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藝術家巴哈裏:舊物給人很緩慢的感覺,像是來自舊時光

2024-01-05國風

在陳舊的、磨損的,甚至帶有汙漬的二手衣物創作的作品面前,有些人哈哈大笑,有些人黯然神傷,孩子們看到小小的衣服會覺得有趣……這些反應都是挪威藝術家卡裏?安妮?赫勒伯格?巴哈裏(Kari Anne Helleberg Bahri)所期待的——觀者與作品產生了某種情感上的連線,不論是喜是悲,或者連她都不曾預料到的情緒。巴哈裏收集著帶有人與時間共同經歷、沈積下來的舊織布,手工縫制出她對限制、期望、秩序、孤立等社會議題的反思與探討。這些她持續關註的母題,早已跨越了挪威,在世界不同的城市與村莊裏被經歷著、體驗著和困惑著。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i, General people, 2013, Dimension variable (p8cm), Left over textiles sawn to different types of shirts jackets

「蛻變四重奏」

「蛻變四重奏」四人群展展覽現場,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

巴哈裏的作品在2023年12月9日Bluerider ART 上海·外灘推出「蛻變四重奏」(Quartet)四人群展中呈現,另外還有德國藝術家卡蘿·傑斯特(Caro Jost)和菲利普·當勞·戈貝爾 (Philipp Donald G?bel)、西班牙藝術家貝納特·奧拉貝裏亞(Be?at Olaberria)的代表性作品。這四位Bluerider ART 代理的中生代藝術家以「街道抽象」、「破壞抽象」、「即興抽象」、「織線抽象」等抽象藝術觀念與實踐形式,探討時間、空間、現成物的「蛻變」。

代表「織線抽象」的巴哈裏展出的作品包括大型集合裝置【服飾袋】(Garment Bags)、Circus (2017) 、General people(2013)、Every Day(2017-2021)等等作品。【服飾袋】由80件舊衣架衣袋組合,每一件經由手工處理,朝著一個方向整齊排列,像被拋棄、有瑕疵、腐朽的、不完美的個體被規訓為集體的一份子。Circus 是藝術家記憶中父親的工作服,一件小醜裝。小醜在人前人後有著巨大的情緒反差,只是一件小醜裝,也足以讓觀者感知到那種情緒的共鳴。General people 塑造了看似可愛的小衣服造型,不同類別的襯衫與外套的組合,卻是沈重的社會集體意識的心理投射。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i, Garment bags, 2016, Dimension variable, 80 small torso-like Textile objects stuffed, stained by coffee...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i, Circus,2017,37x40x30cm,Small garment , circustent

但如果再仔細一點,你會看到一些小小的、意外的細節,例如某些作品的口袋裏會放著一段文字,也可能是歌詞。藝術家從小喜歡玩寶藏遊戲,「我在作品裏藏起一些文字讓觀眾了解這件作品在講述什麽,或者有時候文字意思是相反的。有時是為了好玩,我喜歡讓觀者的觀看變成一種尋寶的過程。我經常在慈善商店、二手商店或者跳蚤市場裏找尋作品媒材,也像在尋寶,我喜歡發現細節。如果有人跟我一樣的話,我希望他們因為一些發現而覺得有趣。」

舊衣物感覺很緩慢,像來自舊時光

二十世紀的織品藝術(Textile Art)蓬勃發展,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藝術家運用纖維的韌性及織物連結身體的親密感,表現自身的立場,並與傳統的編織工藝做出區隔。織品藝術常常被認為是女性化的,因為媒材與服裝和針線活密切關聯。但巴哈裏的作品卻能讓男性更有共感。「我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可能因為我使用了許多來自軍用品的二手衣服,成年男性更能感到認同。我也嘗試讓我的作品不那麽女性化,因為我覺得這種陽剛感覺更加沈重,也許他們從中獲得了某種聯結。」織物成為一種思考模式,作品不再僅限於柔和的線條和光滑的表面,而是質樸、反審美的表現方式。

巴哈裏喜歡有汙漬的、帶痕跡的舊衣物,因為「不是凡事都需要光鮮亮麗或是世俗認定的美。我使用痕跡作為象征符號來代表衣服底下的人。」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i,Lag,2013,Ca 25x62(each)x130cm,12【cocoonlike】textile objects on hangers, made from Patches, rags, zippers etc.

2019年巴哈裏曾經在幾個療養機構辦過巡回展覽,她很慶幸當時能有機會和許多身處不同困境的人對話,這些人常常有情緒困擾甚至精神疾病。當時於他們而言也是一種慶幸,終於可以無所顧忌地談論自己所看到的事情、經歷的狀態。這都是巴哈裏關註的議題,她嘗試把這些都放進了作品中。收集來的布料重新創作成織品藝術,明亮、輕盈的布料於粗糙織物縫制在一起,布料上的修補程式和縫線成為生命中的痕跡,是關於個體的經歷在社會模式的大結構下所能體現出的恐懼、不安、擔心、孤立。

「從2021年我開始在作品裏加入更多手縫的元素,也開始加入一些關於我自己的東西,像是去追溯的感覺,這是我去了解歷史的方式。我很喜歡這種媒材,也喜歡布料上的氣味,我從不使用人造纖維,更喜歡天然的棉麻絲的材質。你不會在我的作品看到太多全新的布料,我不太喜歡新布料,因為舊物給我一種緩慢的感覺,像是來自舊時光。」

自然而然成為藝術家

巴哈裏童年時家境不富裕,做裁縫師的母親常用舊布料做設計,使其煥發新生,這影響了巴哈裏對於織品的興趣。她後來申請了挪威奧斯陸國家藝術學院,學習服裝設計專業,但最終卻成為一名藝術家。巴哈裏不確定是否真有下定決心做藝術家的過程,好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雖然我決定了服裝及戲服的設計方向,但同時發現很多事情我沒有決定權,無法決定我要做什幺,也不了解我所創造出來的東西的本質,於是我不再設計時裝,也特許以轉而設計戲服,因為我喜歡戲劇性的服裝細節,但最終發現我不適合時裝設計也不適合劇場。因為我希望自己是自由的,有更多的空間,而不是為已經寫好的劇本去設計服裝。另外,我喜歡一個人工作,這比較符合我的性格,思緒在單獨作業時比較清晰。我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然而時尚產業或者劇場是需要團隊工作的,我卻很享受獨自坐在工作室的感覺。」

「蛻變四重奏」四人群展展覽現場,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

過去的經歷與體驗塑造了現在的巴哈裏,「她運用衣服和布料作為溝通的語言,解放它們包裝身體的功能。」即便身處挪威這個自由的國家,巴哈裏仍然感覺自己「被困住」了。「自由」本身是空洞的,它是由一個一個具體的生命體驗構成,人們給予彼此的限制、給予對方的高期待、一些潛在的規則,例如進入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拿到高薪、結婚生子等,都成為「自由」的對立面。每個人都經歷過,巴哈裏也不例外。她難以停止思考與發問,這些母題成為她人生中很大一部份組成,成為她持續創作的關鍵詞。「也許有一天我真的感覺非常自由了,就會停止這樣的創作。」

「在巴哈裏的作品中,觀者能感受到一個人在各種情況下的想法和感受,例如思考身份、存在、找到自己的定位、不確定性、壓力和混亂,同時也有樂觀、幽默及歸屬感。展場內展現的並非有趣的事物,巴哈裏寧可強調那些疲憊、悲喜交織的日常,她的作品視覺化了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組成,是非常真實且私人的,根據她所聚焦的情緒狀態,創作出服裝般的形態或材質。」(Marte Danielsen J?lbo,藝術策展人、作家及編輯)

「蛻變四重奏」四人群展展覽現場,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

「蛻變四重奏」四人群展

展期:2023年12月9日~2024年2月17日

地點: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上海黃浦區四川中路 133 號

(文章來源於藝術商業)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份文章或文章部份參照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