一玩,幾十年沒打,手藝丟生了;同時也沒有當年互動的激情。

漢口龍王廟碼頭

網絡照片

夏天,經常去長江遊泳,把衣服書包放在岸上,摸上躉船,直挺挺地往江裏跳,美其名「跳冰棍」。只可惜一直是「跳冰棍」,水花雖然壓得不錯,充其量也就是根冰棍,如果當初練一練屈體抱膝兩周半,說不定日後還能站在領獎台上,含情脈脈地咬著獎牌秀一回。

說來,遊泳的趣事也不少,我們經常被躉船上的船工拿著竹篙追趕,即使跳下船還要拍打,也許遊泳速度的提升是這樣逼出來的。還記得有次跳完冰棍,一位夥伴肚子餓了要去家家那裏吃點東西,將濕衣服和書包讓我帶回大董家巷的家,他媽媽坐在門口剝毛豆,我把書包衣服往她跟前一扔掉頭就走,突然身後傳來悲切的哭聲:「我的兒啊……」我奇怪地回過頭,她罵我「就是你們天天來勾魂」,在得知原委後,她破涕為笑,摟著我一陣拍打,最後往我口裏塞了半截黃瓜。

那時候晚上經常聽見敲臉盆找小孩的,第二天江邊有具蓋著蘆席的屍體,不知道是不是昨晚尋找的那位。

各種活動有危險,有樂趣,也有回憶的溫馨。特別是這些活動對我們後來面對的坎坷,不論是意誌品質、應變能力,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都起了很大作用。 遺憾的是現在的小朋友動手動腦、彼此互動的活動越來越少;住在高層樓房,少了接地氣的戶外活動空間和夥伴。同時中小學沒有了技巧、投擲等運動專案,體育課多是「球發走」,固然安全省事,但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實在不敢恭維。

千辛萬苦的勤工

那年頭,貧困家庭多,為了補貼家用,許多人從小就開始勤工,這裏僅列舉幾種勤工方式:

夏天賣冰棒,在有賽事的場館附近賣花紅茶水;

在江漢橋用一根帶鉤的繩子拉板車;

在電影院門口合夥出租小人書;

糊火柴盒;

給線手套指頭「收針」;

編織毛線衣;

替人漿洗衣被;

到菜場揀菜幫子;

寒暑假做小工,街區或房管所維修需要「灰來泥巴來」的小工,臨時聘用,每天一塊二角八分,這種好事比較少,而且有一天無一天;有的在父母單位勤工儉學。

以上是筆者知曉的同學、鄰居經歷,道聽途說的不敢瞎編。 本文旨在懷念曾經接地氣習俗,而不是留念當年的匱乏,就像欣賞【史記】,絕不感恩漢武帝腌割了司馬遷一樣。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沈三鎮往事

武漢市解放公園的遊樂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