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發年終獎了嗎?

2024-02-08國風

不意間又是年底,很多人惴惴不安,理由可能很多,但關於年終獎,肯定是上班族最熱衷的話題了。

殊不知,年終獎早就有之——

1

漢朝:最優渥

年終獎,似乎最初是和年底的臘祭有關。

君王在敬天法祖一番之後,可能會把一些犧牲祭品之類的送給重臣們饗用。關於這方面的記載,我們在先秦的諸多文獻中可以輕易地發覺。

但真正意義上的年終獎勵制度,應該是東漢才確定下來。

彼時,皇帝給官員發放年終獎金已有了定例,稱為「臘賜」。顧名思義,就是在臘月賞賜錢物,以備過年之需。

依照官員等級的不同,「臘賜」的數量多寡不一。楊侃【兩漢博聞】載:漢和帝時候,尚書何敞上書反對外戚之奢侈,有註:

臘賜大將軍、三公錢各二十萬,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進、候十五萬,卿十萬,校尉五萬,尚書三萬,侍中、將、大夫各二萬,千石、六百石(官名)各六千,虎賁、羽林郎二人共三千以為祀門戶直。

這些賞賜究竟是什麼量級呢?

據研究,漢代一枚五銖錢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四毛。連同牛肉、粳米加一起,大將軍、三公獲得的年終獎金差不多高達十萬元,最少的虎賁、羽林郎兩位也要過萬。

對照一下當時官員們的薪金,像大將軍、三公之類的高級官員,月薪約一萬七千五百錢,合人民幣七千元,一年下來八萬四。他們的年終獎金超過了全年薪金,福利之優厚讓人羨慕。

何敞著急地說:「臘賜自郎官以上公卿王侯以下,至於空竭帑藏,損耗國資。」再這麼下去,國庫都要被你們這些外戚拿年終獎而搬空啦!

高額的臘賜,既是對官員們過去一年辛苦辦公的嘉獎,也勉勵百官來年擼起袖子加油幹。真要佩服漢代的皇帝們,畢竟錢、肉、米都是出自國庫,倘若沒有十足的魄力和財力,誰也舍不得這麽大方發放。

清代的徐昂發,在比較了歷朝歷代的年終獎金數額後,不禁感嘆說:「漢世優恤臣下,可謂厚矣。」

別忙,還有外快——

在造紙術還沒普及的秦漢魏晉各朝,書寫、傳遞公文主要是用竹簡來完成。為了防止竹簡遺失或有人篡改,各部門在發文時通常會在外邊套上布袋,然後加蓋封印進行加密。


西漢 醫書竹簡【天下至道談】湖南省博物館藏

其中一些單位,如負責收集百官審查檔的禦史台,一年下來能收到大量的布袋。這些廢舊布袋堆在辦公室,既占地方,也無法再迴圈使用,官員們便在年底拿出去賣掉,賣布所得隨即分給內部同僚,算是年終分成,金額還算可觀。

2

大唐:36%之年化理財

盛唐氣象,商品經濟發達。朝廷允許各衙門向民間放高利貸。

唐初,京司置公廨本,中央就直接撥款給各司,由各司全權處理「官本錢」的管理與經營。在京各司,包括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監諸衛等在內,無論其職權是否與財政事務相關,總有判官主掌該司之出納事宜,而官本錢就由最與財務相關的判司主導本利的出放與收取。


放貸的本錢,既有朝廷撥發的公用款,也有官員們自行湊起來的集資款。按照當時的利率,月息能夠達到3%,折合年化36%——放在今天是斷斷乎不可的,超過24%的理財產品,銀保監會肯定不同意!

還好,那時候沒人監管!

官府貸款一旦放出,包賺不賠。全年下來,很多衙門都有了自己的小金庫,拿出其中一小部份利潤入中央財政,大部份則用於地方來打點上司,再剩下的就成了本部門各官員的年終獎金。

唐軍也不閑著,中後期亦置「官本錢」,如元和十一年(816)八月敕:「京城百司諸軍諸使及諸道並召人捉本錢」;十四年(819)十月,禦史中丞蕭俛奏請放免「諸司諸使諸軍利錢」,以免南北諸司事體有異。

當然,這裏「悶聲發大財」的諸軍非如前期的邊防軍,而是掌握於宦官之手的北衙諸軍。

唐後期雖然重整了財政制度,而京百司與諸軍諸使自營本錢的慣例,仍承襲下來。

【韓熙載夜宴圖】五代十國 顧閎中 故宮博物館藏

總之,官本即使由中央統籌撥給,唐政府似也無意設定一個最高管理機構總領之,或因官本乃補充性財源,營利手段難上官場台面,才任各司自行處分。

京司官本系由各司獨立經營,比部只從事財務檢查。各司官本的管理者,是該司處理財務的判官,即使利錢供其他單位使用,也采專司辦理,事權集中的原則,以節省人力,提高效率。

至於本錢的實際經營者,則是判官之下的屬吏或屬司。地方官本的管理者,也不是州縣的勾官,而是如京司那樣,由判官負責,亦即主管官本放貸的人是倉曹參軍或縣尉。

正所謂古今皆有生財道,薪金加上福利,「自力更生」的唐代官員們生活水平其實也還挺高的呢!

3

富宋:薄薄的年終獎

與漢代官員薪酬制度大相徑庭,一向標榜富裕的大宋,則采取平日高而年終低的策略。北宋官員的薪金相對較高,年終獎金則少得可憐。

以我們熟悉的包拯包青天來說,他任職開封府時的基本薪金包括了月料、餐錢、茶湯錢、薪炭錢、公使錢(招待費)、添支錢(崗位津貼)等等,全部下來差不多已有萬貫,相當於今天人民幣五六百萬元之多。

反觀當時官員的年終獎金,即便是宰相、樞密使級別的國家重臣,每年冬至趙官家也不過發給其各自五只羊、五石面、兩石米、幾壇酒而已。相比他們平時薪金,真不知低到那裏去了。但官家也相信官員們不會計較,畢竟咱是年薪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沒嘛區別。

翰林學士院負責起草文書諭旨,財權、事權都不怎麽突出,所以平時撈油水的機會本就不多。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但凡遇到官員升遷,需要翰林學士院起草任命書,官員就會送些禮物,權當潤筆。一年下來,禮物積少成多,積零成整,成了翰林學士院一項相當可觀的收入來源。

【文會圖】北宋 趙佶 台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官員送來的謝禮包括絲綢、馬匹、銅錢等,動輒幾十匹、幾千貫的送,數量著實不少。

謝禮怎麽分配呢?一般來說,一年中分兩次,三伏天發一次,年末時發一次。為了分配平衡,翰林官員們在起草文書時會讓大家都參與進來,一個人能夠做完的活兒,往往要分成數人去做——張三起草,李四潤色,王五謄錄,再有個趙六審校。

如此一來,年關歲尾分成時就能保證人人有份兒。

【十八學士圖】南宋 劉松年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4

明朝:京官不好當啊

連對大明朝詆毀萬般的【明史】,都稱明代官俸最薄,「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廿二史劄記】卷三二亦有【明官俸最薄】之條。

明太祖坐像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太祖極力推崇老百姓舉報貪官,「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財」,老百姓可以寫舉報信,也可以到首都上訪,有權力「綁縛赴京治罪」。

太祖在洪武十八年(1385)下詔,「盡逮天下官吏之為民害者」,一般貪官被逮住之後罰到南京城建築城墻,貪汙銀子達到60兩以上的,「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其他處置措施包括:淩遲、梟首、棄市、族誅等。

皇帝管得嚴,京官待遇差,誰還敢奢望年終獎?

世宗以後,地方腐敗便孳生起來——

周暉,萬歷某年年根底訪客,看到南京兵馬司衙門前聚集了浩浩蕩蕩一群,每人手捧一個食盒。周暉好奇不已,忙上前打聽,才知都是來給兵馬司官員送禮的。這讓周暉大感詫異,畢竟當時兵馬司只負責南京城的治安消防、看守囚犯等雜事,官員品級也不高,竟然有這麼多人前來送禮孝敬。

這從側面也能反映出,明朝中後期地方官每逢年節也許能收到不少過節費。

5

滿清:年終獎與腐敗

清宮有「冬至賜貂」的慣例,每逢冬至,在南書房、如意館、升平署等部門上班的人都能得到數張貂皮。

臨近年尾,各王公大臣以及部份外廷大臣還能得到皇帝賞賜的「福」字一幅,「歲歲平安」荷包一個,燈盞數對,以及從遼東運來的鹿尾等珍貴物品。

福字、荷包雖然有點形式主義,但既然受賜於皇上,自然意義非凡,百官還是會引以為榮,格外珍惜。

單憑皇帝賞賜,或是同僚自籌,似乎還不能滿足官員們的春節消費需求。長久以來,官場形成了送禮打點的潛規則。春節尤其是下級孝敬上級的絕好時機。這種進項雖然不能稱為年終獎金,但它也是官員們年終收益的重要來源。

最有名的就是「炭敬」和「冰敬」——

炭敬,又稱節敬,是清朝外官在冬季饋贈京官的銀錢,蓋因地方官多在冬季時以替京官購置木炭取暖為名而來,由於是春節前後發放故又稱節敬。相對於冰敬,炭敬的等級較低。炭敬金額不一,但最低額度是八兩。

炭敬終究不是合法的款帳,實際上是屬於「三敬」之一的陋規,但積習既久,查不勝查。馮桂芬說:「大小京官,莫不仰給於外官之別敬、炭敬、冰敬。」

曾國藩同樣也接受「炭敬」,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國藩接受程玉樵送別敬十二兩,羅蘇溪送炭資十兩,李石梧送炭資十六兩,但仍難以為生。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當時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在給曾國潢的信中說:「同鄉京官,今冬炭敬猶須照常饋送。」

雲南報銷案,有禦史陳啟泰、江西道監察禦史洪良品先後彈劾軍機大臣受賄,王文韶、李鴻藻承認接受過「炭敬」。惇親王奕誴主張嚴查炭敬、別敬等變相賄賂,翁同龢等反對,最後,慈禧太後對此不予追究。

還要補充說說「炭敬」的名目,既要送到位,還不能落於俗套:送荷包或信封。

當然,學問和深意都得體現:

如果上寫「強仕」二字,今人看了想必會一頭霧水,且放心,清代長官知道【禮記】中曾寫道「四十強而仕」,「強仕」當然代表四十兩銀;

「大衍」,取自【周易】之中「大衍之數五十」一句,代表五十兩銀;

「耳順」,【論語】有句「六十而耳順」,那就是六十兩銀;

「梅花詩八韻」,暗示內有八十兩銀票;

「四十賢人」當然也不是羅列了四十位賢人的名單,而是代指四十兩銀……

有些名目更雅、寓意更好的禮單:

「百壽圖一軸、兩軸、三軸」,分別指銀子一百兩、二百兩、三百兩;

「雙柏圖一座」,二百兩;

「秦關一座」,一百二十兩,典故出自「函谷關高一百二十丈」;

「毛詩一部」,三百兩,蘊意來自【詩經】有三百零五首詩……

提到送禮,我們只服前清。逢年過節收一圈禮,簡直能把傳統文化知識溫習一遍。

當然也有鬧笑話的時候,載濤,曾在春節期間收到遜帝溥儀一信封,上寫「千佛名經」四字。這位皇叔不明所以,還請人前來解讀有何佛法深意,直到開啟才知——原來竟是一千兩銀票。

6

民國:真正屬於勞工的年終獎

年終獎金不只是古代官員們的專利,一些供職於銀櫃票號、糧米油店、絲綢布莊的雇員或學徒,也會在春節來臨時收到老板的過節獎勵。一名員工能夠得到多少年終獎金,關鍵要看平日表現,也就是自我奮鬥和付出,但也要考慮到店面效益,以及老板的人品秉性。

近代以來,外國資本相繼在沿海口岸開工設廠,大量招募民眾務工。外國資本家們剝削欲太過旺盛,經常克扣工人們的年終獎金。

1940年代的大上海,絲織業、郵政業、船舶業經常發生工人爭取年獎的罷工行動,以致上海工商界還聯合成立了「年獎問題處委會」,專門負責調解協商各工廠的年終獎金發放問題。

據民國三十七年【工商法規】載,年獎問題處委會曾出台過四條決議,針對工廠不發年獎、工人罷工等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其中特意提到:

本年度工商業情形蕭條,該會為求了解實際情形起見,擇定重要各業,由工業會、市商會及各該工會領導人員,協助調查,並由年獎處理會指派委員參加,綜合勞、資、政府三方面調查所得,作該會調處工作之參考。

其實,年終獎不在乎多寡,尤其是在中國北方講求人情宗法,多數勞工更在乎的是企業家心裏有沒有下屬,而下一年我該以何種態度去因應。

最後,特別想知道,你的年終獎在哪裏呢?(還沒有的話,不妨轉發本文到朋友圈暗示一下?)

參考文獻:

楊侃,【兩漢博聞】卷十二;

王溥,【唐會要】卷九十三〈諸司諸色本錢下〉;

張廷玉等,【明史】卷八二【食貨誌六】;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

上海【工商法規】;

來源丨博物館丨看展覽

編輯丨甘小博